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的機會:個人也能打敗市場!看看世界級投資人怎麼賺到第一桶金,助你找到自己的獲利模式。

Superinvestors: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investors in history

精彩試閱

引言

散戶的機會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專業基金經理人遭到前所未見的放大檢視。世人主要的怨言,是這些人領取的薪酬太高,創造的報酬卻低的驚人。多數悲觀的研究指出,僅有少數主動型經理人能勝過他們自己追蹤的長期指數績效。雖然有些研究語帶同情的檢視市場,但整體的訊息仍指向長期績效難以勝過大盤,多數的投資專業人士不過只是坐領高薪,用丟銅板做決定。

確實,整體局面看來令人絕望,不過有越來越多專家因此認為選擇被動式投資是最輕鬆簡便的方法;「被動投資」是指以追蹤大盤股市為目標的低成本基金。這樣的訊息也傳到一般大眾耳裡,他們抽回投入主動式投資的資金,轉進被動式基金。許多大型機構與年金基金也起而效尤,再加上監管單位對剩下的主動式管理基金審查嚴格,於是有越來越多人懷疑,除了特定幾個利基型的領域,主動式投資很可能會在金融市場消失。

被動式投資沒什麼不好。確實,如果你沒有時間選股,而且也不想了解股市,這可能是最佳選擇。推出全世界第一檔指數型基金(按:指數型基金[Index Fund],是被動管理投資基金的主要形式)的傑克.柏格(Jack Bogle),正是世人眼中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本書中也會用一章專門介紹他。然而,即便多數投資專業人士的績效,無法勝過其對應的基準指標,但是,就算計入手續費用,多數經理人仍替投資人的資金增添了價值。此外,也有一小群人的長期績效能大幅勝過大盤,這證明了確實有辦法賺得高於平均值的報酬。

同時,散戶投資人的門檻也大幅下降。過去,投資的機會有限,交易成本高,相關領域也大都僅開放給專業人士。然而,由於網路交易、法規變革再加上點差交易(spread betting,又稱為價差賭注,是一種押注某種特定市場或金融工具,在某特定時間買賣價格之間所出現價差的行為)興起,使得散戶可以和專業投資人士正面抗衡。股權型群眾集資(equity crowd funding,投資者在網路上對有潛力的新創公司進行投資,投資後就會變成該間公司的股東,並根據投資的比例獲得相當的股份)與個戶端對個戶端(peer-to-peer,匯款轉帳不須透過銀行,如第三方支付Paypal金融服務)產品的出現,代表了人們比過去更容易進入創投相關領域,而且網路的蓬勃發展,也讓大眾和投資的距離變小了。

這意味著投資人不用只是乾耗時間,在平庸的基金經理人與指數型基金之間做選擇,而是可以自立自強親手投資。當然,這不容易成功,因此投資人必須想出可行的策略。所謂的可行策略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成功的機率要很高;還有,投資人執行策略需要付出相當的時間、精力和耐性,而且必須有實際可行性。



最偉大的投資人

2016年我開始每星期都替《每週錢線》(MoneyWeek)雜誌撰寫專欄,側寫這些偉大的投資人,檢視他們的策略、表現、最讓人驚艷的投資,以及一般投資人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寫了最初幾篇之後,我發現當中有很多人的投資生涯非常有意思,而且能提供很多資訊給大家,非常具有探索價值。我也發現有很多書都在談這個領域,雖然很有用,卻多半聚焦在特定的投資風格上,而且通常都把重心放在現代的投資人身上,忽略了早期賺大錢的那些人。

因此,我決定選出20位值得進一步關注的傳奇投資人,更深入研究他們的投資生涯。我選出這些投資人,是根據他們的績效、長期性、影響力,以及散戶投資人可以師法的程度。這些人當中有美國人也有英國人,涵蓋的期間很長,始於18世紀末的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和20世紀初的美國投機客傑西.李佛摩(Jesse Livermore),一直談到目前仍在管理資金的投資人。

