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沖交易自學系列

當沖交易大全(第二版)、全面交易:掌握當沖與波段獲利、專業當沖原理:選股原則、買賣策略、部位管理以及交易心理

精彩試閱

當沖交易大全(第二版)

從事當沖交易就如同經營任何行業一樣,如果想成功的話,就需要準備充分的起始資本,採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接受適當的教育,還要有可行的計畫,秉持嚴格的紀律,而且也要慢慢培養經驗。從事當沖活動,我們需要考慮、評估下列問題:


◆當沖者如何提升勝算?

◆是否有什麼工具或技巧,可以顯著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這些工具是否是一般交易者能夠使用的?

◆當沖方面的知識,是否可以傳授與學習?

◆當沖想要賺錢,仰賴的是運氣或技巧?或者兩者皆要?

◆當沖是否可以採用完全機械化的程序?如果可以,為何不由電腦處理?

◆哪些因素會限制或促進當沖成功的機會?

◆是否有哪些交易對象,特別適合或不適合當沖?

◆當沖者應該專注於少數幾個市場?或者可以廣泛留意許多市場?

◆當沖交易者是否有不同類型?若是如此,有哪些類型?

◆是否有哪些市況,特別適合或不適合當沖?

◆新聞是否會影響當沖活動?交易者是否能夠有效運用新聞事件?

◆對於當沖活動來說,應該獨自進行交易?還是應該跟其他交易者保持聯絡?


關於上述問題與議題,我相信都有明確的答案,可是在所有的環節之中,交易者本身往往是最弱一環,因為交易者必須整合所有的資訊,然後穩定而貫徹地執行。自從有了金融投資交易以來,成功的最大障礙,就是發生在交易者身上。交易者迫切想要賺錢,但又害怕發生虧損;在這兩股力量交錯影響之下所產生的行為,幾乎可以保證失敗。這些不當的行為之中,絕大部分都跟交易方法或客觀資訊無關。交易者引用的技巧或方法不論多麼先進,能夠真正有效執行的交易者,可以說非常罕見。


反之,對於機構交易者來說,他們的資本雄厚,幾乎永遠不欠缺可供運用的資金,而且他們對於交易通常能夠保持比較客觀的態度。「續航力」—換言之,安然渡過艱困期間或連續虧損的能力—可以說是決定交易成功與否的最關鍵因素。根據定義,交易者如果不進場,就不可能取勝。請注意,只要運用適當的風險管理和獲利最大化策略,即使採用最差的交易篩選方法進場,同樣還是可以賺錢。


對於多數交易者來說,當沖想要賺錢,仰賴出場策略的程度遠超過進場訊號。當然,篩選交易的進場方法,也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高頻率交易與所謂「暗盤買賣平台」(dark pool)的出現,那些資本雄厚的短線機構交易者,不論在進場或出場方面,都掌握了明顯的優勢。想要取得這類複雜的電腦化買賣策略,其成本基本上不是一般交易者能夠負擔的。


如同各位稍後將瞭解的,當沖操作的績效,可能受到很多議題與因素的影響。由純理論的角度談論方法、系統、指標與模擬交易結果,並不能實際提升當沖的獲利。我們在市面上可以看到,有無數許諾交易成功的書籍與課程。我在股票、商品市場打滾的時間已經超過43年,看過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交易者。這些經驗告訴我,即使擁有最棒的進場方法,以及最先進的高科技電腦化技術指標,絕大多數當沖者還是賠錢。想要在這個領域獲得成功,只憑藉著進場策略和技術指標,顯然是不夠的—有效的出場策略更重要。交易者需要多方面的協助,而本書則會提供所有的一切。不過,先讓我們回顧一段歷史。


本書第一版發行於1995年,1998年又推出了續集。時序跨進21世紀以來,當沖的每個層面幾乎都出現了顯著的變化。這些發展雖然大體上都朝正面演變,但競爭也因此變得更加劇烈。不只整個市場結構變得更競爭,散戶交易者還要跟那些擁有較先進工具和方法的機構交易者競爭。


由於存在高頻率交易、快閃交易(flash trading)與暗盤買賣平台,所以機構交易者享有顯著的優勢,相當不公平。大型機構的高頻率交易者財力雄厚,可以向相關交易所購買重要的交易資訊,掌握一般交易者沒有的優勢。他們可以購買包括買、賣委託單設定的價格與數量等重要的市場資訊。有了這些資訊,再藉由高速電腦和先進軟體,機構交易者便可以相當精準地預測短期價格走勢,然後透過龐大部位掌握這類持續幾秒鐘到幾分鐘的短期走勢。這類走勢的價格幅度或許很有限,但只要部位規模夠大、交易頻率夠高,獲利同樣可以積少成多。


