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改變世界:賈伯斯、比爾蓋茲與葛洛夫給下一代創業者的五堂必修課

Strategy Rules: Five Timeless Lessons from Bill Gates, Andy Grove, and Steve Jobs

精彩試閱

要去思考平台,而不只是產品

 

一直以來,蓋茲時常被批評不具有真正的遠見。的確,微軟通常都是快速的追隨者,而不是突破性產品的開創者。不過,如果要談到理解個人電腦和軟體產品的重要性,以及體認產業平台、互補創新和網路效應所扮演的角色,那麼蓋茲很明顯是走在眾人的前頭。產業平台的概念過去一直都沒有普及,即便在高科技產業也不例外,一直要等到1990年代後期的網路泡沫時期才有所改變。然而,蓋茲不只在上述1994年的訪談中透露了對平台和網路效應的理解,他的理解也展現在10多年之前,他透過DOS所追求的策略。

 

把平台放在產品之前

 

微軟如何提供DOS給IBM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1980年7月,IBM的高階主管造訪微軟,為他們新的個人電腦尋找作業系統。微軟當時還沒有開發任何的作業系統,於是蓋茲婉拒,並建議他們和數位研究公司(Digital Research)的執行長蓋瑞.基利道爾(Gary Kildall)談一談。當基利道爾決定他不想做這筆生意之後,IBM又回去找了蓋茲。於是,蓋茲付給1家西雅圖的小公司75,000美元,買下了一套初階作業系統,然後他和微軟的工程師再為IBM進行一些修改,於是在接下來的30幾年,微軟便主導了個人電腦軟體平台的事業。

 

許多觀察家都主張,當時的微軟其實是運氣好。IBM當時決定先接觸微軟,而之後又回頭跑去找蓋茲,這確實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頭。不過蓋茲同樣也有著清楚的願景,所以當IBM回頭再去找他時,他就把握住了機會。除此之外,蓋茲也很有遠見,他不把IBM的這筆交易單單視為「產品設計的勝利」,而把它當作是打造產業平台的契機。就短期來說,蓋茲大可把DOS高價賣出,或是要求IBM針對每一台個人電腦所搭載的DOS支付權利金,這樣他就可以將微軟的營收和獲利最大化。但是蓋茲當時想得更廣、更遠。他知道一個相容機的產業已經圍繞著IBM的主機出現,而他相信,同樣的事情也可能發生在IBM的個人電腦上。如果他能保有賣DOS給個人電腦仿製(clones)業者的權利,那麼微軟未來將不只擁有IBM產品的元件,更將擁有一整個新產業的基礎關鍵要素。

 

這些「IBM個人電腦相容機」跑的是DOS作業系統的通用版本,而它們很快就讓DOS和之後的Windows成為個人電腦最主流的產業軟體平台。
 


迎向大眾市場
 


和蓋茲比起來,葛洛夫多花了10年時間才領悟到,他的公司應該要聚焦於打造產業平台,而不只是單獨產品;賈伯斯則是花了20多年的時間才得到類似的體認。這應該並不太令人驚訝。因為賈伯斯是一位典型的「產品人」,他相信贏得客戶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優秀的產品,而要創造優秀產品最好的方式,就是完全掌控產品的設計與效能。賈伯斯主張,如果放棄這些掌控的任何一項,其結果就會是相對劣質的產品。


