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為簡的逆思投資:破解虧損行為的獲利心法

精彩試閱

第八章 達爾文是一個懶惰鬼,你也應該要如此


「大多數的投資人在投資期間,99%的時間最好什麼事情都不要做。」——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森‧茲威格(Jason Zweig)


小女孩:叔叔,我妹妹感冒發燒不舒服,不能陪我玩,我很無聊。


我:妹妹發燒幾度呢?


小女孩:我媽媽很緊張地趕快帶妹妹去看醫生,醫生說發燒三十八度,醫生開了藥,然後媽媽就帶妹妹回家休息吃藥。


我:其實並不是每次發燒都要急著吃藥退燒的。


小女孩:喔!不是都應該這樣嗎?我以前發燒也都是趕快吃藥退燒啊。


我:你知道人為什麼會發燒嗎?


小女孩:不知道。


我:發燒是人體受到病毒感染發炎反應所造成的現象,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身體的體溫上升是加強我們身體上好細胞的作戰能力,用來打敗病毒和細菌,如果這時候吃藥讓身體的溫度下降,那麼身體上這些好細胞的作戰能力可能反而降低了。


小女孩:這樣可能就不能打敗病毒,對嗎?


我:對,並不是每次感冒發燒都需要吃藥。其實很多的感冒發燒只要多喝水、多休息,身體的好細胞花個一、二天就能夠戰勝病毒,並不需要吃藥,如果一直高燒不退,此時才需要去看醫生。


足球比賽中,十二碼線罰球相當刺激,也常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十二碼罰球是踢球者與守門員的一對一正面對決,十二碼(約十一公尺)距離相當短,以職業足球員的腳力來說,從踢球到進球時間不到一秒鐘,這對守門員來說壓力特別大,因為能反應的時間相當短。


假如你是守門員,要面臨一個十二碼罰球,在這麼短的進球時間,你會採取什麼策略擋下這一球?從實際球賽可以發現,大多數守門員會去猜球被踢到球門的哪一邊,而且是在無任何資訊情況下去猜,因為如果等球踢出來再去猜,根本就來不及反應,所以守門員通常會在球即將踢出前就先往球門某一邊撲去,若猜對方向順利將球擋下,可能因此贏得比賽,成為英雄。但真實情況往往不是如此,據統計,十二碼罰球進球成功率高達87%,將近九成,也就是說守門員猜測並提前撲向某一邊的做法,大多數都無法順利擋下球,成功率僅約一成。

 

那怎麼辦呢?有更好的方法嗎?有的,以色列一個研究團隊在觀察數千場職業足球比賽的十二碼罰球後,發現一個更好的策略:守門員不應撲向球門任一邊,而是應該站在原地不動。研究團隊發現,如果守門員站在原地不動,成功擋下球的機率從原本的13%大幅提高到33%,提升將近三倍之多。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當守門員站在原地不動,他有機會擋下靠近球門中央附近的球,所以除非踢球員能準確將球踢到邊邊角角,否則只要稍微失誤將球踢到靠近球門中央,都可能被守門員擋下,這樣就大幅提高將球擋下的機率。

 

所以守門員在面對十二碼罰球時,最應該採取的策略就是什麼事都不要做,站在原地就對了。看到這裡,你心裡可能會想,如果這是最好的策略,那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守門員會選擇撲向球門的一邊?他們不知道上述研究結果嗎?不知道這是比較不好的策略嗎?並非如此,絕大多數守門員都知道站著不動是最好的策略,不這麼做是受到所謂行動偏差(action bias)的影響。

 

有時不做任何行動可能才是正確的,但人們卻認為應該做出某些行動,這就是行動偏差。以守門員為例,會有行動偏差有兩個因素:害怕與自豪。害怕什麼呢?守門員面對十二碼罰球時,心裡會想,有這麼多觀眾正在關注這一球,假如我站在原地不動,對方將球踢到球門邊,那我會像個愚蠢的守門員;如果我撲向球門一邊,運氣好的話我會擋下球成為英雄,如果猜錯,至少我已採取行動,只是運氣不好而已,不會看起來像個蠢蛋。也有些守門員會錯誤地認為自己的猜球與擋球能力比其他守門員更好,因此依然會撲向球門一邊。這正是行動偏差所造成的結果。

 

行動偏差的例子也常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如:

