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榮:股市。瘋狂。警世預言家(全新增訂第三版)

Irrational Exuberance(Revised and Expanded Third Edition)

精彩試閱

 

第1章     股票市場的歷史回顧

 

美國聯邦儲備局前理事長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使用「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描述股票市場投資人的行為,這幾個字立即引起全球關注1。1996年12月5日,他在美國首府華盛頓的一場正式晚宴發表演講,講話內容透過電視轉播傳遞到世界各地。當他說出這幾個字,股票市場應聲暴跌。日本日經指數下跌3.2%;香港恆生指數下跌2.9%;德國DAX指數下跌4%。英國倫敦方面,FTSE100指數盤中一度大跌4%。隔天,美國道瓊工業指數開盤不久曾經大跌2.3%。對於這場平淡無奇而充滿陳腔濫調的演講,只因為內容提到這幾個字,竟然就引起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反應,看起來似乎太荒唐。這個事件創造了一段有關瘋狂市場的趣事,一時流傳於世。

 

這段有趣故事隨著時間經過,逐漸被人們淡忘,但非理性繁榮這幾個字則從此經常被引用。非理性繁榮這個名詞雖然不是葛林斯潘發明的,但他確實讓這個詞從此和投機市場的不穩定性產生關連。他說出這幾個字之後,股票市場產生的連鎖反應,似乎應驗了這個名詞代表的真實性。漸漸的,這個名詞成為葛林斯潘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用語,變成市場參與者流行的口頭禪。

 

經過這麼多年,人們為何還經常提到非理性繁榮呢?我相信,這幾個字已經成為對某種社會現象極具解釋力的代名詞。感覺敏銳的人在1990年代曾經目睹相關市況——當時受到市場心理影響,行情一再被炒作到異常偏高而難以持續的水準;這種事在歷史上不斷重複發生。

 

1990年代,股票市場顯著上揚,許多敏銳的觀察家發現,市場顯然籠罩在某種非理性氛圍之下,但這種非理性的感覺相當隱約。那些描述1920年代股票市場繁榮發展的紀錄,形容當時的嚴重投機狀況為「陶醉」或「瘋狂」。這些描述或許有些加油添醋。非理性繁榮並沒有那麼瘋狂。對於1990年代發生的現象,過去流行的用詞如投機狂熱(speculative mania)或投機激情(speculative orgy)似乎太強烈。當時發生的情況,比較像是我們生活裡因為理智受到情緒干擾而發生的錯誤判斷。非理性繁榮似乎是個貼切的詞,形容市場參與者失控而引發的市況。

 

非理性繁榮是投機泡沫之所以發生的心理基礎。我把投機泡沫界定為下列狀況:價格上漲的新聞鼓舞了投資人的熱忱,這種熱忱心理逐漸感染更多人,行情發展過程中各種經過渲染的故事合理化了價格漲勢,因此吸引愈來愈多各式各樣的投資人;他們雖然懷疑相關投資的真實價值,但一方面羨慕別人賺大錢,另一方面享受賭博產生的刺激快感,因而紛紛投入風潮之中。本書稍後會逐步討論這個定義的各個成分。

 

葛林斯潘1996年發表有關「非理性繁榮」的演講時,美國股票市場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投機行情。1994年年初,道瓊工業指數(後文簡稱道瓊指數)落在3,600附近。到了1999年3月,股價指數首度穿越10,000大關。2000年1月14日,也就是千禧年開始的兩個星期之後,道瓊指數創下11,722.98高點。股票市場在5年之內成長為3倍。其他股價指數也在一、兩個月之後跟進而創高點。往後一直到2014年,實質道瓊指數(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再也沒有達到此水準;本書撰寫當時,實質S&P 500指數還未回到2000年的價位。說來也奇怪,道瓊指數(以及其他股價指數)創峰位的時間,剛好發生在迎接千禧年的慶典結束之後不久——這場慶典似乎是推升股價創新高的力量之一,隨後的宿醉則導致行情下跌。

 

圖1.1顯示實質S&P綜合股價指數月線走勢圖(採用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通貨膨脹),該指數成分股從1957年之後由500支股票構成,數量遠超過道瓊指數的30支成分股2。此處採用通貨膨脹調整之後的數據,因為這段期間的物價水準有時候相當不穩定(政府大量印製鈔票,導致物價上漲),未經通膨調整的數據可能讓人誤以為股票市場實質價格上漲。這份股價走勢圖(上側曲線)涵蓋的期間為1871年至2014年,另一走勢圖(下側曲線)代表該股價指數成分股所屬企業相同期間的營運總盈餘(每股利潤)。

書籍基本資料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