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版
本書詳細分析投資人最常遭遇的兩大難題
「我買到虧損的股票了,怎麼辦?」
「我買到賺錢的股票了,怎麼辦?」
許多人低估了投資賺錢最重要的一件事
就是敢賣、敢加碼的「執行力」
對於專業來說,股價漲跌時什麼都不做,從頭到尾就不是一個選項!
Amazon 4.3星高評價,影響全球最多股民的「投資行為學」著作
幫助投資人找到重大獲利背後的關鍵因子
「雷索爾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框架,分析投資人該如何處理虧損部位以及如何調節獲利部位,
以對你的投資組合回報產生巨大的正面影響。」
——德克‧恩德萊因 (Dirk Enderlein),惠靈頓合夥人兼基金經理
這是一本關於投資行為方面的經典著作。作者雷索爾是一名知名基金經理,旗下管理了 45 名頂級投資者,他提供每人2500萬至 1.5億美元不等的投資資金,並立下簡單明確的規則:所有人只能投資自己十個最好的賺錢想法。
然後,他分析結果,找出究竟是哪些行為造就了贏家的成功。
這些投資者都是當今市場上的佼佼者——從歐洲頂級對沖基金經理到華爾街傳奇人物,想必這是一個萬無一失的操盤計畫吧?
然而,大多數投資者的想法實際上栽了跟頭。經過七年,他們的勝率甚至還比不上投擲硬幣所做出的投資結果。然而,儘管大多數時候都是錯誤的,但這些投資者中的多數,最終仍然賺到了大錢。
他們如何在大多數時間都犯錯的情況下,仍然有利可圖呢?
答案就在於他們卓越的執行力。作者領悟到:「成功的執行面及重大獲利背後的關鍵,是當你的投資構想開始虧錢或賺錢之後,你決定採取什麼做法」
本書將首次揭露這些贏家的投資行為,透過現實生活中的數據、案例研究和故事來解釋他們為何能獲得如此成功。
各界推薦
「研究生常問我要讀什麼書,以後可以成為更優秀的投資人,我的推薦書單通常有《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和《股票作手回憶錄》,現在再加上這本書⋯⋯我希望30 年前的我就讀過!」—FPA 基金的合夥人 丹尼爾.布萊恩(Dennis M. Bryan)
「這本書講的道理很好,清楚自己的性格、環境和投資底細的人,將成為最後的贏家,前提是他做出明智的決定。」—歐迪資產管理的創始合夥人 克里斯平.奧迪(Crispin Odey)
「對手上的虧損部位和賺錢部位,有完善的做法架構,將左右你投資組合的報酬。投資的新手和專業人士都要讀的一本書。」—威靈頓管理國際的合夥人、基金經理人 德克.安德林(Dirk Enderlein)
「給散戶和專業投資人上了寶貴的一課。本書道破了每個投資人執行面做法上的隱憂。」—利安信託(Liontrust)的基金經理人 詹姆士.英格利斯- 瓊斯(James Inglis-Jones)
「真知灼見,良心的叮嚀,使我們對做法和時機點更加留意。」—先機環球投資的基金經理人、英國中小型股主管 丹尼爾.尼寇斯(Daniel Nickols)
精彩試閱 Wonderful Preview
序言
頂尖投資人看錯,卻做對的秘密
「希望你不是打算在投資產業做到老。」我的同事看完我調查倫敦和華爾街投資人績效的研究後,有點擔心地看著我。「務必要反覆檢查你的結果。」他接著說:「如果這些結果是正確的,你的發現一定會讓外界大吃一驚,並在金融圈掀起波瀾。」我反覆檢查,確認了結果。於是本書誕生。
令人震驚的結果
我研究了2006 年6 月到2013 年10 月這段期間的1,866 筆投資,裡面共有45 名世界級的頂尖投資人,一共做了30,874 筆交易。我很榮幸,這當中的每一位投資人我在先機環球投資(Old Mutual Global Investors)當基金經理人時都帶過。
