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石油:多空雙向交易投資新契機,原油ETF完全攻略

精彩試閱

第一章  原油投資的基礎知識
 
原油ETF──能源投資最佳元件
 
2008年,西德州輕原油期貨價格創下每桶147 美元歷史新高價位,之後受到2008 年金融海嘯影響,快速下跌至每桶33美元的低點後,不料後市又逐步走揚回到每桶100 美元之上。
 
就在世界對高油價又開始緊張之際,美國頁岩油產量的大爆發,扭轉了以往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喊水會結凍的主導價位優勢。2014年中,油價一路溜滑梯似的下滑,OPEC幾度開會擬凍結石油生產,卻因缺乏信任基礎而屢次流局,使得油價一跌再跌,2016年初更低到一桶不到30美元。原油進口國受惠於低油價而樂得開心,倒苦了原本「國庫滿滿、荷包滿滿」的原油生產國與頁岩油廠商。
 
資產配置與購買力避險 雙重效益加乘
 
原油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最直接影響的就是運輸成本。油價如果大幅走高,汽油、航空用油等等將連袂上揚,反映在終端消費者的車票、機票價格上揚。除了運輸成本與原油直接連動外,原油身為商品原物料的龍頭,價格走揚勢必將牽動商品原物料價格走升,推動民生物價水平,進而造成民眾購買力的降低,這也是當油價飆漲時,一般民眾也會感受到「百物皆漲」的主因。
 
不過,原油目前仍是最被現代社會所依賴且儲量有限的能源,一桶不到30美元的情況畢竟不合常理且罕見。於著書此刻,油價已再度反彈到每桶50美元。根據目前最新的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報告對油價的預測,則認為2016年下半年原油供過於求的局面將有所改善,供需達到新平衡的時間有機會提前到來,原油未來仍有往上續彈的空間。當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帶動一國通膨也蠢蠢欲動時,此時個人購買力不免會有遞減可能。
 
倘若投資人能靈活運用原油相關投資工具,在消極的方面,可將其作為資產配置之元件,為個人的購買力進行避險;在積極的方面,藉由掌握原油價格的基本面供需條件、季節性特徵,再依照原油淡旺季效應,為自己的投資組合創造增益收入。如此一來,不但可以讓個人的資產板塊擁有堅實的購買力避險基礎,亦有可能藉由投資工具的增加,創造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效果。

原油投資新里程 槓桿型與反向型即將推出
 
就臺灣可運用原油相關投資工具觀察,過往可利用原油相關的投資工具極為欠缺。有些民眾可能會透過購買與原油相關性較高的公司股票,例如中石化、臺塑化等等,期待與原油及能源行情進行掛鉤。或者,有些投資人會購買能源股票基金,盼望藉此搭上原油另一班多頭快車,但上述石化公司或原油鑽探公司股票的漲跌,仍有很大比例取決於公司經營績效,並無法完全與原油價格漲跌連結。
 
因此,之前國內民眾想要投資原油的管道,僅能透過交易國外原油期貨,或是透過海外複委託購買原油ETF(例如USO1、DBO2),以達成投資原油的目的。但國內投資人一來對期貨並不了解,擔心期貨的槓桿效果,二來透過複委託投資國外原油ETF,手續費等成本又偏高,令投資人望之怯步。
 
隨著商品期貨ETF法規通過,國內已經出現了第一檔由元大投信推出的標普高盛原油ETF,透過投資原油期貨來追蹤原油指數,與原油價格有一定程度之連動,因此國內民眾其實已擁有了原油最佳操作工具,且可適度降低購買力因油價漲升而減損之風險。
 
由於原油ETF推出後在市場受到廣大歡迎,更促成了金管會進一步讓槓桿型及反向型 ETF 相關法規鬆綁開放,預計2016年底前臺灣將有原油槓桿反向商品問世,由原本單一的配置型投資元件,再加入了槓桿與反向的交易型產品,國內投資市場在原油的項目儼然已備完善。
 
(略)
 
原油和總體經濟的關聯
 
十八世紀後,原油和日常生活的緊密自是不在話下,但和總體經濟又如何扯上邊?人類社會從散居農業進入群居的工業社會,最大改變就是分工程度。在都市生活的人們已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利用貨幣購買方式向農民換取食材原料,大量農產品的空間轉移必須依賴交通工具,使得運輸成本成了最直接影響價格的成本。因此當油價漲幅太大,汽油、航空用油等等隨之上揚,一般消費大眾日常的車票、機票也會跟著漲價,最終將牽動商品原物料價格走升,推升民生物價水平,降低民眾購買力。

在總體經濟模型中,原油作為商品原物料的龍頭,也最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計算。消費者物價指數是用來觀察一國人民通貨膨脹水準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過大,表示通貨膨脹水準提高,不僅造成民眾貨幣購買力下降,意味實際工資同時降低,都將直接影響民眾的消費意願與力道, 從而影響總體需求中民間消費(Consumption)的減少,最終造成一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
 
因此,使用物價指數衡量一國總體狀況時,為了消除這類可能因短暫波動造成影響,並模糊消費價格的真實變動趨勢,比如天氣因素造成食品價格的波動,或是供給面因素拉扯能源價格震盪等異常干擾,一般除了計算消費者物價指數之外,會從消費者物價指數中扣除食品和能源的價格變化,另外再計算一個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ore CPI),更能真實反映一國通貨膨脹的情況。由此可看出,石油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從一個價格點的影響,已延伸至整體經濟的全面籠罩。
 
第二章 影響原油價格變動的七大關鍵因素
 
原油是經由億萬年長期累積形成的,無法在短時間內快速形成,供給量相當有限。再加上工業化的發展,對於原油的需求日益增加,開採量大增。
 
在供給有限,需求暴增的情形下,197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五位學者提出「石油峰值理論」,預測原油將於2022年耗盡全球的蘊藏量。
 
「石油峰值理論」的影響層面一直延續至21世紀初,才受惠於科技進步,使得非傳統原油有開採的可能性。主要是美國發現從油頁岩中焠取出頁岩油氣的技術,使得「石油峰值理論」暫時被推翻,或是將原本預估原油耗盡的時間點往後展延約150年。
 
因此頁岩油的出現,是否重寫原油供需形貌,讓能源版圖重新改頭換面,本書後續將針對頁岩油對原油供需之衝擊,進行深入之探討。以下將個別分析與說明影響油價變動的重要面向。

書籍基本資料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