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教戰守策

期貨賽局(上)、期貨賽局(下)、高績效期貨操作:名家交易策略

精彩試閱

《高績效期貨操作:名家交易策略》

 

前言

 

直到近幾年之前,期貨交易始終在金融領域內扮演次要或非常微不足道的角色。長期以來,期貨市場總被視為投機客的樂園,風險很高,成功的勝算很低。可是,自從1982年市場引進股價指數期貨契約之後,整個情況全然改觀,股票交易者、共同基金經理人與退休基金經理人由一個嶄新的角度看待期貨市場。他們的股票多頭部位可以透過股價指數期貨空頭部位進行避險,防範股價下跌對於股票投資組合的傷害。然而,股價指數期貨雖然得到普遍的認同,但成交量仍然遠低於公債與外匯期貨。隨著全球政治局勢趨於不穩定,國際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權力起伏,以及國際金融穩定受到一波波的威脅,貴金屬與金融期貨的成交量與價格波動程度持續增加。接著是1988年的乾旱天災,更強化交易者對於期貨交易的熱衷。到了1989年,任何類型的交易者都非常熟習期貨市場。雖然交易的風險更嚴重,但潛在報酬也更可觀。

 

雖然期貨交易已經得到一般大眾與專業玩家的普遍認同,但很多市場參與者還是不瞭解期貨市場相關的系統、方法、技巧與心理。由於期貨市場信用擴張與價格波動蘊含的高風險,很多迅速致富而享有盛名的人,最後還是免不了失敗的結局,很快就被市場遺忘。可是,某些交易顧問、投機客與市場分析家運用他們的一般常識、專業知識與紀律規範,還是能夠安然度過市場逆境的洗禮。他們的經驗、知識、教訓與觀察,為期貨交易提供一個紮實的基礎。為了汲取這些百戰老兵的集體知識與資訊,必須由許多層面著手,而且必須親身體驗。

 

我們抱著下列宗旨而編輯本書:

1、彚整一些著名交易者與交易顧問的共同智慧。他們透過理性、判斷與技術分析,長期從事期貨交易,而且歷經市場的考驗。

2、提出一些市場分析、時效判斷與行情預測的新觀念。

3、協助讀者從事交易,提供研究與分析的一些新方向。

 

某些書籍是供讀者閱讀,本書則是供讀者研究。某些書是買來填充或裝飾書架。可是,我相信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讓你把它永遠擺在書桌上。

 

 

第一章 衝向勝利終點~Joel Robbins

 

衝向未來:期貨交易的變動風貌

 

1848年,一小群穀物交易商聚集在芝加哥,建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CBOT)。當時,沒有人料到這項舉動會造成深遠的影響。最初,這個組織的唯一宗旨是維持混亂穀物市場中的秩序;不久之後,CBOT建立穀物期貨交易的內規,更在1865年發展為正式的期貨交易所。CBOT成立之後就吸引許多獨立的交易者,他們大多堅信自由市場的法則,在CBOT場內賺取龐大的財富,而且數十年來始終沒有讓政府管制介入交易所的運作 — 這數十年期間內,商品期貨交易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可是,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期之間,期貨產業開始發生變化,一些看是無關緊要的法規變動,最後竟然造成整個產業的一系列變革。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壓縮的世代,科技的變動速度快得超越人們的想像。電腦的體積愈來愈小,功能愈來愈強;汽車也提供許多新奇的電子設備,改善操作功能,減低耗油量,增加馬力;電話裝設在汽車、卡車、遊艇、飛機與口袋裡;全球通訊不再遙不可及;機器人裝配汽車,電腦透過電話推銷產品,科學家也利用新的夸克單位衡量物質。變動似乎已經變成常態。

 

「革命」似乎不足以形容這種瘋狂的發展。工業革命把農業社會推升為自動化、經濟專業化與相互依存的社會結構。這是一種革命程序。接下來,整體發展就是不斷加快的變動速度,一個具有特色的時代很快就融入次一個時代,我們似乎可以預期 — 而不是期待 — 下一世代的變動。(每當買進電子新奇設備時,我們總是會猶豫,下一個模型或許會有更強的功能、更高的品質與更小的體積。)

 

處在這種瘋狂的變動過程中,高績效的觀念不斷被重新定義、測試與修正。過去,高績效只不過代表64年出廠的GTO車型,或Chuck Yeager突破音速,或光亮的3006獵槍。現在所謂的高績效,可能是雷射唱片透過高功能擴大器與揚聲器發出近乎沒有瑕疵的原音。高績效可能代表時速200英里的法拉利跑車,或時速800英里的超音速客機,或功能幾乎無法想像的個人電腦。

 

在這個變動的時代,期貨產業不只是變動的受惠者,同時也加速變動的步調。我們幾乎已經忘記第一種外匯期貨契約只不過是在1972年才開始進行交易(喔?真的嗎?瑞士法郎期貨契約不是一直存在的嗎?)。美國長期公債期貨於1977年引進市場,S&P500契約則在1983年推出。這些新契約的成交量遠超過老舊的傳統商品。舉例來說,1986年的美國長期公債契約成交量是1972年所有期貨契約總成交量的兩倍。

 

為了因應人數不斷增加的潛在投機客,以及國際化經濟發展各部門的避險需求,期貨產業持續推出新的契約,設立新的交易所。

 

1979年,拉利•威廉斯(Larry Williams)出版他的經典作品《我去年如何由商品交易中賺進一百萬美元》(How I Made One Million Dollars Last Year Trading Commodities),黃豆是當時交易最熱絡的期貨,成交量為404萬口契約,所有期貨的總成交量為1,833萬口契約。同一年《商品雜誌》(Commodities,現在改名為《期貨雜誌》(Futures)發行創刊號),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也成立國際貨幣市場(International Monetary Market,IMM),提供外匯期貨契約,隨後又陸續推出利率期貨與股價指數期貨契約。

 

1974年,國會通過商品期貨交易法案,成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CFTC)。這項法案代表聯邦政府對於商品交易產業管制的第一項重要措施。法案每經過一次修正 — 1978年、1982年與1986年 — 都顯示聯邦政府對於期貨交易市場的進一步管制。

 

CFTC成立當時,市場總共有38種期貨契約。1975年,CFTC核准另外44種金屬、木材產品、外匯與國際商品的新契約。另外,第一種利率期貨契約也出現於1975年,美國政府抵押貸款協會憑證(Government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GNMAs)開始在CBOT進行交易,其次是CME推出的90天期國庫券期貨契約。

 

1977年,期貨市場的總成交量為4,288萬口契約,超過1972年總成交量的兩倍。交易量仍然以黃豆為最大。可是,五年之後(1982年),美國長期公債契約躍居龍頭地位,成交量為1,670萬口,所有期貨的總成交量為11,240萬口。同年,CFTC核准第一種股價指數期貨契約,肯薩斯期貨交易所(Kansas City Board of Trade)的價值線指數(Value Line average)。隔年,S&P500與紐約證交所(NYSE)指數也開始交易。1986年,日本政府公債契約開始在東京證券交易所掛牌,立即成為全球交投最熱絡的期貨契約,成交量甚至超過美國長期公債。

 

目前,全球將近有40個期貨交易所,契約的種類不斷增加。五家海外交易所完全採用電子撮合系統,不同於充滿羅曼蒂克風味的傳統人工撮合制度。許多傳統交易所也增添晚盤交易或24小時交易。全球期貨交易網路(Globex)已經完成全球期貨市場一天24小時電子交易的美夢。

書籍基本資料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