這1,866 筆投資最有意思的共同點是,每一筆都代表了這群最優秀的投資人,在這七年間最棒的賺錢投資構想。我給這些替我「精選股票基金」(Best Ideas Funds)操盤的優秀投資人的資金,介於2,000 萬到1.5 億美元,並且嚴格限制他們最多只能投資10 檔眼中最具獲利潛能的股票。
我這麼做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我認為僱用最棒的人才,讓他們發揮本事並投資手上最棒的構想,資本才有機會賺到最佳的報酬。他們手上勝券在握的構想,往往是由一群聰明絕頂的腦袋,在做足大量的研究後得出的結果。這讓我對賺大錢抱以信心。但說了你可能不太相信,他們所做的投資中,其實大部分都在「賠」錢。
高手出師不利
我個人很訝異的地方是,我發現這些最好的投資構想當中,只有49%(920 筆投資)賺錢。
令我更吃驚的是,有些鼎鼎大名的投資人,他們成功賺錢的時候只佔全部的30%。
我請來世上最棒的投資人才,讓他們投資心目中最好、把握最高的賺錢構想,結果他們獲利的機率,卻比猜中銅板正反面還更低。
讓我真正感到意外的地方,不是這些每年獲利上億且名列富豪排行榜的人物竟然也有弱點,而是當中有些投資人雖然出手三次才僅僅成功一次,但整體來看,他們幾乎沒人虧錢。事實上,他們最後還賺進大把鈔票。
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
多數時候錯誤的投資人,是如何賺進大錢的?
這些投資高手怎能有這種能耐,在錯比對的時候多的情況下,依舊賺進可觀的獲利?
如果不是靠點石成金術之類的魔法,這些人究竟擁有什麼成功的秘訣?
這個問題點燃我的好奇心,促使我動手分析他們在這七年間所做的每一筆交易。我想看穿他們交易時的祕訣,了解這一切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我把研究結果寫成這本書。
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成功的股市投資,其實跟你本身看法的對錯與否未必有關。投資成功到頭來講求的是——你如何完善地執行自己手上最好的構想。
我了解到,如果投資房地產最重要的成功條件除了地點,還是地點;那麼投資股市最重要的成功條件,除了執行,還是執行。
我也體認到,投資並不是所謂專家的專利,非得交付他們處理。只是一般大眾對於投資執行面的掌握度,目前尚不得其門而入。於是社會上廣泛存在一種誤解,就是大家誤以為這些專家會如此優秀,是因為這些人手上握有我們凡夫俗子難以望其項背的構想。
大錯特錯! 這本不必用到專門知識的書,正是寫給社會各界有這種想法的投資大眾與專業投資人。本書接下來就要告訴讀者,當你把心思擺在投資構想的「做法」—也就是在部位配置多少資金,還有發現買的股票虧錢或賺錢後該怎麼做的時候,你甚至可以不用煩惱投資構想實行後,究竟是否會有所斬獲。當然,我不是第一個這麼想的人。
現代金融期貨的領航人里歐. 梅拉梅德(Leo Melamed)曾經說:「我可能有60% 的時候是錯的,但依然能笑到最後,其中的關鍵就是資金管理。」同理,靠投資致富的億萬富翁、傳奇避險基金經理人保羅.都鐸.瓊斯(Paul Tudor Jones II)曾說過:「所有我知道的華爾街成功故事背後,除了資金管理,還是資金管理」。