本書的宗旨


為了讓有抱負的交易初學者和經驗老道的玩家,能夠取得實際有效的知識、方法和程序,我不只更新本書第一版和續集的內容,而且也提出一些適用於目前市況的新方法。


自從上述兩本書出版以來,股票市場機制與當沖活動已經出現重大變化。我有將近44年的交易經驗,多少體會了一些市場性質和脈動,瞭解哪些方法可能有用,哪些則是死路一條。我會透過本書慢慢跟各位分享這方面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各位在這場最快速的賽局裡獲勝。


全面交易:掌握當沖與波段獲利

導論


關於短線交易,我最深刻的學習經驗,是來自於急流泛舟。我們共有8個人,當皮艇觸礁翻覆時,我們的身體全都被拋向空中,然後一頭栽進冰冷的水裡。我們其中有一半的人還記得,當皮艇翻覆時,我們必須保持冷靜,背部朝下,讓雙腳朝向下游往下漂流。我們在過程中閃躲岩石,穿越瀑布,最後終於安全上岸。經過了一小時之後,我們才得知其他人的情況。救援行動很快就展開,最後有一個人的腿嚴重受傷、另一個人腦震盪、還有一個差點就淹死了。稍後,我跟那些人取得了聯繫,才知道他們全都經歷了類似大腦瞬間凍結的情況。他們可以察覺到周遭的危險,也瞭解自己陷入麻煩。他們甚至都很清楚,知道自己必須採取行動。可是,他們就是沒辦法下決定做出具體的反應。結果,他們只好完全聽天由命,就像一隻被車燈聚焦照射的鹿一樣不知所措。由於並未採行任何具有決定性的行動,於是急流無情吞噬了他們,把他們打到失去了知覺。

 

我記得其中有個人表示,「這條河流就是要整我!」這明顯是偏執狂、完全自我中心的反應,因為河流絕不會故意要整誰。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情:快速行動,迅速穿越峽谷,很快就回到了大洋。只要是瞭解河流性質的人,就會有所準備,順勢前進。至於那些試圖逆勢而為者,自然就會受到懲罰。

 

這種情況和典型的交易日子是很類似的。沒有準備的交易者(初學者),就如同沒有心理準備的急流泛舟者一樣。碰到極端的情況,他們的大腦就會瞬間凍結、不知所措,必須仰賴老天爺的幫助才能倖存。然而光是一筆錯誤的交易,就足以勾消他們長期累積的獲利。

 

專業交易者之所以能夠賺錢,並不是因為他們通常都判斷正確,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享受,那些準備不足的業餘玩家們所提供的「鮮肉」。所謂的「鮮肉」,是指那些交易經驗少於10年的人。雖然如此,但也有很多交易者永遠無法跳脫那種境界,一直停留在犧牲者的狀態。至於那些少數能夠脫穎而出、加入成功交易者群體的人,則是因為他們學習了下列的真理:

 

◎金融市場的本質就是要剝削人性。因此,市場會在僅有少數人參與的情況下,發動主要的盤中波段走勢。成功的交易者知道,如果不瞭解這種運作方式,那就註定要賠錢。
◎成功的交易者對於市場的瞭解更甚於他人,而且他們知道,如果將錯誤方法套用於交易架構,那就註定要賠錢。
◎成功的交易者對於許多技術指標的瞭解更甚於他人,而且他們知道,如果將錯誤方法套用於指標,那就註定要賠錢。
◎成功的交易者很懂得市場因應之道,而且他們知道,如果交易不符合自身個性的市場,那就註定要賠錢。
◎成功的交易者很懂得市場因應之道,而且他們知道,如果只是單純套用他們在其他生活領域成功的策略,那就註定要賠錢。

 

如果缺少這些知識,交易者就會像被驕傲獅群包圍的受傷羚羊一樣:問題不是羚羊「是否」會被撕裂吞噬,而是「何時」。缺乏這方面知識,遭受毀滅的可能性不在於「是否」,而是「何時」。

 

即使勝算明顯不利,每年仍然有成千上萬準備不足的交易者湧入市場,就像旅鼠投入大海一樣。他們的雙眼只看得到鈔票、頭等機票,還有告訴他們的老闆打算自食其力的衝動。等到他們大部分人感受到交易的真正狀況時,他們往往已經摔落懸崖,跌落到凹凸不平的礁石上。他們辛勤工作所換來的代價,只剩下無限的挫折與沮喪,或許再加上憤怒的配偶,至於交易帳戶,則徹底被專業玩家摧毀、撕裂。

