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投資前一定要懂的8堂金融課

入門金融のしくみ

精彩試閱

摘錄2

 

先修班∣金融,每個人都碰得到,跟每個人都有關係

 

03股票:公開發行公司所發行的有價證券,也是資產運用最具代表性的工具。

 

●何謂股票

 

股票,是公開發行公司所發行的有價證券其中一種。以前的股票發行制度為實體發行,會實際印刷成紙本;為了配合無紙化的趨勢,現已全面改為無實體發行制度,由電腦集中登錄管理。

 

當你買進了某家公司的股票,就會成為該公司的股東,並獲得下列權利。

 

.出席股東常會,針對公司的提案進行投票表決。

 

.享受該公司從獲利中分派給股東的股利。

 

一般大眾所買賣的股票,稱之為上市櫃股票。所謂上市櫃股票,係指在東京證券交易所(在台灣則為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等各大證券交易所准予進行買賣的股票,可以透過各地方的證券公司進行下單交易。

 

在日本,針對未上市櫃股票的買賣管理設有Green Sheet登錄制度(在台灣則有「興櫃」制度)。只要是已經完成登錄的未上市櫃公司,投資人就可以在承辦的證券公司進行下單買賣。不過,這一類的未上市櫃公司的家數較少,風險也比一般上市櫃公司來的大,一般民眾比較少接觸。

 

另外,公開發行公司可以發行很多種股票。例如,普通股和特別股。可優先取得股利分配的是特別股中的優先股,另外還有表決權受限制的特別股,以及追蹤特定事業或子公司的連動式股票等。相對於這些具有特殊權利義務的股票,一般投資大眾在證券市場上買賣交易的就是普通股。

 

●股票是資產運用最具代表性的工具

 

股票(上市櫃公司的普通股),是大多數的投資人最頻繁買賣的金融商品,在個人資產運用上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投資工具。

 

在上市櫃股票的買賣規範上,訂有相當多保護投資人的規定。例如,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上市櫃公司,必須嚴格遵守交易所的各項規定,對於業績和重大事件一定要迅速而且正確的公告揭露。(在台灣則有「公開資訊觀測站」,請至mops.twse.com.tw)


至於某些特定投資人因為可以獲得一般大眾所無法取得的 內線消息 ,而得以早先一步進場買賣股票的行為一般稱之為內線交易,也以明文規定嚴格禁止。 

 

有了公平公正的交易制度保障,才能讓更多的投資人安心的進入市場參與股票的買賣投資。這樣不僅能促進金融市場發展,也能加強股票市場所應該發揮的金融機能。

 

股票為企業營運所帶來的助益,以及股票投資的理論,將在後面的章節詳盡介紹。但基本來說,股票的價格就代表著企業的價值。

 

假如經濟成長帶動企業賺取更多利潤,企業的價值就會提升,股價也會隨之上揚。因此,股票投資的另一層涵義就是:透過買賣企業的股票,使經濟成長的成果能夠分配給更多的人。

 

近幾年來,由於網路專業券商與電子下單平台的興起,投資人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更輕鬆的方式參與股市投資。買賣股票一定有風險,但股票絕對是最重要的金融商品之一。

 

摘錄3

 

第五課∣金融與經濟的關係

 

01景氣與股價的關係:景氣雖會正向影響股價,卻也會引起泡沫或恐慌。

 

●股價是一面反映景氣的鏡子

 

股價是按照社會大眾對企業未來利潤水準的期待而變動。景氣好,社會大眾認為企業的利潤也會增多,因此多數企業的股價均將隨之上揚。這就是為什麼說股價是一面反映景氣的鏡子。

 

在股票市場中,一般社會大眾最在乎的是企業今後的利潤水準將會如何變化,所以與其說股票市場反映現在的景氣狀態,倒不如說股票市場具有反映未來景氣變動趨勢的特性。

 