英雄所見略同,同樣是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交易作手索羅斯也曾指出:「你本身的對錯與否並不是重點,而是你在對的時候賺多少、錯的時候虧多少。」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這是第一次有人用專業投資人的資金管理做法,實證這個道理。現在我知道了他們的秘訣,很快地你也會知道。
第二章 刺客
不要虧本
巴菲特曾將自己的成功投資準則公諸於世:「準則一:不要虧本。準則二:不要忘記準則一。」
刺客是指為我工作時,身體力行上面這條準則的投資人。這種人面對停損、持盈保泰的過程,簡直不留餘地,就像一個鐵石心腸的殺手能不帶情緒地扣下板機,然後表現得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
別人我不知道,但每當我清空虧本的部位時,自己很難跟沒事一樣。我會重溫自己犯的錯,譴責自己,覺得自己是孟克《吶喊》畫中的那個人物。我也覺得很難在停損之後,克制自己不要三不五時檢查股票後來的表現。我講的這些不是重點,重點是,刺客清楚知道,任憑已經連連虧損的部位自生自滅,結果就是讓自身財富蒸發。上一章已提過,大額虧損會讓整體投資部位淨值回到正數的機會,變成幾乎難以達成的局面,投資人應該要對自己能夠從這樣的窘境盡早抽身感到欣慰。
有些大名鼎鼎的基金經理人,對付虧損的方法跟刺客一樣。傳奇對沖基金經理人史丹利.卓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有次對同行的傳奇投資人索羅斯(George Soros)下了評語:「這是我見過最會『吃虧』的投資人。他不會在意某一筆交易的輸贏,只要沒望了,他可以隨時罷手,因為他有那個自信從其他交易贏回來。」
像索羅斯這樣的投資刺客,明白成功的投資跟報酬不對稱有關,也就是說,贏家是確保賺取報酬的上檔潛力顯著大於蒙受虧損的下檔潛力。不管你對刺客有什麼樣的想像,現實世界中,我們都有能力當一個鐵石心腸的投資刺客。我欣賞刺客的地方是,它們奉行兩條聖旨般的準則來
過日子。
這兩條準則來自於他們自己的經驗和信念,每當出現虧損的時候,他們一律會用準則來指引決定,而非透過情緒或情感,這是他們成功的關鍵。這種人知道,當市場不如己意,面對隨之而來的不確定,這種情況下無法確保自己能做出對的事情。
此時他們選擇讓準則來主導一切。每當出現虧損,他們會聽令行事,不打一點折扣。重點是,這兩條準則是在刺客深思熟慮下所作的結論。刺客會事先做好計畫,在投資前就預設好接下來的執行步驟,因為他們知道在情勢緊迫和面臨壓力的情況下,自己很有可能會做出糟糕的決定。
《孫子兵法》說:「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底下是刺客在部位虧損時的行動準則,也是我研究結果顯示這麼做有道理的數據,以及刺客實踐準則的交易範例。
股票買賣準則
1. 虧損達到20-33% 時,全數出清
刺客自己心知肚明作為一位職業殺手是件多難的事,真的到了要了結虧損交易的關頭,那種想繼續觀望一陣子的誘惑有多強烈。
所以他們沒有要自己扣下板機,而是憑藉一個簡單又精確的工具,以確保他們的武器可以在準確的時間點自動開火,不拖泥帶水地除掉目標。這個工具是停損點。
按照準則,當刺客敲進任何股票時,會同時設下停損點。如果股價的跌幅觸發停損,就會自動清空股份。停損是交易時很常見的做法,但比較少用在投資(許多刺客是對沖基金經理人);多數的投資人是用「檢討」價位來取代,如果觸發這個價位,就強迫檢討持股,再決定該做什麼。理論上聽起來不錯,檢討是要我們去注意、強迫我們拿出行動,很像提醒冰箱門忘了關的警示音,不過問題是基金經理人常常放任冰箱的門開著,就是不關上。檢討條款可能只是徒具虛文,並沒有實際控管。採用停損的方式則好很多。那麼停損要設在哪裡?