 

交易並不是大家手牽著手,如同約翰·藍儂唱的《想像》(imagine),大家一起賺錢。金融市場是地球上最民主的場所。交易者不論是男是女、是黑人或白人、是美國人或伊拉克人、是共和黨或民主黨。大家全都必須各憑本事。

 

想要成為專業玩家,唯一的辦法就是取得某種優勢,某種足以讓你從羊群中脫穎而出的優勢。這種優勢有可能是運用特定的走勢圖架構,以及能反應前述五點關鍵性質的交易方法,還有對於另一邊交易者心態的理解。如果缺乏這些,你就會進入金融市場的旋轉門,雖然充滿期待與刺激,但獵食者肯定會在一旁伺機而動,因為他們眼中看到的是,鮮美的大餐正迎面而來。

 

本書訴求的讀者
本書準備討論一種獨特的市場方法,強調市場之所以出現走勢的根本理由;這套方法適用於股票、股票選擇權、期貨與外匯。事實上,市場之所以發生走勢,並不是因為想要發動走勢,而是因為必須發動走勢。追繳保證金、引發停損、心理投降(psychological capitulation)等事件,會迫使一系列市價單在短時間內快速進場。這勢將引發激烈的盤中走勢,過程有可能持續好幾分鐘到好幾個鐘頭;如果規模更大的話,則會出現連續好幾天或好幾個禮拜的波段走勢。這些走勢會讓許多不懂得箇中程序的交易者感到十分痛苦,但同時也有另一群交易者因此而受惠。本書準備要討論的,就是這種「在交易另一邊」建立部位、進而掌握行情優勢的特定方法,而這需要仰賴很多傳統技術分析技巧的獨特解釋。

 

更明確來說,關於本書討論的策略,我們將針對股票、選擇權、ETF、各種期貨和商品市場、外匯市場的盤中交易,提供精確的進場、出場與停損設定。我們的策略特別強調當日沖銷、波段交易、部位交易,涵蓋各種市場與資產類別。

 

我希望所有的交易者,不論其經驗程度如何,都能受惠於本書寬廣的觀點與明確的交易策略。初學者可以很務實地確認市場的運作方式,認識市場的概念和交易架構,體認初學者在掌握市場機制之前,注定會發生虧損的現實。他們也將會瞭解,為什麼自己總是成為別人宰割的對象。

 

至於中級交易者,我希望他們能夠充分運用本書所提供的知識,把自己的交易提升到更高層次。對專業交易者與業內人士而言,我希望他們能夠藉由本書釐清一些直覺認定的觀點,此外也能夠因此而找到一些新的觀念。至於那些從來沒有涉及期貨和外匯市場的股票交易者,希望他們能夠趁機學習這些市場,尋找到足夠的資訊,甚至進一步能把這些市場納入他們交易的範圍內。他們將學習到期貨市場如何影響特定股票,因此也可以提升股票方面的操作績效。

 

當日沖銷者將會發現,為什麼單獨仰賴技術指標的交易注定失敗,另外有哪些策略會讓他們過早進場。他們也要學習分辨,什麼時候應該堅持,什麼時候應該認賠。對於波段交易者與純粹的選股專家來說,他們將學習如何掌握市場脈動,何時應該專注於市場的多邊或空邊。投資人也必須學習如何管理退休帳戶,學習如何掌握交易時效。本書所訴求的讀者,雖然是專業交易者,但同時也歡迎那些學習態度認真的個人交易者和業餘玩家。

 

另外,雖然我覺得所有人都應該能受惠於本書,但本書會假設讀者已經具備某種程度的基本金融與財務知識。我們不會另闢一章的篇幅,討論支撐、壓力等基本概念,或是提供範例說明,解釋什麼叫做上升趨勢或下降趨勢。但我們會利用一章的篇幅來介紹選擇權,並討論一些基本的選擇權策略,不過也不會詳細介紹選擇權的各種可能運用。換言之,如果有某些論點經常被討論到,或是可以透過網路查詢,我就不會特別加以說明。本書強調的是從來沒有被談論過的新概念。話雖如此,但我們還是會利用一章的篇幅來介紹期貨與外匯交易,還有其他本書準備處理的市場。如果你還不知道債券每檔跳動值多少,或10歐元小點會造成多少盈虧,那麼這一章的內容將可以回答很多相關的問題。另外,我也會討論到一些網站和其他的書籍。

