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宣言:建構無懼風浪的終身投資計畫

The Investor’s Manifesto : Preparing for Prosperity, Armageddon,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精彩試閱

導覽

本書開始的三章,探討投資方面的基礎理論,以及投資組合設計,並隨性穿插金融發展史方面的內容。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基於兩個理由。第一、理論有時候顯得太複雜。人們處理複雜的東西,往往會做些延伸,編織一些故事;如此不僅有助於理解困難的概念,也會提供一些娛樂效果。(愛因斯坦就很擅長運用深刻的描述,解釋他的相對論:設想兩輛並行列車上的乘客……他之所以這麼做,不僅取悅與教育其他人,甚至協助自己思考,至少當初是如此。)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投資人如果不能冷靜觀察當前發生的異常現象而說「我看過這部電影,我知道最後的結局」,即使再精通金融理論,也會迷失。讓我們看個簡單的案例,想必就夠了:1994年,所羅門兄弟的前債券部門主管約翰.梅韋瑟(John Meriwether),結合一群最傑出的金融專家,其中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隆.薛里斯(Myron Scholes)與羅伯.莫頓(Robert Merton),組成「長期資本管理機構」(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這些人不僅懂得所使用之選擇權相關策略背後的數學理論,有些技巧甚至就是他們發明的。

 

最初幾年,這些策略運作得非常成功,創造了高達40%的年度報酬率。可是,此處潛藏一個問題:這些策略依據的資料,只涵蓋相對短暫的期間。他們從來沒想過有必要考慮更長期的資料,或觀察整體金融歷史的發展過程。否則他們就會發現,大概每隔十年左右,金融市場機制就會發生全然脫序的現象,他們原本用以賺取卓越報酬的各種投資關係,就會暫時倒轉而施予激烈報復。

 

1997年,亞洲地區爆發債務金融危機,情況類似我們目前面臨的大崩解,世界經濟與LTCM也被捲入漩渦。次年,危機蔓延到蘇俄,導致某些債務無法履約。結果,除了已開發國家的政府公債之外,全球所有金融資產價格幾乎全面崩潰——這是LTCM交易模型所依據的資料不曾涵蓋的事件——結果在Fed關切眼神注視之下,LTCM被迫清算。所以,梅韋瑟與其幾位傑出的同事犯下了最典型的錯誤:數學正確,歷史卻搞錯了。

 

目前的投資領域,地貌景觀絕對異常,但任何人只要瞭解上個世紀的投資人如何受到這類大災難摧殘,就不難辨識其輪廓。舉例來說,任何人只要熟悉LTCM崩解的過程,對於最近這場金融海嘯就不會覺得全然陌生或意外。重點不在於預測這類大災難何時會發生——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知道它們每隔一段期間就會發生,並依此建構適當的長期投資策略。

 

本書第1章和第2章描述的金融災難,如果還不能說服投資人分散風險,恐怕就沒有東西可以辦到了。第3章準備討論普通投資人如何建構投資組合,而且讓它們起碼可以緩和變幻無常之金融女神可能造成的傷害。

 

如同本書前三章藉由望遠鏡遙望投資發展歷史與金融理論的概況,第4章準備運用顯微鏡,回過頭來檢視投資人的最大敵人:緊盯著我們的鏡中影像。

 

多數人之所以總會搞砸他們的投資組合,是因為人性就像一盤孕育著各種投資心理障礙的培養基。兩種最嚴重的行為障礙,分別是過分自信,以及過度重視近期歷史。

 

1998年,《華爾街日報》刊載一篇經典文章,資深記者葉偉平(Greg Ip)詳細剖析這兩種人性弱點。蓋洛普組織曾經在6月份與9月份調查投資人——剛好在蘇俄債券違約和LTCM崩解事件之前和之後——認為自身投資組合和整體市場的表現。調查結果如下:

 

期望報酬

1998年6月

1998年9月

自身投資組合明年績效

15.2%

12.9%

整體美國股市明年績效

13.4%

10.5%

這份表格凸顯了三件事。

 

