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禪跡:外匯交易致勝模型

精彩試閱

進階認識外匯市場
    
外匯市場(Forex或者FX,Foreign Exchange)是以交易貨幣為目的的國際(銀行間)金融市場。這個市場是一個無集中交易所,而且是無限定交易時間的金融市場;也因為「無」代表著「無限」,現今國際外匯市場的日均交易已經超過了5兆美元。在此做個簡單對比,中國2016年GDP約11.2兆美元。外匯市場一天就5兆美元,很明顯的,大部分成交不是用於國際貿易,而是投機性買賣。


 


 

圖1-1 外匯市場日交易量

每天5.088兆美元的交易量細分如下:
‧1.654兆為現貨交易(Spot transactions),
‧7000億為遠期合約(Outright forwards),
‧2.383兆為外匯掉期(Foreign exchange swaps)
‧960億為貨幣掉期(Currency swaps),
‧2540億為期權和其它產品(Options and other products)。
     
從圖1-1可以看到5兆美元的日交易量中,參與者來自各種跟國際間往來有關的群體,包含:國際貿易、進出口業務、旅遊、物聯網國際交易、銀行間的往來、海外基金……。分析這些對象,可以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是為了來外匯市場賺錢的,而是在自由市場中各取所需;對於所需者而言,只要滿足其匯兌,也就無所謂賺賠了。若是為了獲取利潤(無論是投資者或投機者),一般是透過經紀商擔起外匯市場和交易者的中介,幫助不同經濟能力的投資者在外匯市場中操作交易並且獲利(借助於槓桿交易)。這十年來量化機械式交易的盛行,為外匯市場的交易注入更大的活水與動能,頗值得深入了解外匯這個市場,若您是一位初學者,建議您可以抽空看看大億出版社出版的《四兩搏千金:外匯交易全攻略》,讓自己可以更清楚這個外匯保證金市場的運作和相關細節。


                   
外匯市場的事件分析

1985年日本《廣場協議》
    
1985年的日本《廣場協議》是由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及西德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於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簽署的協議。目的是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日圓及馬克等主要貨幣有秩序性的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從而導致圓元大幅升值。1985年9月,美元兌日圓在1美元兌250日圓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三個月時間達升幅20%,之後更在一年內由1美元兌240日圓左右上漲至150日圓左右,各大貨幣相對升值達50%以上,但隨後美元貶值過度引發問題,於是尋求通過1987年2月的《羅浮宮協議》保持匯率行情的穩定。但是各國的步調不一致,同年10月發生了股價暴跌(黑色星期一)。

 

以廣場協議為日圓升值對日本經濟產生兩項影響。其一是,日本國內的出口產業遭受打擊,日本經濟陷入了「日圓升值蕭條」。另一項影響是日本經濟的結構變化。1990年代以後,出現了超過1美元兌100日圓的升值。相比從日本出口,在當地生產的費用更加低廉。日本主要企業紛紛將生產基地遷往海外,走向了全球化,但日本國內產業基礎日趨薄弱的空洞化,隨之日趨加劇。
     


圖1-1: 日經指數歷史圖,日經225從1990年初的高點38,957一路下滑到2003年初的7831,至今尚未回到1990年代的高點。

    
隨著科技生活的日新月異,以股票為主軸的金融交易,已從電話交易進步到電子交易,目前基本上大大小小的交易都能在網上直接完成了。往後二十年更是精彩,挑戰與變化更多。
                   
 

1992年喬治.索羅斯大戰英鎊

1992年英國經濟出現滑坡,英鎊疲軟。為了支撐英鎊匯率,英格蘭銀行抬高利率,這項舉動損害了已然不景氣的經濟。為緩解壓力,英國希望德國降低利率,然而彼時的德國經濟正處於過熱階段,因此希望抬高利率為經濟降溫。由於兩國政策無法協調,導致英鎊匯率持續下挫,任憑兩國聯手購進英鎊也無濟於事。
    
1992年9月,投機者開始進攻歐洲匯率體系中那些疲軟的貨幣,包括:英鎊、義大利里拉等。現在的投資大鰐索羅斯協同市場上其他投資者進行了無情的大規模賣空英鎊行動,使英鎊不斷下跌,一直到快跌破歐盟內部的匯率區間。英國政府開始反擊,提高利率,並開始干預市場。在這場捍衛英鎊的行動中,英國政府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最終還是慘敗,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而索羅斯在此次戰役的結果是--凈賺了10億美元。

 

 