 

除了明確的交易架構之外,我們也會討論交易的實務層面,譬如說,硬體設備和交易軟體、資金管理配置,或是如何根據自己的個性擬定交易計畫。最後,我們會特別強調在下一個交易日可以被運用到的一些特定資訊。

 

更新版的幾項叮嚀
這本書大體上是在2005年寫的。我現在雖然還在運用本書所談論到的許多技巧,但同時也更新了不少內容,拋棄了一些舊技術,新增添了一些方法、章節與範例。談到書籍的更新,我必須承認,其實我的情緒相當複雜。人們經常問我:「如果這些交易策略確實有用,你為何要跟大家分享?難道你不擔心大家都使用,就會降低其效果嗎?」這是言之成理的問題與質疑。出版本書所造成的最大傷害,就是我的「3:52操作」,這是我長久以來最偏愛的架構之一。當愈來愈多人閱讀過本書,愈來愈多人採用這種架構之後,其效果也就慢慢減退了。這主要是因為那是一種發生在特定時段的低成交量架構,所以並不需要太多成交量,就足以讓這種架構失去效果。我不得不把這種策略取代為「收盤交易」,這種架構比較強調市場內部結構。可是,我還是決定保留該章的內容,因為這可以清楚說明誰站在這種交易的對立面。只要瞭解這些內容,就可以讓你找到其他市場臨收盤前的類似交易機會。這個架構的其他部分,並沒有受到影響。這基本上跟我交易的市場有關,因為其流動性都很高。對沖基金的交易規模太大,不適合在盤中運用這種架構,但又沒有足夠數量的散戶交易者驅動這些市場,讓對沖基金的作為被抵銷。這些年來,我跟很多交易者一起工作,發現你即使告訴他們一些致勝的架構,他們還是會根據自己的個性和交易風格調整參數,尤其是碰上連續虧損的情況時,更是如此。所以,本書所討論的架構,很難有很多人採用完全相同的方式進行交易。

 

至於「為何要跟大家分享?」這個問題,我倒是不太確定。雖然我很喜歡寫東西,但寫一整本書是個浩大的工程,你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專注、承諾。我碰過很多人,他們告訴我,有一天,他們也要寫書,可是他們截至目前為止全都還沒有動手。我一點也不會覺得奇怪,因為這實在太難了!我也曾經跟各個領域的一些作家討論過類似的話題,我發現其中有一種趨勢:如果想要真正寫好一本書(而不是請槍手代寫),你就必須著迷於其中,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都必須完成才行。不論基於什麼理由,當我一開始寫本書第一版時,我就是覺得自己必須完成它。六年之後,對於這本更新版,我也有同樣的感覺,我必須把我腦袋裡想的東西,整理之後出版。

 

我想,這一切涉及了某種短期而愚蠢的想法,還有某種持續而長期的理由。短期而愚蠢的部分是,我可以說,「你看!媽,我寫了一本書。」(雖然我不認為她會讀,因為太技術性了。)至於中期,這本書對於我正在推廣的網路研究業務顯然有幫助,因為我必須提供優質的資訊。至於長期,我清楚自己總有一天會死掉,這天可能來得很快(我總覺得自己不久之前才十幾歲)。我希望到時候,這本書能夠讓我彷彿還繼續活著。我一點都不認識我的爺爺,但我希望我的孫子能夠因此記住我,甚至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我希望讀者能夠從本書取得一些收穫。我在交易者博覽會裡碰到很多本書的讀者,我幫他們簽名,也聽了很多故事。這本書並不是交易者所追求的萬靈聖杯,也不是一輩子都可以安然運用的單純機械性系統。這是為了一群特殊交易者而寫的,他們願意藉此在市場上測試自己的技巧。本書所談論的,都是每天會碰到的程序,也是讓交易變得如此有趣的東西。總之,如果讀者認為我的作品很重要,值得被閱讀,我就會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

 

至於特定的內容,舊版有些內容確實需要更新。最初兩章顯著增加了篇幅,更深入討論交易的心理層面。關於技術的部分,當然也需要更新。對於當前的運用,1G的記憶體已經不敷使用了。科技進步的速度,簡直就像光速一樣快。有關商品的討論,內容也需要更新。至於討論市場概況的部分,則被剔除了,因為市場上已有一整本書的內容在討論這個主題。自從本書第一版推出之後,我持續做了很多研究,包括回歸帶狀、趨勢線形、波浪,以及其他策略。這些內容全都納入了新版的內容之中。