一般來說,股市行情多數反映半年後的景氣走向。反映景氣未來趨勢的指標稱為「領先指標」,股價正是重要的領先指標之一。因此TOPIX指數(東證指數)也用於日本政府發表的景氣動向指數的計算數據中。

 

另外,股票市場是由為數龐大、橫跨各種產業的上市企業所組成。例如有對景氣變動敏感,而被稱為「循環性產業」的材料或與設備投資等相關的企業;又有景氣不佳依然需求相對穩定,故被稱為「防禦性產業」的食品與醫藥等企業;也有對國內需求依存度很高的「內需相關產業」,與對海外市場依存度很高的「外需產業」。

 

利用上述的分類,我們便可藉由在股票市場中那些呈現榮景的產業,去分析景氣走向的特性。

 

●股價的變動會影響景氣的變化

 

雖說股價反映景氣走向,但股價自身其實也會影響景氣的變化。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股價的上漲會提高企業對業績與景氣為正面走向的預期,使企業更有自信、更積極地拓展業務。也由於增資與辦理銀行貸款等資金調度變得相對容易,企業進行設備投資等行為也將益發活躍。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說,股價的上升會使社會大眾對未來景氣走向更持正面看法,除投資股票能獲得的利益將明顯增加外,也將連帶促使消費增加。這一連串的效益稱為資產效果。

 

正因為企業與投資人雙方皆認為股價的上漲代表著景氣更為繁榮,所以景氣與股價兩者之間呈現了互相加持的正向關係。

 

然而正向關係過了頭,將會產生景氣擴張→股價上漲→期待景氣更加擴張→股價更為上漲的連鎖效應,最終將會招致泡沫化的發生。

 

當景氣開始衰退,景氣與股價間的關係將會開始逆轉,進而導致景氣更加惡化。

 

股價在景氣衰退中跌落時,經營者與投資人對景氣的走向將轉為悲觀。企業的資金調度將變為困難,相對的也將會儘量減少業務的拓展與設備的投資;而投資人因為投資股票失利,會更加勒緊荷包。這些情形都將帶來景氣進一步的惡化。

 

這樣的反向關係若是持續進行,將有可能引發恐慌。

 

02景氣與利率的關係:利率與股價不同,具有抑制景氣變動的作用。

●長期利率是經濟溫度計

 

利率也會反映景氣的走向。

 

在各種利率中,短期利率最易受金融政策的影響。金融政策一般是依據中央銀行對景氣現況的判斷來施行,因此短期利率具有與景氣現況連動的特性。

 

相對地,長期利率則是依據對未來短期利率的預期所決定的利率水準,所以能反映出未來的景氣走向。

 

在第四課已經介紹過,長期利率會依照對經濟名目成長率(實質成長率+物價上漲率)的預測而變動。不想發生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要讓經濟能夠穩定的成長,長期利率就必須要在適當的水準變動。

 

當通貨膨脹發生,經濟有可能因過熱而危險時,長期利率便會攀升;相反地,經濟因陷入通貨緊縮而低迷不振時,長期利率將會處於非常低的水準。

 

長期利率水準就是藉由這樣的形式來反映經濟活動的程度。也由於長期利率能顯現出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端倪,所以又被稱為「經濟溫度計」。

 

●利率的變動會抑制景氣的變動

 

與股價不同,利率具有抑制景氣變動的作用。

 

經濟好時利率會上升,隨著利率的上升,企業的資金調度成本也將因此增加。

 

例如當企業計畫進行設備投資時,企業會藉由進行設備投資能獲取多少利益,以及進行設備投資時所需要的資金調度成本來進行考量,最終決定是否投資。

 

正因為利率上升會直接導致資金調度成本的上升,所以概算後,獲利性不高的設備投資,將可能因此終止。

 

利率上升不僅只影響企業,也會影響金融機關,讓金融機關對放款的態度變得更為謹慎。

 

如此一來,將會產生景氣擴張→利率上升→抑制景氣的一連串負向連鎖效應。

 