傳奇投資人也是藝術收藏家的羅伊.紐伯格(Roy Neuberger),他的投資公司紐伯格伯曼公司將成功部分歸功於一條10% 法則:紐伯格一律在10% 停損,沒有例外。早點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且立即採取行動是他信奉的準則。
刺客也是如此,他們會依個人的經驗跟偏好,預先選定稍微不一樣的位置以了結虧損部位,但不外乎落在20% 到33% 之間(因人而異)。姑且不管紐伯格的準則,我的研究支持刺客的做法,設限於這個停損價位區間,現實來看是有機會把虧損彌平,躲過「多空雙巴」的局面。
暢銷經典《從躺椅上操作》布瑞特.史丁巴格博士最新力作
交易人心理升級計畫2.0版
將心理學從單純的紀律、情緒控制範疇,
提升至快速順應市場變化,創造交易人獨特優勢!
完整收錄:追蹤大盤強勢股、制訂風控法則之成功交易五十七種最佳實踐方法
由著名交易心理學家兼暢銷書作家布瑞特.史丁巴格博士執筆的《高效交易×心理訓練全書》,是一本將心理學應用到實戰交易中的潛能開發指南。身為資深的高績效教練,布瑞特提供了大量驗證有效的技巧和最佳實踐方法,協助交易者運用正向心理學達成前所未有的績效巔峰。
一般提到傳統交易心理學,基本上就是馴服那些可能導致不當交易決策行為的情緒,使得交易者可以穩定運用自己的市場優勢。而本書所提供的正向心理學觀點,則著重於強調市場優勢來源永遠會持續變動,單純降低心理負面因素並不足以確保成功,交易者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與最佳實踐方法,以確保擁有一套可以隨時適應市場變化的最佳策略。
本書將透過四大程序主題,包括:適應市況變動、營造交易優勢、培養投資創意以及發展最佳實踐方法與程序等,揭示交易者如何將紀律與情緒控制議題,轉化為維持巔峰表現的正向心理領域。另外,本書還提供了七項基本交易活動項目的最佳實踐方法,包含研究、創造交易構想、交易結構化、部位風險管理、投資組合風險管理、自我管理,以及績效管理等,以提升交易者實現自身最佳交易計畫。
透過《高效交易×心理訓練全書》一書詳盡的案例說明和研究,讀者將有如聘請到業界最專門的績效教練,除了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能激發你的投資創造力,更重要的是,面對未來任何市況和難題,你都擁有最好的適應及應對心理。
精彩試閱 Wonderful Preview
前言
想要成功掌握市場,我們就必須踏上自我控制之路。這本書就是探索這些道路的指引。對於市場參與者來說,所謂的自我控制,通常被定義為「紀律」——用以控制那些經常導致投資人資訊處理程序發生扭曲和引發衝動行為的情緒。事實上,舉凡從事任何重大事業,皆需要仰賴紀律,無論是追求奧運獎牌、創立事業或醫學創舉,莫不是如此。然而,紀律雖然是獲致成功的必要條件,但絕對不是充分條件。紀律不能取代技巧、才能與見解。嚴格遵循平庸的計畫,頂多只能鎖定平庸的結果,否則也就不會有失敗的自動化交易系統了。
自從一九七○年代末期開始,我就一直關注與交易金融市場。過去十年來,我曾經在兩所交易機構——芝加哥的 Kingstree Trading 和康乃狄克格林威治的 Tudor Investment Corp——擔任全職的績效教練,並且在很多其他交易組織提供諮詢顧問服務。我先前曾經透過 TraderFeed部落格出版了三本交易方面的書籍,有幸與全球數以萬計的交易者互動。這些經歷如果給了我
任何啟示的話,那就是:若要掌握真正的市場交易技藝,除了控制情緒和衝動之外,還需要具
備許多其他條件。交易者想要繼續維持成功,需要培養許多正面的績效要素:創造力、生產力、適應力,以及心理健全。就這方面來說,好消息是最近的心理和相關領域研究,已經讓我們更深刻理解這些有助於人類表現的貢獻因素。壞消息則是我們從事資金管理活動的人們,多數都全神貫注於每天的資訊流量和行情走勢,鮮有機會過濾和引用這方面的知識。因此,我們往往很認真工作,但做得並不聰明。從我們日常生活的組織,乃至於對於表現的評估,我們很少能夠充分有效學習,獨立思考,提升生產力。