 

交易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愈瞭解自己,你就愈有可能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的市場、策略和交易哲學。那麼,就讓我們開始吧。

 

2011年4月9日
倫敦,萊斯特廣場某咖啡店

---

第一章(節錄)

 

真正驅動市場的力量

 

◎虧損的四個主要理由

 

個人交易者永遠在交易世界最好與最糟的兩股力量之間,不斷糾纏與拉扯。他們可以輕鬆自在地進出市場,這是大型基金作夢都不敢想的。你有沒有想過,有人可以賣掉2兆股蘋果電腦股票而完全不引起注意嗎?這就像要隱瞞懷孕一樣,恐怕沒那麼簡單。處理大型部位,會涉及到一些比較複雜的程序,絕不只是滑鼠點一下而已。相反地,你可以輕鬆買賣1,000股蘋果電腦或10口S&P 500小型期貨契約,幾乎完全不會對市場造成任何影響。換言之,小額交易者在市場裡簡直就像隱形人一樣,沒有人會察覺到他的行為——這是個人交易者所擁有的最重要優勢之一。基金公司如果不想透露行蹤的話,可能要花好幾天、好幾個星期、甚至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處理大型部位。它們如果透露了行蹤,其他玩家可能就會趁機介入,甚至藉此大撈一筆。而這其實就是金融市場賺錢的方式——狗咬狗。各位可能覺得很冷酷。沒錯,是冷酷。這可不是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慶祝生命意義的場合。這是金融交易。

 

既然如此,為何有那麼多人想要從事金融交易行業呢?刺激,沒錯。充滿魅力,絕對如此。此處有賺大錢的機會。簡單說,就是:自由。在人生的每個領域裡,我們都被告知應該怎麼做,但有些人就是不喜歡這樣。交易者可以在市場上尋求某種型態的自由,這是其他人在其他領域無法辦到或模仿的。大多數億萬富豪並不自由。他們承擔了責任,雖然履行這些責任可以很有格調。退休者通常會覺得自由,但必須付出什麼代價?我認識的一些退休人士,他們都覺得生活無聊透頂。難道要整天待在家裡嗎?這是地球上最令人難以容忍的事情(跟嫁入豪門差不多)。我覺得,最自由的行業有三種:妓女、遊民與交易者。就我個人來說,由於當妓女顯然沒什麼前途可言(我「條件不足」),而我對睡眠場所又很挑剔(我需要一張乾淨的床),所以交易自然脫穎而出。交易者如果學會了該有的技巧,就有機會經營獨立的生活,不用像一般凡夫俗子一樣,承擔生活瑣碎的壓力。交易本身具有顯著的特質,絕不是其他行業所能夠比擬的。

 

從事全職或業餘的交易者,他們各有不同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想改變一下生涯規劃,有些人希望變得更獨立,有些人希望逃避擔任大企業或自身事業經營者的責任,更有些人想留在家裡當個稱職的父母。我碰到的很多潛在交易者,他們原本都在自己的領域裡獲得成功,我稱呼這群人為「憎恨自己工作的專家」,這些人基本上都是高所得的專業者。他們喜歡自己的金錢收入與地位榮耀…但不喜歡那種陷在牢籠裡的感覺。另有一些人曾在金融市場遭受打擊,而現在則想要好好管理自己的財務未來。很多人籌措了一小筆資金,想試試手氣,實現交易者的夢想。我曾在辦公室裡,目睹很多人從「發現交易的刺激」開始,到發現「哇!我不相信這個選擇權竟然變得毫無價值!」然後就在這其中歷經痛苦的循環。這是個提供優渥生活機會的「工作」,其中所蘊含的趣味,遠勝過很多其他的行業——當然,搖滾歌手除外。但你如果沒辦法跟U2樂團站上同樣舞台的話,不妨可以考慮一下這個替代行業。

 

任何地方只要能提供可靠的網路服務,就可以進行交易——就如同我在2011年更新本書一樣方便。這也就是說,你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做這件事。這裡沒有老闆整天囉哩吧嗦,或因為自己的無能而不斷更改命令。對於某些人來說,在公司系統裡服務,是爭取權力的最佳方式,其重要性甚至超過財務獨立。但幫助那些小丑工作,實在很令人喪氣。另外,以交易來說,你並不需要聘請員工,不過到了某個階段,如果你要同時交易很多市場、或是很多不同時間架構,員工可能會很有幫助。(我喜歡在歐洲市場從事交易,但我總需要睡覺——還好,我可以聘請別人幫我做這些事。)對於那些安然渡過企業文化洗禮而得以存活下來的人來說,這個地球上沒有什麼比不需再奉承那些冷漠無情的人,更讓人感覺到自由的了——在職場裡那種「我假裝恭維你,你假裝熱愛你的工作」的感覺,實在太令人難受了。好消息是,在交易領域中,如果你真的聘請某人來幫你做交易,他很有可能跟你一樣熱情。