我納入的範例包括短線交易型投資人李嘉圖、李佛摩、金融巨鱷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華爾街最偉大交易者麥可.史坦哈德(Michael Steinhardt);價值型投資人葛拉罕、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無聲殺手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和尼爾.伍德佛(Neil Woodford);成長型投資人,成長型投資教父菲利普.費雪(Philip Fisher)、巴爾的摩投資賢者湯瑪斯.羅維.普萊斯(Thomas Rowe Price)、彼得.林區(Peter Lynch)、樂觀清淡的交易者尼克.淳恩(Nick Train),也列出了一些創投資本家(由公司或基金提供資金給具有高增長潛力,或已經表現出高增長的早期新創公司)創投教父喬治斯.杜洛特(Georges Doriot)、矽谷創投鼻祖尤金.克萊納(Eugene Kleiner)和湯姆.帕金斯(Tom Perkins)。雖然多數散戶投資人都無法直接投資私人企業(但有了群眾募資之後這一點正在改變),不過創投資本家的投資生涯仍能揭示有用的高明洞見,讓我們觀察到如何投資科技業。

最後6章的焦點,是無法歸類於前4類,但在投資殿堂裡也占有一席之地的投資人。海外投資先驅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他說服美國大眾要放眼美國股市之外的投資市場。做空大師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善用複利與精明的投資,累積了將近10億美元的財產,同時也說明如何持續利用賣空來提高報酬,同時還能降低風險。愛德華.索普(Edward Thorp)是第一位「量化專家」,靠著電腦運算的威力和統計學找出投資機會,並善加利用這些機會獲取報酬。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則在不同的策略之間巧妙轉換。他試過運用自己的總體經濟學知識,在貨幣市場投資失利之後,最後以價值型投資人之姿闖出一片天。還有上述提過的,柏格率先進入指數型投資領域,克服了眾人的嘲弄,把這個領域轉化成市場中一種重要的投資策略。保羅.薩謬爾森(Paul Samuelson)在世人的記憶中,是一位發展出效率市場理論(efficient market theory)的經濟學家;這套理論說明,散戶無法打敗大盤。然而,他在一檔重要的避險基金中扮演要角,也是一位成功的散戶投資人。

 


評比投資人

本書的主要用意,是藉由探討一些出色的投資人來啟發讀者,並略具娛樂功能。但也會試著評分,看看投資人的重要性。這裡也用4項標準來評比投資人:他們的整體績效、投資生涯長短、對於其他投資人以及金融界的影響力,以及散戶投資人是否可以輕鬆的仿效他們。要直接比較各個風格迥異、操作期間也不同的投資人,我的作法是比照飯店的評比制度,頒發不同星級給每一位投資人作為評等。等級從1星(該投資人對於特定領域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到5星(該投資人貢獻卓著)。

在表現方面,重點放在扣除手續費用之後,這些投資人與大盤(通常以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或富時一百指數[FTSE 100]為代表)相比之下的表現。如果有一些投資人的報酬數據不可考,比方說李嘉圖,那就用他們賺了多少錢來評斷成敗。然而,一致性也很重要,因此,某些投資人管理的基金最後如果倒閉,或是某些人破產好幾次,就算他們到頭來賺了大錢,評等也比較低。由於投資人最根本的目標是賺錢,因此,幾乎所有投資人在賺錢這個面向都得到4星或5星(柏格除外,他只得到3星)。

長期性與績效表現兩者之間的關係錯縱複雜,這是因為,要在長期的投資生涯中達成穩定的表現,比在短短幾年間維持績效更難。投資生涯長達數十載的投資人會得到5顆星,在投資領域中只待了大概10年的人分數就沒這麼高了。在這方面,主要的重點是這些投資人是否直接管理資金以及投資的時間長短。這個評比的得分情況和報酬數據相似,大部分的投資人分數都很高,但仍有些相對低分。

評估投資人時常忽略的一項標準,就是非專業投資人要落實這些人的策略難易度。最明顯的範例是巴菲特,他的成績卓越出色,在60餘年的投資生涯中賺了很多錢。然而,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多數投資標的都是私人公司,一般大眾無法直接投資。同樣的,短線投資也是一種要花掉許多時間且耗費心力的投資方式;1990年代末期的網路泡沫期間,很多人辭掉工作專心操作股票,這些人用很辛苦的方式才有辦法領悟到前述的道理。

