約翰柏格投資常識 (全新增訂&十周年紀念版)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The Only Way to Guarantee Your Fair Share of Stock Market Returns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Updated & Revised)

精彩試閱

10周年紀念版導論

 

成功投資講求的是常識。如同奧馬哈神諭華倫 · 巴菲特的名言:「投資很單純,但不簡單。」簡單的算術與歷史佐證告訴我們—投資的致勝策略,就是按照低廉的成本,擁有全部的公開上市股票。如此一來幾乎能保證,你將得到這些事業所創造之整體股利與盈餘成長的報酬。

 

執行這項策略的最好辦法,實際上很單純:買進投資整體市場股票組合的基金,並永久持有。這種基金稱為指數型基金。指數型基金也就是擁有大量雞蛋(股票)的整籃子投資組合,而這樣的設計,目的就是要模仿美國股票市場(或任何金融市場與市場類別)的整體表現。根據定義,傳統指數型基金(traditional index fund,簡稱TIF)代表了整體股票市場,而非少數雞蛋。指數型基金可以免除個股選擇的風險、偏重某些市場類別的風險、選擇經理人的風險,而這類工具只存在股票市場風險(可是,這種風險也夠大了,謝謝!)。指數型基金藉由紮實的長期生產力,彌補了人們享受短期刺激的娛樂效果。就設計目的而言,指數型基金是專為人們持有一輩子而打造的。

 

本書不單只是介紹指數型基金,而是將要改變各位對於整體投資活動的想法。本書所探討的主題,是有關了解長期投資對你的好處,為何遠超過短期投機;認識分散投資的功能;研究投資成本扮演的重要角色;思考為何不該仰賴基金過去的績效,而忽略了投資常見的均值回歸(reversion to the mean,RTM)現象;以及了解金融市場的運作原理。

 

一旦了解金融市場的真實運作方式,各位就能體會指數型基金確實是唯一有效的工具,得以擔保各位獲取企業盈餘所創造之合理報酬。這些報酬長期以來所累積的財富,總是令人嘆為觀止,這必須感謝神奇的複利效應。

 

傳統指數型基金(TIF)
我在此所想要談論的重點,是傳統指數型基金。這類基金的持股非常分散,甚至幾乎囊括了美國股市在2017年初進行交易的所有股票,總市值達26兆美元。其營運費用低廉,且不涉及顧問費用,投資組合周轉率微不足道,節稅效益很高。傳統指數型基金—追蹤S&P 500指數表現就是這類的第一個產品—單純持有美國主要企業的股票,其買進每支股票的數量,對應該公司市值佔整體市場總市值的比率,然後永久持有。

 

投資報酬的神奇複利效應;投資成本的殘酷複利結果
低估企業獲利所創造的複利效應。假設某股票每年賺取7%的報酬,按照7%進行複利,經過10年之後,當初所投資的每1元,未來將成長為2元;20年後,該投資將倍增為4元;30年後,成長為7.5 塊錢;40年之後,成長為15元;經過50年,該投資將成長為30元。

 

複利效應總是令人感到神奇。簡單來說,我們要感謝企業提供的成長力、生產力、應變力與創新力,使得資本主義得以創造財富,讓企業所有者享有正和賽局(positive-sum game)。長期投資股票,就是贏家的賽局。

 

企業賺取的報酬,追根究柢會轉換為股票市場所賺取的報酬。至於談到市場報酬,我無從得知各位過去究竟成功贏得多少。不過,據學術研究資料統計,如果你是一位典型的個股投資人,你的績效很可能落後整體市場每年達2個百分點左右。

 

將這個數據套用在S&P 500指數過去25年賺取的平均年度報酬9.1%之後,則各位的年度報酬可能落在7%左右。這結果告訴了我們,整體投資人只享用了整塊大餅的四分之三。另外,如同本書第7章所解釋的,如果你是典型的共同基金投資人,則可能會獲得更差的報酬績效。

 

零和賽局?
如果各位還不信上述績效實際代表了多數投資人的經驗,請你先冷靜想想本書第4章「簡單算數鐵則」所代表的意涵。這些鐵則著實界定了金融賽局,而身為投資人,整體股市的報酬理應源自於我們全體。

 

但願各位靜下來接受這項驚人的事實:就整體而言,我們投資人代表著平均數。如果我們之中的某些人賺取了高於平均水準的報酬,就代表另一些人所賺取的報酬必定低於市場平均,而且兩者的幅度必定相對應。考慮投資成本之前,想要擊敗股票市場,絕對是一場零和賽局。

 

輸家的賽局
每個投資人都窮盡辦法要擊敗其他的玩家;然而,贏家的獲利,必定等於輸家的損失。關於這場激烈的交易活動,真正的不敗贏家,居然是那些從中主導我們金融系統的人。如同華倫 · 巴菲特最近提到的:「華爾街業者收取昂貴的費用,管理數以兆計的資金;真正賺取異常獲利的人,反倒是那些經理人,而不是客戶。」

 

關於賭博,賭場永遠是贏家;賽馬場上,莊家永遠不敗;威力球彩券,州政府必勝。投資時的情況也是如此。關於投資賽局,荷官永遠是贏家,而整體投資人絕對是輸家。一旦扣除投資成本,想要擊敗市場,根本是輸家的賽局。

 

華爾街的莊家拿得少,就代表商業大街的投資人拿得多
所以,成功的投資,指的就是避免讓企業所賺取的報酬被華爾街莊家所分食,並儘量多分給商業大街的投資人(親愛的讀者,就是你們)。

 

如果各位極力降低股票交易的次數,則賺取市場合理報酬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某學術研究報告指出,在1990-1996年的股市大多頭期間,約20%最積極的股票交易人中,他們的投資組合每個月周轉率超過21%,儘管他們的年度報酬率為17.9%,交易成本卻高達6.5%,因此年度淨報酬只剩11.4%,這水準大概是市場報酬的三分之二而已。

 

共同基金投資人呢?他們也同樣高估了自己未卜先知的能力。他們依據基金經理人最近的績效或更長期的績效來挑選基金,甚至聘請投資顧問來做一模一樣的事情(請參考下一章,有關華倫.巴菲特談到的「幫手」)。然而,如同本書第12章所解釋的,投資顧問的表現甚至更差勁。

 

這些成本的代價顯然非常昂貴,有太多基金投資人甘願支付高額的手續費、荒唐的費用比率,以及積極周轉投資組合所引發的高額交易成本。這類投資人永遠信心滿滿地認為,他們可以自主選出績效優異的基金經理人。他們鑄下大錯。

 

基金投資人總是信心滿滿地自認為可以輕易挑選出績效優異的基金經理人,但他們錯了
相反的,那些退出上述作法的投資人,再也不需支付多餘成本,他們的勝算從此大為改善。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擁有的是部分的整體事業,而整體事業賺取了可觀的資本報酬,並且分派股利給事業所有者,剩餘部分則進行再投資以創造未來成長。

 

沒錯,的確有許多個別企業倒閉了。他們經營概念不當,營運策略僵化,管理鬆散,這些企業最終都會成為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程序下的犧牲者,這正反映了資本主義競爭的特質,不過某些業者卻因此成功。但整體而言,企業的長期成長,活絡了我們的經濟。舉例來說,自1929年以來我們美國的國民所得毛額(GDP)名目成長率每年為6.2%,美國企業界的稅前獲利每年平均成長6.3%。GDP 成長與企業獲利成長之間的相關性高達0.98(完美相關為1.0)。我相信這樣的長期相關情形,未來仍然會持續存在。

 

書籍基本資料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