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用一生的耶魯金融投資課:看清市場本質,擁抱財富思維

精彩試閱

 

投資理財是人人都該上的通識課

 

  如何投資理財才可達到巴菲特說的「睡覺時也賺錢」的境界?前幾年,只要買房就能賺錢,但現在不行了,風險也變高了。於是,大家試著「脫實向虛」,資金轉向證券投資。可是,這些年的股市又像雲霄飛車,漲少跌多,而債券、基金、期貨、選擇權等金融品項,又讓人眼花撩亂。老百姓看不懂,到底該如何分析、判斷這些金融市場?該從哪裡入手?股票怎樣才能賺錢?基金、債券呢?我們該如何利用這些工具創造財富?

 

  在本書中,我將重點放在資本市場建設和投資話題,包括股票、債券、基金和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講述這些金融市場是如何產生、到底能幫助你什麼、對社會的價值在哪等面向。

 

  股市不只是交易所

  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二○○三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不久後,一位從耶魯大學畢業不滿一年的小夥子,在巴格達聯軍指揮部(也是戰時的伊拉克臨時政府)工作,他肩負重任,要加緊設計好巴格達股票交易所。當時美國總統小布希已即將邁入首個任期的第三年,面對二○○四年的連任競選壓力,便向聯軍指揮部下令:不管有多少家公司能上市,火速開張股市為首要任務。這個命令的用意相當明確,因為如果股市能快速開張,就代表美軍入侵伊拉克後成效顯著,社會與經濟已經恢復正常,連新的股市都有了。

 

  而這位年輕的耶魯畢業生也覺得這件事很容易:建立股市,不就是挑個交易廳、找幾家公司、將它們的股票掛牌,然後再找一些人來買賣交易股票嗎?所以,他無法理解這件事的挑戰性,欣然拍胸接下命令。

 

  接著,他研究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設計,發現該交易所為非官方經營、靠五十家左右的會員公司自主管理,且為非營利性的機構。但原本由海珊領導的伊拉克經濟體制為計劃經濟,舊有的巴格達股票交易所是由財政部管理的國有單位,並非真正的證券市場。於是,他了解到新的交易所必須是非政府、非營利性的公司。二○○四年四月十八日,聯軍指揮部正式成立獨立於政府外的非營利機構——伊拉克股票交易所,並同時模仿美國的架構,成立伊拉克證監會,希望以此奠定伊拉克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

 

  二○○四年六月二十四日,伊拉克股票交易所正式開門,以一家酒店原有的餐館空間作為交易廳。第一批計有十五家公司上市,包括巴格達銀行、巴格達軟飲公司、伊拉克地毯公司、阿爾特拉農業公司等。交易皆由人工進行,靠大聲喊出賣出及買進價格,並用紙筆記錄。至二○○五年,每日成交金額大約為五百萬美元;二○○六年全年有九十二天開市,平均每周開市兩天,其他時間則因巴格達被轟炸而停業,全年也只約有三萬八千筆交易。到今日,共有一百家公司在伊拉克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每天只有三十檔左右的股票有實際交易,每天大約交易三百筆,交易金額不到一百萬美元,市場十分慘澹。

 

  幾年後,這位耶魯畢業生回到母校與教授們進行交流,感嘆自己的失敗。他談到,原本以為股市就是把股票發行方和投資者聚集在一起進行買賣,沒想到還需要那麼多交易所之外的各方配套機制和專業分工,不僅要有獨立於政治、獨立於宏觀政策的證券監管者和司法機構,還要有證券分析師、獨立審計師、證券律師、對沖基金、獨立媒體等。他真的沒想到,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跨期價值交換」會如此困難。

 

  以上這些話題,本書中會慢慢細談。對於金融從業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在強調任何「特色」之前,必須徹底理解資本市場所需要的基礎設施,然後再加上「特色」進行具體分析。這點十分重要,否則就會出現「股市一下跌,就怪證監會主席」的偏頗看法。對於投資者來說,熟悉資本市場所需要的基礎設施也十分重要,因為這等於給了你一把手電筒,避免你在市場尋找投資機會時迷路。

 

  「別人逃離的市場,就是我喜歡去的地方」

  整個中國A股市場只有三千多家公司,但是公募基金至少有四千多檔,到了二○一八年,私募基金也有七萬多檔,管理的資金相當多。也就是說,作為「衍生品」的基金反而遠遠多於其基礎標的——股票、債券和其他衍生品的數量。但這些基金產品中,必然有很多是「多餘」的,不可能創造真正的價值,為什麼它們還能存在呢?