 
諷刺的是,蘋果產品的成功始終都是仰賴第三方開發的軟體。當時,蘋果二號的銷售一直都沒有起色,直到「殺手級應用程式」VisiCalc的出現,這是全球第一款電子試算表,開發廠商是Software Arts。而且,如果微軟、奧多比(Adobe)和一些其他的公司當時沒有提供關鍵應用程式,創造文字處理、試算表和桌面出版等等功能,那麼麥金塔可能早就已經消失在市場上了。即便如此,蘋果幾乎沒有做什麼努力要把麥金塔變成一個大的產業平台。在賈伯斯的領導之下,蘋果拒絕把作業系統授權給其他硬體廠商,而且價格始終維持高檔,差不多是個人電腦價格的兩倍。高價格就意味著比較少人購買麥金塔,這也導致較少開發人員願意花精力在打造麥金塔應用程式。這個過程使得蘋果在個人電腦市場的占有率不斷下滑,到了1990年代只剩下個位數字,而同一時間,以Windows軟體和英特爾硬體為基礎的個人電腦銷售則是節節攀升。麥金塔電腦得以存活下來,唯一靠的就是一小群死忠用戶,其中大部分都是校園和桌面出版使用者。


 
到了賈伯斯的第二次行動,也就是NeXT電腦公司,他採取的同樣還是「產品重於平台」的心態。不過幾年之後,當賈伯斯把NeXT賣給蘋果時,這間公司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了。

 

那個時候,賈伯斯已經是一位成熟的策略思考者了。如果要證明這個轉變,那麼最戲劇性的例子莫過於他最終的一項默許(即便仍舊是在「心不甘情不願」的狀況之下),為了蘋果炙手可熱的新產品iPod,賈伯斯決定展開平台策略。iPod於2001年問世,早期的iPod因為容量大、外型時尚以及易於操作而廣受好評。然而,iPod的銷售量卻一直不高,因為檔案的下載、轉換、整理和傳送都得在iTunes軟體上才能進行,而iTunes又只能在麥金塔電腦上使用。這種忽視真正大眾市場所在的決策(95%的個人電腦用戶都是使用搭載Windows的機型),完全就是賈伯斯的作風。他相信,iPod是個這麼棒的產品,所以一定能逼著Windows用戶轉變成麥金塔的用戶。他也希望iPod成為蘋果「數位中心」的一環,而這個數位中心連結著麥金塔的平台與生態系統,如此一來蘋果便能繼續掌控使用者體驗的所有面向。賈伯斯主張,這個策略一開始是奏效的。他宣稱,在iPod上市之後的幾個月裡,「iPod只與麥金塔相容的做法⋯⋯推升了麥金塔的銷量,效果甚至超乎我們原先的預期。」不過公司其他的高層主管就沒這麼樂觀了。雖然在2001年的假期旺季期間,蘋果賣出了十二萬五千台iPod,但是在接下來的兩個季度,銷量都分別下跌到了六萬台以下。
 


賈伯斯一直拒絕讓iPod和Windows的個人電腦相容,這使得他必須和他所有的高階主管唱反調。安德森是蘋果的前財務長,他回憶當時高階主管都希望能「開啟iPod這項產品更廣闊的世界」,但是賈伯斯卻說:「不,我不想這麼做。」據說某一次,賈伯斯甚至還說「除非我死了」,否則Windows用戶休想使用iPod。在又一輪激烈的爭辯之後,賈伯斯對開會的主管們丟下一串咒罵,然後大吼:「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吧。你們自己負責!」接著用力甩門而去。

 

既然賈伯斯都這麼說了,於是在2002年9月,蘋果工程師設計出一款與Windows相容的iPod,這幾乎已經是原版iPod上市1年之後的事了。一開始銷量並不好,不過Windows iPod的失敗終於讓他開始信奉平台策略。他體認到,如果蘋果堅持只提供二流版本的iPod給Windows用戶,那麼iPod永遠不可能真正成功。而且即便是一流的iPod也還不足以驅動消費者,讓麥金塔的市占率超越長久以來低迷的5%。消費者並不會只因為想要iPod更完整的功能,就放棄他們的Windows個人電腦而購買麥金塔。但是如果消費者購買了iPod,並且能和他們的Windows個人電腦相容,那麼蘋果將會擁有一個有著音樂和其他數位媒體的新的全球平台。


 
賈伯斯終於向現實低頭,同意了為Windows打造iTunes的專案。
 


(本文摘錄自第三章)
 

書籍基本資料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