這種藉由「量」取代「質」的不幸發展趨勢,使得我們的實際情形與理想狀況之間產生巨大缺口。本書嘗試藉由四個基本程序,來填補這個缺口。後續的篇幅中,各位將學習由A、B、C 與D 等英文字母開頭的四個基本步驟:
A如何動態適應(adapt)市況變動。
B 如何辨識與營造(build)你的獨特交易優勢。
C如何培養(cultivate)具有創意的程序與新穎的市場觀點。
D如何發展(develop)最佳實踐方法,協助維繫例行工作程序的生產力與效率。
最重要者,本書乃嘗試提出最佳實踐方法——促進交易成功的要素——將它們組織為最佳程序。我們的目標不是改變你,而是協助你能夠更穩定發揮成功的驅動力量。
回頭思考我先前出版的三本書,不難發現目前這本新書是先前幾本著作的延伸。我的第一本著作《從躺椅上操作:交易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rading)專門探討交易者面臨的情緒問題,以及它們反映在日常生活上的挑戰。該書提出了某種焦點解決的交易架構:辨識交易者得以成功的根本型態,讓這些型態能夠更持續地發揮功能。我的第二本著作《交易者的超級心流訓練》(Enhancing Trader Performance)採納了交易成功的發展性觀點,強調專業技巧發展是一種持續不斷、經過深思熟慮的實踐過程,藉以匹配技能、才華與挑戰。這本著作包括一項重要意涵,交易具有多種不同的交易形式,每種形式都需要獨特的技巧與學習過程。我發現處於發展過程的交易者,他們面臨的很多情緒問題,經常是把一般學習過程映射到非常特定之表現領域的結果,因此造成挫折和次佳表現。至於我最近出版的著作《交易者的101堂心理訓練課》(The Daily Trading Coach),則是整理有關心理技巧與處理方法的操作手冊,協助交易者克服常見的績效挑戰。這本書提出的一項概括性議題,乃主張交易心理學的主要目標是自我輔導。交易者如果能夠更精準觀察自己的表現,評估自己最佳與最差的實踐程序,就能運用更強的自我決定力量,克服市場雜訊。
相較於先前幾本著作,目前這本新書最大的特色是:成功的交易被分解為四個程序(適應—營造—培養—發展),探索各種研究為基礎的方法,讓它們在日常和專業生活上能夠發揮最大功能。本書的宗旨,是把交易心理學提升到單純的紀律、情緒控制範疇之上,在持續發揮巔峰績效的廣泛架構上執行交易計畫。更重要者,本書試圖把交易者更進一步推升到所謂的後設程序(meta-processes):改變常規,使其變得更穩健,讓交易能夠適應不斷變動的市況。
在金融市場上找到某種「優勢」,顯然不足以倚靠;如同任何科技企業家都能夠指證的,競爭優勢屬於易腐性商品。那些得以持續成功的人,他們必須要能夠不斷自我更新,找到新的競爭優勢來源。這需要評估和挑戰我們最基本的假設和實踐程序。優秀的交易者得以創造成功,但只有偉大的交易者才能重複創造成功。最艱難者——但也是收穫最豐碩者——莫過於放棄曾經有效的東西,重新返回最謙卑的研究狀態,就像浴火重生的鳳凰從灰燼之中重新奮起。
如果有任何領域值得人們專心投入,那是因為還沒有人能夠全然掌握。跳舞或高爾夫球總是有進步的空間;棋手、釀酒師傅、木匠或賽車選手,他們永遠需要繼續磨練他們的技藝。基於這個緣故,表現活動乃是至高無上的心理考驗,把我們推動到最接近自我控制的境界。金融交易的情況尤其是如此,遊戲規則不斷演變。還有什麼其他領域會對於信念與風險承擔有著更高的要求,而且還要具備最大的靈活性與謹慎性?為了適應變化的過程,我們將擁抱變化,我們將成為變化本身。我們不能仰賴個別的最佳實踐方法,我們需要能夠擁有某種能夠不斷提供改善實踐方法的最佳程序。現實與理想之間永遠存在缺口:這個缺口存在於我們實際上是什麼與我們能夠成為什麼之間。本書如果有助於填補這個缺口,那也就實現了其應有的功能。