 

  我們再看看另外一個真實故事,以便於理解基金業是如何創造價值。過去幾年,我在耶魯教過兩門課,一門是新興市場金融,另一門是對沖基金管理。其間,我經常邀請紐約一家注重投資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s)和邊境市場(frontier markets)的基金公司創始人——美泰先生來到課堂上。他在斯里蘭卡出生成長,於英國就讀大學,然後在華爾街從事基金管理三十多年。他現在管理的基金規模為十九億美元,並不算很大。美泰說,他的投資風格決定了他的資金規模不能做得太大,邊境市場和新興市場容納不了太多資金,小規模比較合適。他的投資風格是專門找「冷門市場」,例如,儘管其他投資者和基金都害怕並迴避伊拉克股市,但他偏偏時常投資伊拉克市場,可說是巴菲特所說的:「別人貪婪,我就害怕;別人害怕,我就貪婪」的真正實踐者。在美泰看來,邊境市場中上市公司披露的資訊很少,即使有資訊披露也不準確、不充分,沒有真正的證券分析師,公司治理也不可靠。但這樣一來,對於習慣於在那種環境中找切入點、能透過訪談高層管理者了解實情的基金經理來說,這種股票市場恰恰是機會所在。這就是美泰為基金投資者帶來價值的方式,他可以在散戶和法人機構都難以操作的邊境市場投資。所以,即使現在基金商品數量很多,其中有不乏是真正在創造價值的。

 

  我們一般認為,民粹主義對經濟發展不是好事,也會對股市不利。可是,在最近的一次討論中,美泰的看法完全相反。過去很多股市,特別是新興市場的經驗證明,民粹主義抬頭的時期,股市往往表現得更好。比如,二○○○年到二○一七年初,世界上有十位最能代表民粹主義的總統,包括印度的莫迪、俄羅斯的普丁、巴西的魯拉、菲律賓的杜特蒂、土耳其的艾爾多安等。這些人上任後的三年內,國家的股價平均累積上漲一五五%。特別是左派民粹主義總統上任後,股價三年累計上漲二二一%,而右派民粹主義總統帶來的累計收益率為一二二%。像是菲律賓的杜特蒂,上任後就推動改革、減稅、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扶持本土工業企業,為股市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辨識歷史規律,先於他人看準新興市場方向,這些也是基金創造價值的方式。一九九四年曼德拉當選南非總統,當時有人擔心這位民粹主義總統會將私人財產國有化。可是,他上台後大舉支持股市,三年內股價上漲四一%,而非人們之前擔心的股市會消亡。民粹主義總統上台時,會做不少取悅百姓的事,這讓人們興奮、信心大增,也刺激消費和投資,對股市是利多——這個過程可以持續幾年。當然,民粹主義總統的長期影響是另一回事,對長期投資報酬不利。特別是這些國家的主權債表現比較差,財政危機經常發生,導致國債頻繁違約,犧牲國債投資者的利益,拉美國家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

 

  美泰的投資方式只是基金創造價值的眾多方式之一,本書會介紹更多基金投資風格,包括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證券市場起源於哪裡?

  了解清末歷史的人都知道,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都是洋務運動時期引進中國的「舶來品」。中國原本在貨幣金融方面很發達,先於其他國家早在宋代便發明紙幣,但是在證券金融方面沒有起色。為什麼股市、債市、期貨、期權市場都起源於西歐?是什麼催生了這些東西呢?