相反地,要是景氣惡化,利率便會下降。利率的下降表示資金調度成本降低,藉此來發揮支撐景氣的作用。

 

金融政策正是利用利率來發揮抑制景氣變動的效果(關於金融政策會在之後的第六課詳述)。

 

不過,有時也會發生景氣衰退中卻發生通貨膨脹,或是明明已經景氣衰退,利率卻上升的情況。這時利率的上升將導致景氣更加惡化。因利率上升招致景氣過度下滑,稱為「過度緊縮」(Overkill))。

 

若陷入通貨緊縮,也有可能會發生利率即使再低也無法發揮刺激景氣的效果。這些都是日本長期以來所經歷的情形。

 

摘錄4

 

第六課∣如何藉由政策與規範來控管金融

 

04與流動性陷阱的奮戰:不管金融如何寬鬆,還是抱著現金與存款,不肯去投資。

 

●零利率政策與量化寬鬆政策

 

深陷泡沫破滅後經濟低迷之苦的日本,於一九九八年開始實施零利率政策。零利率政策以誘導短期利率趨近零的水準為目的,是一項非常大膽的決策。

 

仔細說來,開始實行零利率政策,其意思可說是承認之前的降低利率措施完全無法有效地讓經濟回復。

 

零利率政策是一項前所未見的政策,若從誘導短期利率的觀點出發,亦可說是先前操控利率的延長措施。

 

因此,既然在之前的降低利率均無法發揮效果,要期待零利率政策可以瞬間發生戲劇性的效果,則頗值得商榷。

 

但是看在日本銀行積極施行金融寬鬆政策的態勢上,卻也的確產生了一定的防止景氣破底的效果。

 

此外,在之後的瑞士與美國等國家也都陸續開始實施零利率政策。日本率先開始施行的金融政策能如此擴展到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突顯出來自全球性通貨緊縮的威脅日益嚴重。

 

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實施金融政策產生的效果將非常薄弱。這可以用凱因斯「流動性陷阱」的概念來說明。

 

在經濟呈現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由於名目成長率會降低,所以利率也將不斷下降。然而當利率下降到低於某個水準後,代表著持有資金的成本將變得非常低。

 

簡單地說,即使拿資金去投資,也只能得到非常少的利潤,所以將資金以現金或存款的方式持有,還比較不會受到損失。如此一來,無論金融如何寬鬆,民眾也只肯將資金以現金或存款的方式緊緊留在手中,而不願意拿去投資。因此,根本不會產生任何經濟效果。

 

以前說各國中央銀行是與通貨膨脹在奮戰,現在說變成要與流動性陷阱抗衡也不為過。針對解除這項流動性陷阱問題而產生的新金融政策,正是量化寬鬆政策。

 

●什麼是量化寬鬆政策?

 

量化寬鬆政策不是以降低利率為手段,而是以提供一定程度以上的資金作為政策手法。主要是由中央銀行藉著購買銀行等持有的國債等,來提供巨額的資金。

 

量化寬鬆政策也是日本最早實施,在雷曼兄弟事件後,英、美等國方才跟隨日本的腳步陸續施行此種金融政策。

 

其實,在過去也有利用類似的政策成功消除通貨膨脹的案例。一九七九年,深陷通貨膨脹之苦的美國,貨幣供給管理政策就曾以縮減資金供給量做為政策手段。服用這帖猛藥後的美國,成功地克服通貨膨脹,博得掌聲。

 

另一方面,有關通貨緊縮這帖處方簽是否有效,則尚無法確定。畢竟中央銀行供給的龐大資金若只停留在銀行中,不太會對一般經濟帶來任何影響。

 

但是藉由提供大量資金到市場中,讓銀行的資金運作能穩定,進而消除對金融的疑慮等面向來看,我們可以說量化寬鬆政策還是具有一定的效果。

書籍基本資料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