 

交易的開辦成本很低,因為現在到處有類似Dell這樣的公司,提供各種必要的設備和軟體。你可以穿著浴袍,或什麼也不穿也行。我知道的某些成功交易者,只在10月到4月之間進行積極的交易,剩餘5個月休息;也有人只在開盤最初兩小時進行交易,剩餘時間休息;有人一旦賺進半個資本,接著整年剩餘的時間全都在休息。有很多交易者經常有種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如果想要賺更多的錢,就必須更經常進行交易。這當然不是真的。如果想要從事這個行業,容我告訴你一個小秘訣:交易要放精明點,而且別太經常做交易。你根本沒必要掌握每個賺錢的機會。

 

由於交易潛能無窮,難怪有那麼多人躍躍欲試,想要在這個最迷人的行業裡大顯身手。這真的可以稱得上是美國夢,世界各地的交易者都想試上一把。自從本書出版以來,我有機會跟中國、台灣、印度、瑞典、澳洲、英國、法國、新加坡…等地的交易者深談:當這些交易者彼此交談時,他們根本不會考慮彼此之間在政治與哲學概念上的差異。全球各地的交易者,完全透過單一想法就能相互銜接:他們一心只想賺錢,然後再藉由這些「錢」創造出他們所需要的自由。這是很美的。我喜愛交易者,還有他們所代表的瘋狂。

 

當我說「瘋狂」時,並沒有開玩笑的意思。瑞士聖蓋倫大學(University of St. Gallen)發表過一篇比較交易者與精神病患的論文。這份研究的對象,包括待在德國警備森嚴醫院的24位精神病患,還有27位「正常」人。這群正常人,實際上都是交易者,包括股票、外匯、商品與衍生性工具的交易者。這兩群人各自從事交易,然後彼此對照績效。最終我們發現,交易者的實際表現,竟然不如精神病患。這份研究報告還指出,「面對毀滅性的重大壓力時,交易者會有一種傾向」,這種傾向會促使他們歸納出類似下面這樣的邏輯結論:「為了讓自己的車子成為附近最漂亮的車,不惜用球棒砸毀鄰居的昂貴跑車。」換言之,交易者會做出瘋狂的行為。如果翻閱教科書對於精神病所做的定義,你可能就會找到一些線索:反社會行為、缺乏判斷力、無法從經驗中學習、無法客觀評估自己的行為、難以解釋的衝動…這些文字聽起來簡直就像是在描述典型的交易者,尤其是當他跟市場搏鬥而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

 

所以,真正吸引交易者的,是自由。而這種自由是許多人的解脫,因為有太多自由來自於殘酷的價格。簡單說,市場並不能保護交易者。個人交易者不同於基金經理人(大多數情況是如此),他們通常並沒有受到監督,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決定自由行動。對於很多交易者來說,這意味著他們的生活距離毀滅只有「滑鼠點一下」之遙。市場會哄騙他們,鼓勵或甚至強化他們的壞習慣。你有沒有調整過停損,只為了讓獲利目標有實現的可能?沒錯,市場告訴你,你通常可以這麼做,至少有一陣子不會發生問題。這可能連續999次都沒問題,但只要發生一次差錯,就足以勾消先前所有交易的獲利,甚至讓整個帳戶不復存在。你可能會趁著黃金價格拉回而買進,取消停損,然後價格跌到每盎司$80。你可能會想,「哇!真想不到會跌這麼多!。」沒錯,正是如此,正因為想不到,這就猶如你看不到迎面而來的列車。這是非常典型的壞習慣——追價、交易規模過大,對於可能發生的損失毫無概念——它們所創造的價格走勢,使得很多人無法穩定賺錢。還記得前文談到的精神病特質「無法從經驗中學習」嗎?為什麼?交易者為何如此擅長自我破壞?畢竟沒有人會為了想要賠錢而做交易。歸根究底,是因為每一個交易者,其實都是全世界最棒的業務員。雖然表現或許有點內向,但交易者其實真的很像業務員。

 