圖1-2:英鎊慘遭沮擊,先後共下殺了6,000點之多,試想如果我們在其中,我們的心念會如何?躲得過第一波,是否會敗在中間那1000點的回檔?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從1997年7月開始,一系列的貨幣貶值,東亞和東南亞金融都受到衝擊。這一次的黑天鵝事件從泰國泰銖貶值開始,當時泰國政府宣布泰銖與美元脫鉤,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宣布當天泰銖就貶值20%。這項危機的背後有著諸多原因,既有泰國外匯政策不當的因素,也有國際游資衝擊。國際炒家橫掃東南亞之後往東亞發展,每掃過一國,該國貨幣大幅貶值,馬幣林吉特、新加坡元、菲律賓比索、印尼盾等等無一倖免於難。這場金融危機使得大部分東亞貨幣貶值38%,國際股市暴跌60%,多國社會秩序陷入混亂,甚至政權更迭。最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救援貸款,對東亞各國實施經濟救援和干預,才阻止了此一危機。

1998年LTCM破產危機
   
LTCM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創立於1994年,主要活躍於國際債券和外匯市場,利用私人客戶的巨額投資和金融機構的大量貸款,專門從事金融市場炒作。LTCM掌門人是梅里韋瑟(Meriwether),被譽為能「點石成金」的華爾街債務套利之父。他聚集了華爾街一批證券交易的精英加盟,真可稱為「夢幻組合」。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以「不同市場證券間不合理價差生滅自然性」為基礎,制定了「藉由電腦精密計算,發現不正常市場價格差,資金槓桿放大,入市圖利」的投資策略。但LTCM萬萬沒有料到,俄羅斯金融風暴引發了全球金融動盪,結果它沽空的德國債券價格上漲,它作多的義大利債券等證券價格下跌,它期望的正相關變為負相關,結果兩頭虧損。它的電腦自動投資系統面對這種原本忽略不計的小機率事件,錯誤的不斷放大金融衍生產品的運作規模,造成該公司的巨額虧損。它從5月俄羅斯金融風暴到9月全面潰敗,短短的150天資產凈值下降90%,出現43億美元巨額虧損,僅餘5億美元,已走到破產邊緣…

 

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

 

    
1995年~2000年間,納斯達克指數從1000點狂飆到5000多點,最後在2000 年3 達到頂峰5048.62點。於是低利借款,廉價資產,市場過度自信和純粹投機共同吹起了這次泡沫。風險投資家們爭先恐後的投資每一個網路相關的企業。這些企業燒錢圈地的商業模式決定了他們在幾年內無法獲利,而投資者們卻都忽略了這一基本面,只顧盲目追捧,在這些企業上市第一天股價就可以翻三到四倍。

2000年3月10日,戴爾(Dell)、思科(Cisco,CSCO)這些領頭企業的股票突然出現大量賣單,引起了投資者恐慌。隨著資本市場枯竭,燒錢圈地的網路企業難以為繼,這些數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在幾個月內變得毫無價值。到2001年底,大部分互聯網企業紛紛倒閉,數兆美元的投資全都打了水漂。

2001年 911恐怖襲擊事件
    
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遭到被劫持的民航客機撞擊後倒塌,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也遭客機襲擊導致局部結構損壞並坍塌。一時間,舉世震驚。美國股市休市了四個工作日,恢復當天道瓊工業指數下跌7.1%,標普500指數下跌5%。僅僅5個交易日,股市縮水1.4兆美元。全球股市短期也受此重創,911後一周內,日經225指數下跌4.8%,英國富時100指數下跌6.2%,法國CAC40指數下跌11.4%,德國DAX30 指數下跌 12.3%。這一襲擊造成的直接損失1780億美元,間接損失不計其數。恐怖主義也成了全球經濟的黑天鵝。當全球經濟環節越來越緊密時,任何一個大的經濟體發生事件,全球其他各國幾乎無法置身事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擁有25000名員工的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債務高達6190億美元。10月全球股市市場縮水了10兆美元,美國次貸危機最終演變成了全球金融危機。但危機早已出現徵兆,2007年2月至3月間,超過25家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New Century Financial 申請破產保護。6月,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旗下兩個對沖基金停止贖回……涉及次級抵押貸款的機構如骨牌般接連倒下,雷曼兄弟申請破產、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房地美和房利美被收歸國有。
    
為了應對這一危機,各國央行統一步調為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美國政府通過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這場次貸危機可以說是大蕭條以來最大金融危機。

 

 

圖1-3:短短五個月,GBPUSD在面對2008的金融風暴中跌了6,300點,如果在其中,我們無法隨順當下局勢,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2010年閃電崩盤
    
2010年5月6日,道瓊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在20多分鐘內暴跌約1000點,降幅達9%,被稱為「閃電崩盤」(flash crash)。之後指數又大幅回升。這一交易日也創下美國股市有史以來最大單日盤中跌幅,堪稱華爾街歷史上波動最為劇烈的20分鐘。之後美國執法部門調查發現,事件的罪魁禍首是來自英國的薩勞。當時他在位於倫敦郊區的住宅內,利用家用電腦對美國股市的期貨交易系統下虛假合約單,製造恐慌並引發股市動盪。按照美方指控,薩勞利用一個計算機交易程序對美股股指期貨下巨額賣單,但能瞬間實現撤單,以保證這些賣單不會成交,卻能使得交易價格構成實時拋壓。這一做法的目的並非完成交易,而是影響價格和達到操縱市場的目的,因而構成欺詐。
 