1.開車時看到自己車道突然變慢,於是轉到隔壁車道,結果才發現隔壁車道更慢,原先車道反而比較快,不轉換車道才正確。

2.排隊結帳時,發現隔壁收銀機的顧客好像比較少,於是轉到隔壁去,後來發現這個收銀機的顧客結帳速度很慢,原先收銀機反而速度更快,心想早知道就不要換收銀機了。

 

這些都是行動偏差的影響。在投資理財上,行動偏差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每當投資人看到一些重大事件出現時,心裡想的就是我應該要採取行動。例如:

歐豬五國面臨嚴重財政問題,媒體說可能會拖垮歐洲經濟甚至波及全球..。

美國聯準會結束實施多年的量化寬鬆政策(QE)。

美國政府面臨財政懸崖問題,政府可能會被迫停止運作數日,對美國經濟影響很大。

英國脫歐公投結果竟然過了,媒體都說英國脫歐肯定會對英國還有全球造成嚴重影響。

川普意外贏得美國總統大選,選前專家預測若川普當選,股市將大跌。

 

與足球守門員一樣,當碰到重大事件出現時,投資人同樣受到害怕與自豪的影響,而產生行動偏差。投資人會想,如果我不採取任何行動而造成投資上的損失,我就是蠢蛋,所以我應該要有所行動。另外有些人會認為,自己的判斷能力比其他人更好,因此採取了行動。但事實證明上述這些所謂的重大事件,其所造成的影響都很短暫,投資人最好的策略就是什麼事都不要做。

 

很多學術研究報告都已證實,投資人的投資績效與其交易次數成反比,也就是說,交易次數越少,投資績效越好。美國富達基金公司也曾做過研究,在他們的投資人當中績效特別好的人有何共通點?在研究數十萬投資人帳戶後,他們發現了績效好的投資人,都是那些長期沒有交易的帳戶,仔細研究這些人為何長期沒有交易,便發現這些投資人「如果不是死了,就是根本忘記他們在富達的這筆投資」。所以長期沒有交易,反而獲得好的投資績效。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某些財經事件發生,心裡開始產生應該要有所行動的想法時,回想一下足球守門員的例子,站著不動可能才是最正確的策略喔。

 

達爾文是懶惰鬼,你也應該如此

 

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並不是長時間的工作。2016年出版的一本書《用心休息》(Rest)解釋了為什麼你在工作中所花的時間越少,卻反而能夠完成更多。

 

這本書裡面描述了達爾文的工作情況:

「達爾文在每天經過早晨散步與用完早餐之後,八點開始進行工作,工作了一個半小時之後,九點半他會開始閱讀信件並寫信。十點半他再度回到工作上並進行一些實驗。到了中午,他會宣布:我已經完成一天美好的工作了。然後他會下樓出去吃中餐,大約一個多小時後回來,他會先回一堆信,然後三點左右小睡一個小時,起床之後他會到外面走一走,接著回到書房看書,直到五點半跟家人一起用晚餐。」

 

達爾文用這樣的時間安排做了他所有的研究與實驗。他寫了十九本書,對人類的貢獻巨大。他每天真正花在工作上大概就只有四個半小時,如果他今天是一所大學的教授,他可能很快會被學校警告。如果他在私人企業上班,他大概一個星期就會被炒魷魚了。

 

古人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適度的休息不僅能走更遠的路,生產力也會更好。其實投資也是如此,經常買賣反而導致績效下降。密集關注市場的變動也不會讓你做出更好的投資判斷,反而更容易出現情緒上錯誤的反應。

 

很多人會認為,散戶投資人要成功投資就要努力研讀各種財經資訊,觀察各種經濟指標,參加各種投資說明會,學會技術分析的技巧,勤做功課,做了這些努力,你可能會認為自己對於市場已經很了解,有能力抓住市場的脈動,但其實這只是假象,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投資行為,科技的進步讓資訊的取得越來越容易,但同時也讓投資人平均持有投資標的的時間越來越短,一旦你想要去猜測市場的漲跌,陷入了短期操作,你就很難成功的跑完這場馬拉松比賽。讓你的投資行為慢一點,再慢一點,學達爾文做個懶惰鬼,這樣反而會讓你的投資績效更好喔。

書籍基本資料

  • 分類:股票
  • 作者: 陳志彥
  • 譯者:
  • 出版社: 今周刊
  • 出版日期:2018-03-29
  • ISBN:9789869605922
  • 商城書號:G014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1 cm / 單色印刷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