二手車業務員或許給人一種有點不老實、態度強勢的感覺。他們顯然不可能給客戶指點明路。同樣地,交易者一旦建立部位,可能就會盡一切手段欺騙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都是正確的,或至少「不是錯誤的」。沒有人喜歡錯誤。以一般的工作來說,如果發生錯誤,人們經常會把錯誤歸咎於他人。「都是那些負責快遞的人,是他們搞砸的!」至於交易,除了你自己之外,找不到其他可歸咎的人。人們通常很難接受自己錯誤的事實。

 

面對某筆虧損交易時,某甲交易者看著價格走勢圖,然後告訴當時附近的每個人:「看到那個價格突兀下跌嗎?那就是對沖基金所設定的停損。」然後,他意有所指地說:「等到他們認賠結束之後,市場就會顯著走高,看著吧!」結果,他沒有結束部位,虧損繼續累積。面對某筆獲利交易時,某乙交易者猶豫不決,不敢扣下扳機,於是他告訴自己的貓:「市場的反應太好了。CNBC報導了無數利多消息,我敢打賭行情會走高。」結果,他沒有結束部位,部位轉盈為虧。這些交易者所犯的錯誤雖然很尋常,但大多數交易者遭逢的致命打擊卻是來自:他們不瞭解市場會自然地將其程式設定為輸家心態反應模式。他們並不知道驅動市場行情的關鍵因素。於是,交易者就會「吃起來像麻雀,拉起來像大象。」當然,沒有任何交易帳戶受得了這種情況。更糟的是,這種情緒折磨永遠不會終止,直到交易者願意面對問題為止,直到交易者能夠把「頭拉出來」,發現交易和地球表面上的其他活動並不相同為止。從事金融交易,必須經常承認自己犯錯,而不是不斷想賺很多錢。不幸的是,專業玩家太瞭解這些了,因此他們會針對那些搞不清楚狀況的交易者設定參數。某個交易者的災難,正是另一位交易者的麵包奶油。

 

所以,讓我告訴各位,交易之所以容易發生虧損的四個原因。第一,任何受到交易活動吸引的人,都具備精神病患的特質。第二,交易所蘊含的自由具有破壞力——我們大家畢竟都曾經長期被訓練而養成一種心態,一切最好都遵循法則,做你該做的。第三,市場鼓勵交易者養成壞習慣。第四,交易者會被引誘而總認為自己正確,並因此而出賣機會。

 

你所進行的每筆交易,都有和你站在另一邊的交易對手。如果你老是輸,你就應該想辦法讓自己成為那位交易對手。你不要成為追價的人,而要成為觀察別人在追價的人。你不要成為更改停損的人,而要成為知道別人更改停損的人。不要交易不符合自己帳戶規模的大部位,部位規模必須適中,或稍小一些(每天2點的利潤就夠了,雖然我們都想要10點)。不要瘋狂地認為自己必須介入每筆交易,要耐心等待那些符合自己交易計畫的架構,即使不進行交易也是可以的。

 

要成為那些長期而言能夠賺錢的人,別成為那些總覺得自己必須正確的人。


專業當沖原理:選股原則、買賣策略、部位管理以及交易心理

第四章 如何尋找當沖標的

「你的股票有多好,你才有多好。」這是交易圈子裡盛行的一種說法。有太多初學交易者不知道哪一種股票適合做當日沖銷,也不知道如何尋找適合當日沖銷的股票,結果誤以為市場不適合進行當沖交易。即使你是全世界最頂尖的交易者,如果你的股票缺乏走勢、成交量低迷,你就無法穩定賺錢。交易一支沒有動靜的股票,等於浪費了一個交易日。身為當沖交易者,你必須有效運用你的時間與資金(第5章將詳細闡述)。

 

事實上,我們不僅希望股票發動走勢,我們更想找到那些我們能夠預先判斷走勢方向的股票。有些股票即使在盤中出現$5的走勢,卻完全沒有提供適當風險/報酬潛能的機會。有些股票在盤中發動大幅走勢,卻沒有事先顯露走勢方向的跡象。身為初學交易者,你面對的下一個挑戰,就是尋找這些股票。我經常收到交易者寄給我的電子郵件,表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尋找適合交易的股票。這些交易者之中,大部分人都已經充分瞭解交易的運作原理,也接受過適當訓練,掌握了當沖交易的適當工具,但一旦進入市場實際尋找可交易的股票,他們就毫無頭緒了。

 

剛入行時,我也經歷過這個階段。如果你學會了這本書所講解的策略,卻不能穩定賺錢,那麼你可能選錯了股票。沒錯,你的股票有多好,你才有多好。你需要尋找其他當沖交易者正在