 

  東西方在證券金融上的分流,至少可以追溯至秦漢甚至先秦時期。當時,哲人都忙於為專制皇權的絕對性進行論述、解釋。即使到西漢時期,董仲舒還在「王」這個「三橫一豎」的文字上做文章,幫助強化王權迷信:「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庸能當是。」藉此「證明」王權天授。他忽視了「王」這個字並非老天發明,像是英語中的「king」或「emperor」就無法作這種解釋。根據文字形象得出君王專權的天經地義,是自說自話,並非獨立證據支援的客觀規律。但是,類似的言論卻為兩千多年的中國王朝專制提供了藉口,給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壟斷權找到了「理由」。於是,加稅、攤派、賣官、徵租等,就成了皇權應對戰爭和其他大額開支的融資手段,而不是發債融資併發展出相應的證券市場。

 

  相較之下,在同期或更早時期的古希臘羅馬,西方哲人卻在探討如何制約統治者的權力,以保護公民的個人權利,包括契約與財產權。早在西元前八世紀,羅馬就建立了「人民大會」和「元老院」(相當於現代的下議院和上議院),以制衡君王或政府首腦的權力,這跟東方迷信皇權大為不同。西元前四世紀,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正忙於探討「民主政體」「寡頭政體」「君主政體」誰優誰劣的問題,得出「穩定的國家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基礎」的法治原則,而非為專制皇權找合法性或歌功頌德。結果,歐洲政府的權力早早受到制約,不能隨便加稅攤派。西元前二○○年,羅馬共和國政府因為戰爭而出現財政危機,但政府又不能任性加稅擴徵,怎麼辦呢?這就迫使羅馬共和國政府發公債,也就是說,公債是在政府權力受制約的背景下被迫發展出來的,公債就是在這樣的歷史中誕生於西方。這個傳統延續到中世紀的歐洲,十三世紀中期,威尼斯、佛羅倫斯和熱那亞這些城邦國家,因為戰爭和大型建設發行了太多短期政府公債,如果繼續靠簡單的到期再借、一次接一次延續短期公債,已經難以奏效,這迫使它們推出長期債,把利息和本金的支付壓力平攤到未來許多年,逐年支付。一二六二年,威尼斯政府首先將眾多短期債組合,建立一個債券池或稱為「基金」,然後把該基金股份依證券形式分售給大眾投資者。這種股份實質上是債券,可以在大眾市場上隨意轉手交易。證券市場就這樣產生了,這算是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公眾基金和現代資產證券化的前身。起初,威尼斯的債券只有本地人可以買賣,到十四世紀中期,外國人也可買賣,且很快成為西歐人喜歡的投資標的。

 

  繼續帶你走進金融世界

  繼《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後,這本書將繼續帶你走進金融世界。本書第一部分探討金融在歷史上為什麼發展艱難而緩慢,我從宗教與文化的角度進行探究,讓你了解為什麼猶太人主導金融世界一千多年,至今仍然如此?為何今日新教國家的實力無敵?第二部分討論債券市場,包括大國興衰的金融邏輯、國富與民富間的張力與出路。第三部分的主題是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什麼?如何利用套期保值降低企業風險?期權是什麼?第四部分聚焦基金市場:基金是什麼?如何選基金?如何優化各種基金組合?境外投資如何操作?第五部分回到大家都熱衷的股市話題:股市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監管?為什麼股市需要開放的媒體?市場的力量是哪些?股票分紅和監管又是怎麼回事?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回答幾個社會問題:金融市場會擴大還是縮小貧富差距?金融市場是富人俱樂部嗎?資本市場如何促進草根創業創新?金融為什麼具有普惠性?貨幣化、金融化讓社會更好還是更糟?

 

  中學和大學大多沒有金融通識課,更沒有通俗的金融教材,希望我的通識課能成為各位的金融入門課。不管你的專業是什麼,本書的內容都不會有技術上的難度,反而會讓你掌握金融邏輯,透過金融知識幫助財富的創造和成長,過上更好的生活。

 

──陳志武

二○一九年三月四日

書籍基本資料

  • 分類:股票
  • 作者: 陳志武
  • 譯者:
  • 出版社: 今周刊
  • 出版日期:2020-10-29
  • ISBN:9789579054720
  • 商城書號:G030
  • 規格:平裝 / 576頁 / 17 x 23 x 3 cm/ 單色印刷 / 初版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