當然,任何表現的旅程都不適合單獨完成。生活屬於團體活動,成敗高度取決於周遭的隊友。我在此感謝某些交易機構的成員們給我的大力協助,包括:Graham Capital、Tudor Investment Corp、Kingstree Trading,以及 SMB Capital 等;約翰威立出版社(Wiley)神通廣大的編輯人員;還有維特.倪德厚夫(Victor Niederhoffer)與史派克.李斯特司(the Spec Listers);以及霍華德.林遜(Howard Lindzon)和 Stock Twits 人員的協助。如果沒有許多深具才華的交易者貢獻實踐方法與案例啟發,本書絕對難以完成。如同我過去出版的著作,研究個案涉及的人名與身分都因為隱私而給予保護,但對於和我一起共事之許多優秀交易者的感激之意,我希望盡可能公開表達出來。然而,對我最大的支持是來自我的家人,他們在高度不穩定的金融市場,給了我最穩定的愛和協助:Debi、Steve、Laura、Devon,以及 Macrae ;他們的家人;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妻子馬姬(Margie)。她才是我一生的摯愛,而不是市場,她也讓我得以在事業起伏不定的人生保持清醒。最後是 TraderFeed 部落格的許多讀者,我要對各位的支持與啟示致上最高的謝意。我想,各位在後續篇幅裡也會得到很多這樣的啟發。
導論
學術研究有個頗具價值的傳統,稱為「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文獻探討是針對某特定主題所發表的研究資料進行調查,藉以確定哪些是已知者,哪些有待進一步研究。優異的文獻探討具有選擇性,涵蓋了內容上最重要、方法上最合理的研究,而且具有綜合性,凸顯特定研究領域內已經取得的共識與仍具爭議的部分。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努力,科學產生出來的資料將遠超過實際瞭解的程度。在理想的情況下,文獻探討是觀察與解釋之間的溝通橋梁。如果執行恰當,文獻探討可以闡明現有的研究方向,並啟發後續的研究發展。
雖然促使我寫這本書的動機是一份績效探討,不是文獻探討,但目的相同。我找到過去十多年來曾經共事的十多位優秀交易者,思考這些人究竟為什麼得以成功。表面上,這些人看起來差異頗大。有些人是電子期貨市場的當沖客;另一些人則是外匯或固定收益市場的投資組合經理人。有些人採用嚴格的計量方法;另一些人強調型態辨識,操作傾向於自由心證。有些人生性外向,有些人則內向;有些人相當情緒化,十分在意輸贏;另一些人則是波瀾不驚的冷靜交易者。
觀察這些交易者的行為,只能看到他們之間呈現的差異性質。可是,如果進一步檢視他們是如何做他們所做的事情時——擬定決策與具體行動所依據的根本程序——數種共通特徵呼之欲出:
適應力(adaptability):對於個人來說,最優秀的交易者應該具備適應力與靈活性。他們可以靈敏感受到市場環境的變動,並且根據市況變動調整自己的交易。一般來說,他們能夠快速調整交易的曝險程度,可以敏銳察覺自家預期是否受到市場證實。更廣泛地說,他們甚至還可以藉由學習新技巧,拓寬交易領域,重新建構分析方法。他們之所以得以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具備某種交易「優勢」。反之,他們找到某些方法可以繼續磨練與拓展自己的交易優勢。
創造力(creativity):對於任何交易機構來說,理想的做法是聚集一群交易者,每位交易者都藉由相對不相關的方式,提供優異的風險調整後報酬。充分發揮分散投資的力量,這讓企業可以展現相對平滑的淨值曲線,有效運用其資本。只要是營運成功的交易機構,都會遇到具有創意的交易者,他們透過獨特的眼光看待市場,運用獨創的方法構思交易點子,藉由新穎方式表達他們的觀點,並且在特定風險程度下創造最大的報酬。事實上,我敢說任何我看過的真正成功的交易者,他們的交易方法都具備非凡的創意。我稱呼這類交易者為「創意工廠」,因為他們可以發展穩定的程序,偵測別人無法察覺的機會。