鎖定的股票,也就是我所謂的「當沖標的」(Stock in Play)。

 

如何挑選「當沖標的」,並且投入交易而賺錢,方法有很多種,而且沒有唯一的正確方法。有些交易者交易一籃子股票與指數;另一些交易者如我的朋友布萊恩,則專門交易指數股票型基

金(ETF)。許多交易者根據自己的需要,發展出個人專用的濾網來篩選股票。有些交易者則利用股價指數期貨,針對大盤市場操作。大型投資銀行交易室的專業交易員,往往只交易特定類股,譬如黃金、石油或科技類股。可是,請記住,身為散戶交易者的我們因為資金有限,所以必須選擇「當沖標的」以提高效率。

 

「當沖標的」是指該股票可以提供優異的風險/報酬架構。例如,股價的下檔潛在風險為5美分,上檔報酬潛能為25美分,或下檔風險為20美分,上檔報酬為$1—這些股票的風險/報酬比率都是1:5。一般來說,你可以辨識這些「當沖標的」即將走高或下跌。換言之,「當沖標的」會出現走勢,而且走勢是可預測、頻繁,同時可掌握的。理想的當沖股票提供大量風險/報酬架構優異的交易機會。

 

每一個交易日,都有新的一組股票進入當沖者的狩獵範圍。交易這些「當沖標的」,能夠讓你最充分、有效地運用資金。這些股票經常在盤中出現較理想的風險/報酬機會,讓交易者能夠

更穩定地執行策略與交易法則。正確選擇「當沖標的」,有助於散戶對抗電腦程式交易。

 

當沖標的

什麼是「當沖標的」?我將在後續篇章說明尋找這類股票的詳細方法;概括而言,這些股票通常具備下列特質(順序與重要性無關):

  • 爆發重大新聞的股票
  • 價格在開盤之前上漲或下跌超過2%的股票
  • 盤前交易出現異常活動的股票
  • 股票走勢出現可供交易的重要盤中關卡

記住,有些股票並不適合散戶當沖交易者。散戶只適合交易相對成交量龐大的股票。有些股票每天的成交量數以百萬計,甚至數千萬,例如蘋果電腦(代碼:AAPL),另一些股票的每天成交量則可能只有50 萬股。這是否意味著散戶只能交易蘋果電腦?不。所謂的大成交量,是指某一天的成交量相對於平均成交量而言。你不應該只關注總體的成交量;有些股票平常的成交量就很大。你該尋找的,是某一天的成交量顯著超過平常水準的股票。蘋果電腦一天3,000 萬股的成交量並沒有高於平均。所以,除非蘋果電腦爆出異於平常水準的大量,否則不要進行交易。如果成交量沒有顯著超過正常水準,就代表主要玩家是機構交易者與高頻電腦程式。遠離這類股票。

 

請參考圖4.1,這是蘋果電腦在2016年夏天的日線圖。我們看到,其中只有兩天出現異於尋常的大量,在圖中分別以箭頭標示。有趣的是,如果仔細觀察這兩個大成交量的線形,就會發現當天出現跳空缺口,如圖中的矩形方塊所標示。如果你想交易蘋果電腦,只有這兩天適合進場;其他日子的走勢主要由高頻交易與電腦程式所主導。散戶交易者應該避開這類行情處於尋常狀態的股票。

 

個別股票爆出異乎尋常的大量時,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該股票的走勢獨立於相關類股和大盤的牽制。大盤走勢疲軟時,絕大多數股票的行情都走跌,無論是蘋果電腦、Facebook、亞馬遜(Amazon)或美孚石油(ExxonMobil)。反之,大盤走勢強勁時,意味著絕大多數股票行情都上漲。同樣的,當你聽到人們說市場走勢「偏空」或「崩跌」,這並不是針對特定個股而言,他們指的是整個股票市場或絕大部分股票的價格走跌。類股的情況也一樣。舉例來說,製藥類股的走勢疲軟時,絕大多數製藥公司的股價都處於跌勢。

 

如何辨識大盤走勢呢?道瓊工業指數(DJIA)與S&P 500 指數(SPY)等股價指數基金是相當不錯的大盤指標。如果DJIA與SPY下跌,就意味著整體大盤疲弱。反之,如果DJIA與SPY走勢強勁,就代表整體市場走高。

 

大成交量的股票所展現的價格行為不受整體市場牽制;這些都是「當沖標的」。每個交易日裡,都只有少數這類走勢幾乎獨立於大盤和類股的股票。

書籍基本資料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