圖1-4:短短20分鐘,EURJPY下殺了1,000點,跌幅8.45%,隔日卻全部收復失土,這如果沒有足夠的風險管理,如果您的槓桿操作超過12倍,那將是全軍覆沒的慘狀。

2011年福島核事故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芮氏9.0級大地震,繼而發生海嘯,導致世界最大的在役核電站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外洩。受此影響,全球股市震動。英國富時100指數應聲下跌近200點,法國CAC40指數下跌3.5%,德國DAX30指數下跌4%,道瓊指數開盤後立刻跳水290點。日經225指數在開盤當天下跌6.18%,第二天再下跌10%。日本央行緊急向市場投放26兆日圓資金,以保持充足的流動性。現在的投資者更關注全球格局,一次天災引發的事故就有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震動。

2015年瑞郎風暴
    

2015年1月15日英國時間上午9:30,瑞士央行在毫無預警的狀況下,突然宣佈取消瑞郎兌歐元1:1.2的匯率上限。消息傳出後,瑞郎兌歐元匯率一度飆升38%,這是近代史上最急劇的升值之一;瑞郎兌美元匯率也上漲近16%,外匯市場的波動率飆升至一年多來的最高水平。隨著瑞郎匯率的暴漲,投資者發現因為沒有報價,他們無法交易。
   
 在這波衝擊之下,英國外匯交易商艾福瑞一度傳出清盤和破產的消息,一家紐西蘭外匯券商Excel Markets則宣佈破產,投資顧問機構Everest Capital旗下的對沖基金Global Fund清盤。此外,巴克萊在瑞士央行「黑天鵝」事件中損失近1億美元,德意志銀行損失為1.5億美元,花旗損失超過1.5億美元。

 

 

圖1-5:瑞郎的崩盤,無預警的取消匯率管理上限,導致當日瑞郎急崩將近2,000點,約20%。
    
英國央行此次從證券存管清算公司DTCC獲得研究需要的大量數據,在其報告中詳細闡述了此次取消匯率下限對外匯及其衍生品市場的影響。根據英國央行對EBS貨幣交易平台數據的分析,即期外匯交易立即出現了一個谷底,交易量小於正常,規模更小,並隨後在不到一個小時內又恢復了。
    
英國央行分析師從研究中發現,遠期外匯市場的價格離散程度比即期外匯交易更大,而在期權市場價格活動「實際上出現了暫停」。分析師還發現在瑞士央行宣佈消息後的頭20分鐘,遠期外匯市場的交易商出現了這樣的狀況:流動性有限程度令人驚訝,因為許多市場參與者都希望在此期間購買瑞郎,從預期的貨幣升值中獲利,即低買高賣。相反的,我們觀察到主要的流動性提供者都不願建立任何帶來潛在損失的頭寸,而將貨幣賣出給相關方。事實上,在瑞士央行宣佈後的幾分鐘內,交易商都是瑞郎的淨買家,雖然量較小,但這意味著一開始他們是在消耗流動性,而不是在提供。

2016年英國脫歐,引發英鎊閃崩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全民公投,決定退出歐盟。英國脫歐是基於提高全球競爭力、擺脫歐債危機的拖累和歐盟規章等考量。但全球市場對英國脫歐之後的發展並不樂觀,英鎊應聲大跌,兌美元匯率跌幅最大超過11%,是有史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英國富時指數和歐洲STOXX600指數跌幅超過8%,而黃金在避險情緒的推動下暴漲100美元以上,加上英國退歐進程仍存在不確定性,英鎊匯率仍可能大幅波動。同年10月7日亞洲盤英鎊兌美元在40秒內崩跌4%,創三十一年來最低價位,英格蘭銀行經過調查後發現,全球最大外匯交易商花旗在日本的交易員重複發出賣單,是導致跌勢加劇的原因。


 


圖1-6:英鎊脫歐後,應聲下跌,最大跌幅曾將近1,800點,跌幅有11%之深。   

 

 

 

圖1-7:脆弱的GBP,在風吹草動下,40秒了急殺500點。到了歷史最低點1.2000,比索羅斯狙擊慘。

書籍基本資料

  • 分類:基金外匯總經投資
  • 作者: 戴慶華
  • 譯者:
  • 出版社: 大億出版
  • 出版日期:2017-11-03
  • ISBN:9789869463416
  • 商城書號:DE033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cm / 單色印刷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