賺錢之餘,投資人也會因為發展出影響世人的投資方法,而對投資世界有所貢獻。這和新興的投資方法有關,比方說費雪的重心就放在,尋找長期獲利而且快速成長的企業。或者,投資人會因為推出新的金融產品而名留青史,比方說柏格以及他發展出來指數型基金。

然而,要特別一提的重點是,光是知名度或成為名人,並不保證能在這個領域得高分。舉例來說,索羅斯是知名的慈善家,在英國脫離歐洲匯率機制(ERM)一事上更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他的「反射性」(reflexivity)等金融理論並未激起太多漣漪。
 



推薦序



學習大師智慧,善用散戶優勢

「99啪的財經筆記」版主/99啪


本書《散戶的機會》,可以當散戶的投資指南,對於想獲得超額報酬的投資人,更是很好的入門參考。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作者在書中為大家精選出過去20位最具代表性的投資大師,諸如李佛摩(第1章)、索羅斯(第3章)、葛拉漢(第5章)、巴菲特(第6章)、費雪(第9章)、彼得.林區(第11章)等,逐一側寫他們的投資生涯、績效表現、投資策略及重要事蹟。期間長達200年,內含各種風格學派,主動或被動投資等,可以讓讀者在短時間內,對於這些大師的投資策略及心法,有了全面概括的認識。

此外,作者還深入探討這些大師投資成敗的關鍵因素,並且透過類似餐廳星級的評分方式,從「整體績效」、「投資生涯」、「影響力」及「複製方法難易程度」四個面向來進行評比,幫助讀者瞭解各種方法的優缺點、條件及限制等,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

其中,裡面有許多大師都有長期打敗大盤的紀錄,對於想獲得超額報酬的讀者,更能從中挑選有興趣的對象學習,並且做更進一步的研究。

當然,這些大師多數都有散戶難以複製的條件,比如有著龐大的資金、豐沛的資源、廣大的人脈及特殊的影響力等,但相反的,散戶其實也有許多他們所沒有的優勢,諸如:

一、資金規模越大,投資的選擇就越少,但散戶沒有這種煩惱,可以把握更多小規模的投資機會。這也就是為什麼巴菲特曾說過,資金小是一個很大的結構性優勢。

二、基金經理人有持股比例限制,也要保持一定的投資水位,但散戶沒有這種限制,可以集中在少數優質標的,操作也更有彈性。

三、基金經理人常因為績效評比及客戶要求,被迫把心力放在短期表現。但散戶沒有這種壓力,可以把眼光放遠,專注更多長期的投資機會。

假如散戶懂得善用這些優勢,以我過去的觀察及經驗,確實也有機會打敗大盤,創造更好的報酬。

不過整體來說,裡面最容易複製的方法還是指數投資,這也是適合多數人的投資方法。但書中有個例子值得大家參考,那就是知名的學者薩謬爾森(第20章),因為他是效率市場假說、被動投資的大力支持者,也因此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更啟發柏格發行第一檔指數型基金,對指數投資有極大的貢獻。

表面上他只認同被動投資,但實際上,他本身也是主動投資的積極參與者,除了投入大宗商品避險基金、個股外,也是波克夏公司的長期股東,最後還獲得了驚人的報酬。

這例子給我們一些啟示,首先,理論跟實務是有差距的,學說也無法完全套用到真實世界,薩謬爾森在主動投資的成功,恰好呼應了這點。

再來,即使像薩謬爾森這種信奉被動投資的學者專家,其實也會想要打敗市場,甚至最後因此賺到了大錢。有這種想法都是人之常情,所以投資人不必被自身觀點侷限了投資行為,保持開放的心態,才有機會創造更多的可能。

就好像某個故事說的,有一位經濟學教授和他的學生一起散步,突然看見地上出現了一張百元鈔票,教授會說:「不必白費力氣,因為市場是有效率的,如果真的是張百元鈔票,早就不在這裡了。」但學生聽完後,仍默默彎下腰來撿起鈔票,因為把錢放進口袋裡比較重要。

所以,關鍵仍在於真實世界,大家會如何因應,要採取何種投資方法。但不管最後的選擇是什麼,本書都是合適的參考指南。透過本書,學習大師智慧,善用散戶優勢,相信讀者也有機會掌握獲利的關鍵,成為更優秀的投資人。

 

書籍基本資料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