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華爾街(50週年增訂版):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

精彩試閱

摘自第4章「2000年代前幾十年的網路泡沫」
 
迷因股的迷你泡沫

所謂迷因(meme),指的是透過網際網路而廣為流傳模仿的圖像、構想或行為。人氣最旺的迷因,會在社群媒體形成「病毒式瘋傳」。至於「迷因股」,指的則是某檔個股的價格完全取決於社群一時的激情,而非反映企業真正的財務狀況。在這波迷因股的浪潮裡,其中一個核心的平台就是Reddit論壇的「下注華爾街版」(WallStreetBets,WSB),關注這個版的散戶社群人數高達數百萬人。臉書(Facebook)與YouTube 等其他平台也推波助瀾,組起一支浩浩蕩蕩的散戶大軍。
 
最能代表迷因股現象的例子,就是GameStop(GME)這檔股票的瘋狂漲跌。GameStop是電玩光碟實體零售商,因為電玩遊戲逐漸轉為網路下載形式,業績隨之一落千丈。而推動眾人注意到GameStop的人,是34歲的名人理查‧吉爾(Richard Gill),他在Reddit上叫作「Deep F---ing Value」(他X的超值),而在YouTube的帳號則是「Roaring Kitty」(咆哮小貓)。他除了吹捧GameStop擁有「轉虧為盈」的潛力,也表示有理由預期未來將出現大量買盤。原因就在於當時避險基金大舉「放空」GameStop,也就是說,他們出售手上沒有的股票,預計未來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入,並以此獲利。當時避險基金極度看壞GameStop的未來,甚至讓放空的股數超過已發行的總股數。「咆哮小貓」說對的一點,在於這些基金到頭來總得買入股票來回補這些空單。而如果他能鼓動一群熱情的買家,把股價推高,就會讓避險基金的損失節節上升,導致他們不得不盡快買入股票,而這樣做又會讓股價繼續升高。因此,這起事件簡直就像是大衛(David)在對抗巨人歌利亞(Goliath)。有些Reddit 鄉民之所以買入GameStop 的股票,只是想給那些肥貓好看。而瘋狂的買家還發現,要是買進GameStop 的選擇權,還能在股價進一步上漲的時候帶來豐厚的利潤。

這些購買GameStop 的散戶鄉民,多半信奉「人生只有一次」(You Only Live Once,縮寫為YOLO)的信條。而YOLO這個縮寫詞甚至也能當作動詞使用,像是有一條推特發文就寫著:「我剛把這輩子存的5萬美元一股腦全砸進去(YOLOd)投資GameStop的選擇權」,還附上羅賓漢券商(Robinhood)的證券帳戶螢幕截圖。
 
不論挑起這股鄉民暴動的背後邏輯是什麼,總之,GameStop的股價走勢叫人難以置信。2021年1月初,GameStop的股價還只有17美元,到了月底卻已經飆到每股近400美元;但是到了2月又跌破40美元。在整個2021年,GameStop的股價也就這麼上下劇烈波動。某些散戶,特別是早期就加入這場遊戲的人,賺得口袋滿滿高歌離席。然而,大多數散戶都是賠錢收場。整體來說,避險基金每賠掉1美元,大約就有20美元是從某個倒楣的散戶口袋轉進另一位散戶的口袋。
 
某位散戶賠到懷疑人生,發了一則推文自我安慰:「投資GameStock甚至比離婚更糟糕,因為你不但少掉一半的錢,而且老婆還在。」不幸的是,有些悲慘的結果並不能這樣一笑而過。羅賓漢券商有位客戶,在選擇權交易帳上慘賠73萬美元,最終決定走上輕生的道路。
 
另一檔人氣鼎盛的迷因股則是連鎖電影院AMC。由於新冠疫情期間電影院無法營業,AMC只能大量舉債勉強撐下去,這讓它也成為被放空的目標。在2021年1月初,AMC的股價每股還不到2美元。但到了年中,股價已經飆上超過60美元。對於那些線上的散戶社群來說,這簡直比去拉斯維加斯更有賺頭,早早進場的投資人同樣賺得盆滿缽滿。然而,對那些曲終人散卻還留在場上的人來說,則是大虧一場。
 
要說這個故事給的教訓,會出現一個矛盾的地方。不論是GameStock或AMC,都在股價飆升的時候發行超過10億美元的新股。諷刺的是,至少就短期而言,這兩間公司都是靠著一群非理性鄉民的行為而逃過倒閉的命運。但在這整起事件當中,市場參與者買賣股票的方式就像是在賭輪盤一樣;而究竟整個資金流動配置的過程該不該像這樣被擺布?或許這會是我們更值得深思的問題。

書籍基本資料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