生產力(productivity):我的經驗證實了迪恩.凱斯.西蒙頓(Dean Keith Simonton)對於「偉大成就」的學術研究結論:成功者之所以能夠想出更好的主意,是因為他們可以想出更多的主意。他們的打擊率未必特別高,但他們經常上場打擊,可以得到他們應得的好球,並且打出他們應有的全壘打。他們瞭解自己的優勢在於資訊處理和構思交易點子,而不侷限於堅持特定構想,因此他們願意放棄某些不甚樂觀的交易機會,只挑選那些真正的典範。這種生產力會在每天、每個星期的基礎上充分顯現:偉大的人就是能夠比同儕們做得更多。他們擅長組織時間,將活動按照優先順序排列,如此既可以發揮效率(每單位時間內完成大量工作),也可以發揮效力(做好大部分的事情)。身為交易者,我們通常會浪費多少時間?首先是毫無目的地盯著報價螢幕,和那些沒有明確想法的人們閒聊,閱讀一些沒有急迫性或具體內容的郵件和報導。成功的交易者都是實作家,而不是作秀的人:他們會實際處理資料,充分運用苦心經營的資訊。他們理解唯有較高素質的輸入,才會有優異的產出。
自主管理(self-management):我想不出有什麼職業會像交易一樣,風險與不確定性會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對於很多工作來說,只要夠好就好了:疏忽通常不至於造成不可挽回的結局,也不會產生致命後果。對於金融市場來說,夠好只能符合一般預期,算是一般水準的結果;絕對稱不上優異。碰到連續虧損期間,交易者很難保持專注、樂觀與旺盛鬥志。面對快速變動的市場行情,交易者很難兼顧人生中許多其他的責任。成功的運動員瞭解唯有保持在最佳狀態,才能有最佳的表現。對於交易者來說,他所保持的狀態,一方面具有認知性質,另一方面具有情緒性質。據我所知,成功的交易者必須同時兼顧自身與市場。他們通常是透過完善市場之外的生活,發展出一套固定程序,能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狀態、隨時擬定交易決策。
整天與交易者一起工作,全神貫注於交易表現的日常實務,讓我對於交易成功有了第一手的瞭解。多年來從事諮詢教練服務,我獲得的整體結論是:交易者的表現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採用最佳的實踐方法,也就是運用健全方法於資本配置與風險管理。交易者的表現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採用最佳程序:讓最佳實踐方法轉化為穩定習慣的詳細例行程序。適應力、創造力、生產力、自主管理:這些不僅僅是頂尖交易者擁有的東西,它們是頂尖交易者的例行作為。
你能夠做的最重要的探討,並不是研究文獻,而是你自身。如果把你最佳的交易程序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你就會開始探索自己,而且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如何最好地適應變化、創新,保持生產力與自主管理。我們往往很難意識到自己在某些時候、某些方面,已經成為我們希望成為的交易者,尤其是碰到連續虧損時。不論是在金融市場或日常生活裡,我們的任務是要發現那些讓我們不斷發現自身最佳潛能的實踐方法和程序。
很少有挑戰能夠像完全成為最佳的自己那樣崇高或充滿意義。讓我們踏上旅程吧!
—布瑞特.史丁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