第一、請注意大家估計的報酬率有多樂觀。這些數值顯著超越美國股市的長期報酬,而美國在所有主要股票市場之中,其表現幾乎首屈一指。

 

第二、接受訪問的一般美國人,都認為自己的股票投資績效可以勝過大盤約2個百分點(換言之,兩列數據之間的差異)。這相當有意思,因為投資人——整體而言——即是市場。另外,一般投資人甚至沒辦法真正賺取市場報酬,因為他們還要負擔交易成本。經過幾十年的累積之後,任何投資組合都會因為這些佣金成本「消磨」而顯著縮水。

 

最後,也是最有意思的地方,9月份——股市行情顯著下跌之後——估計的報酬數值反而較低。我們都知道一項有關投資的絕對真理:買進的價格成本愈低,將來賣出所實現的獲利通常也愈大。正常情況下,買進價格下跌,期望報酬應該上升。可是,葉先生提供的蓋洛普調查資料卻剛好相反:買進成本高的時候,一般投資人預期的報酬反而較高。

 

美國投資人不只異常自信,他們對於未來的展望,也受到近期行情表現的非理性影響。他們估計的報酬績效,因為1990年代科技泡沫而顯著膨脹;當時任何只要會呼吸的人,都可以賺取每年高達20%的報酬——至少有一陣子是如此。

 

不幸地,市場長期資料顯示,10%報酬率才是常態水準。更糟者,估計未來市場報酬最常用的方法,所顯示的水準更低。可是,最麻煩的是,投資人所做的估計往往會隨著股價實際走勢而朝相同方向移動——而這顯然違背常理。

 

本書第5章與第6章將處理投資產業如何執行投資策略的議題,後者也就是先前數章討論的內容。事實上,各位一旦掌握了投資理論、投資歷史與自身情緒,這應該是最簡單的部分。

 

我要強調三個主要原則:第一、不要太過貪婪;第二、盡可能分散投資;第三、永遠要防範投資業者。人們之所以想要進入投資銀行、證券經紀商或共同基金公司,動機顯然不同於那些立志想當消防員或小學老師的人。投資人自己不論知道與否,他們所進行的是一場漫無止境的零和遊戲,是置身食人魚之間的生死鬥爭,如果不能秉持著戒慎戒恐的態度,即使被金融從業者扒了精光,恐怕都還來不及高呼「騙子」。

 

不妨把本書當作金融市場求生手冊。數以千百萬計的美國人,以及無數的海外投資人,他們被推入洶湧的投資大海。海象的嚴峻程度,超越人們的記憶和想像,但因為金融市場的變態計算,投資人也可以獲取異常水準的報酬。但願本書能夠協助投資人安渡彼岸。

 

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

奧勒岡州北本德(North Bend, Oregon)

 

 

第3章:投資組合的本質

由於不能預測未來,所以我們需要分散投資。

——保羅.薩繆爾森

 

如果可以的話,不妨設想一下1989年12月即將退休的某位日本投資人。旭日之國冉冉上昇;東京皇宮附近土地的價值,甚至超過整個加州房地產,日本生意人大肆併吞美國企業與土地,就像吃薯條一樣。日本製造業者摧殘歐洲與美國競爭同業,不斷提供價格低廉、品質優異的汽車與消費品。短短20年之間,豐田在美國銷售的汽車數量,就不亞於通用汽車。

 

所以,不令人意外地,日本股票提供給日本退休人士的報酬,不只是不錯而已。過去20年,每投資$1於東京證交所掛牌股票,就能成長為$57.23。我們虛構的這位日本退休者應該可以安享天年,與家人共度快樂時光,在夏威夷擁有度假別墅,凡是心中想要的東西,都應有盡有。

 

不幸地,故事的結局並不圓滿。隨後的19年內,由1990年到2008年,投資日本股票的每$1,價值只剩不到60美分,而且這是把股利再投資考慮在內。不過由於1989年當時的日本股價實在偏高,因此也沒有多少股利可供分派。

 

除非分散投資,否則你就可能碰上日本投資人在1989年之後遭受的命運。

 

所以,他的投資組合不足以因應其壽命。他每年提領的比率合理,相當於1990年投資組合價值的5%,結果到了2002年,資金就告罄了。更可怕的是,他目睹著這一切發生。到了退休的第二年,由於整體股票市場下跌,加上他的提領,投資組合就只剩下一半價值。

 

如果擁有部分債券,結果顯然會好多了。他如果同時投資美國與歐洲股票市場,結論將全然不同。

 

身為美國投資人,這個故事是否讓我們覺得沾沾自喜?不當如此,因為相同的故事也可能發生在2008年退休的美國人身上。未來20年,美國股票的表現可能顯著落後日本股票,就如同1970年到1989年之間的情況。另外,某些海外股市,或國內的某些股票或債券類別,表現可能遠超過美國與日本大盤。當然,美國股市也可能繼續保持最耀眼的演出。將來的事情,誰也不知道。

 

為什麼不完全避開風險,全部持有公債、國庫券或定期存單呢?對於典型的退休人士,這不是合理的選擇。根據美國社會安全局的調查,平均年齡65歲的男人與女人,分別可以活到81.67歲與84.50歲。一旦活到這個年齡,則平均還有7年的壽命。所以,由於生活型態改變,醫療技術進步,這些人有相當高的機率活到90歲甚至95歲。

 

國庫券殖利率目前幾乎是零,通貨膨脹的歷史平均水準約為3%。因此,退休者如果每年為投資組合支領5%,再加上3%的通貨膨脹,投資組合價值實際上每年耗損8%,所以只要12.5年左右就會耗盡所有儲蓄。請注意,這還是最佳情節發展,完全沒有考慮通貨膨脹可能突然惡化,或可能發生昂貴的醫療費用。

 

對於年輕的儲蓄者來說,只投資「安全」資產更為不可行,因為退休基金本身會因此不能累積到夠大的規模。本書第1章已經談到,投資人如果不承擔合理程度的風險,就不可能賺取合理程度的報酬。就目前情況而言,風險看起來很高,投資人承擔了較高的風險,未來的報酬應該也會很高。另外,想要賺取高報酬,最穩當的方法就是分散投資風險資產。

 

資產配置四大必要

實際談論投資最重要的資產配置決策之前,我們需要先瞭解四件事情:盡可能儲蓄、確定課稅帳戶內有足夠的應急流動性、盡可能分散投資、投資工具採用指數型或被動型基金。

 

◆讀者如果不能儲蓄,就沒必要繼續浪費時間閱讀本書。永遠要記住教科書對於投資所做的定義:遞延目前消費以供未來的消費。讀者如果不能遞延目前消費,就注定年老要進入貧民窟,即便擁有華倫.巴菲特的投資技巧也沒用。

盡量儲蓄,而且直到死亡之前都要如此。最近,某些金融經濟學家倡導「平滑化消費」的概念,也就是說一輩子都維持穩定的生活水準,而且特別提醒大家不要「過度儲蓄」(黃金年代遞延的消費不要過多)。各位應該牢記巴斯葛引述的賭局:千萬不要陷入最糟的情節發展。儲蓄過多遭致的後果,嚴重程度絕對不能和儲蓄不足相提並論;目前,有無數美國人要感謝自己儲蓄「過多」,也有無數美國人後悔自己儲蓄不足。

 

◆另外,實際建構長期投資組合之前,要保留足夠的資金,數量至少要能夠因應6個月失業或不能工作的生活所需。這些儲蓄應該保留在課稅帳戶,如此才能避免在最低退休年齡59½歲之前從IRA或401(k)帳戶提領資金而受到嚴厲懲罰。(根據IRS的「等額支付」或「72(t)規定」,退休者在59½歲之前提領,可以不受懲罰,但千萬注意:如果沒有嚴格遵循IRS的規定,懲罰是相當嚴厲的。)

 

本書的所有討論,都是以長期儲蓄決策為準;換言之,退休、長期慈善捐獻、兒孫信託基金,或長達15年之後的大學教育基金。本書完全不討論5年之內所需要的儲蓄如購屋頭期款。關於這方面儲蓄,要點很簡單:資金投資最安全的短期投資工具,譬如高級短期債券或定期存單。如果想購買債券或債券基金,得注意平均到期時間必須短於儲蓄期限。購屋頭期款的儲蓄,絕對不該投資股票市場,最近的經驗應該可以說服你這點:價值可能在12個月之內腰斬。

 

盡可能分散投資。投資人雖然可以DIY股票和債券的投資組合,但如果真的這麼做,或許就太蠢了。

 

◆如同普通人一樣,時間如果夠久,多數企業也會死亡。相當矛盾地,過去10年內,有三分之二數量的股票,其價格表現不如大盤市場;市場報酬大部分來自相對少數表現優異的企業,譬如年齡已經115歲的奇異電器。企業合併與拆分(spin-offs)也有貢獻,譬如上個世紀的AT&T與標準石油。

 

有些專家主張,只要持有15或30支股票,就能建構足夠分散的投資組合。由狹義的統計觀點來說,這種說法可以成立;這類相對小型的投資組合,每天發生的價格波動程度未必超過整體市場。可是,這遺漏了一個重點:小型投資組合的價格波動程度雖然偏低,但更可能把投資人送到貧民窟。金融研究專家朗恩.瑟爾茲(Ron Surz)曾經建構1,000個隨機投資組合,分別由15支股票構成,然後追蹤這些投資組合往後30年期間的表現。第95百分位或以上的「幸運」投資組合,期末價值為市場的2.5倍;第5百分位或以下的「不幸」投資組合,期末價值只有市場的40%。

 

◆沒錯,挑選少數股票構成的投資組合,可以提升致富的機率,但——如同前述研究報告顯示的——也會提升貧窮的機率。透過被動管理或指數型基金而持有整體股票市場,投資人保證可以擁有所有致勝的企業,取得市場報酬。沒錯,投資人也會因此持有所有經營失敗的企業,但這並不特別重要;任何股票所能造成的最大損失,就是當初買進金額的100%,但致勝企業在10年或20年期間,可能創造1,000%,或甚至10,000%的報酬。投資人只要錯失一、兩個這類致勝企業,投資組合的整個結果將全然不同。舉例來說,Wilshire 5000指數類型的「整體股票市場基金」大體上就擁有美國所有上市股票,我們很難建構更分散的股票投資組合。很多大型基金公司都提供這類指數型投資組合,年度費用往往只要0.07%,甚至低於我們自行建構的大型股票組合。

 

資產配置兩大步驟

解決了這些基本準備之後,我們可以開始來處理資產配置的議題了——如何運用第1章討論的各種資產類別,實際建構投資組合。好消息是整個程序並不困難。投資人實際上只需要做兩項重要決策:

1.股票與債券之間的整體配置。

2.股票資產類別之間的配置。

 

關於第一個決策,也就是有關股票與債券之間的配置比例,讓我們引用投資管理大師查爾斯.艾利斯(Charley Ellis)的比喻:

問題:如果可以選擇,你選擇哪個?

選擇A:股價大幅上漲,而且長期維持高檔。

選擇B:股價大幅下跌,而且長期維持低檔。

 

當然,這個問題有點玄機。多數投資人可能寧可要「選擇A」。艾利斯卻認為,長期投資人顯然應該偏愛「選擇B」。

 

想要瞭解其中道理,讓我們重新觀察美國股票市場2009年的高登方程式。當時,股票期望報酬率包括2.5%的股息殖利率,以及1.32%的股息歷史成長率。所以,股票期望報酬率主要是由目前的股息殖利率構成,而不是股息成長率。另外,艾利斯認為:

 

就如同我們為了生產牛奶而購買乳牛,為了生產雞蛋而購買母雞,我們購買股票,是為了未來的股利。假設我們經營牧場,當然希望能夠低價買進母牛,如此每$1投資才能生產更多的牛奶,不是嗎?

 

華爾街的諺語也說:「買乳牛是為了牛奶,買母雞是為了雞蛋,買股票,當然是為了股利。」投資期間愈長,這方面分析愈有效。25歲的年輕人正打算積極儲蓄退休基金,當然祈禱會碰上長達數十年的大空頭市場,如此他才有機會低價買進股票。

書籍基本資料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