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市高手

外匯套利I、外匯交易精論、跨市交易思維─墨菲市場互動分析新論

精彩試閱

《外匯套利I》


自序

 

外匯交易目前在國外是一個合法,且是許多名校畢業生想擠進華爾街的行業。其所需的知識之廣博,我到現在還找不到任何一個金融商品可與之比擬。我用四個字來形容外匯交易所需的知識::「深、廣、雜、難」。舉例來說,筆者曾在國外的外匯論壇裡認識一位任職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的教授,他利用他的電機專業知識,使用MATLAB設計一個專門用於外匯市場用的「數位濾波器」(Digital Filter),來濾掉外匯市場的波動雜訊,然後再將MATLAB程式轉成C語言,然後再轉成MT4的程式MetaQouotes Language (MQL4)語言。其複雜的程度,連同是電機電子背景的筆者也看不太懂。再舉例,在外匯論壇裡有時會讀到「基金經理人」的交易策略文章,他們提供非常多非常好的專業知識,有的主要是交易石油,有的是交易黃金,當然也有交易外匯,這些「基金經理人」對於交易知識之淵博令人嘆為觀止。

 

反觀台灣在外匯方面的相關資訊並不豐富。能讓投資者取得有價值的外匯投資策略並不多見,主因可能是因為太少的台灣人真正了解或參與外匯交易市場,因為市場機會少,以至於變成資訊封閉。在一個資訊封閉的市場其實是很容易讓「外匯騙子」(Forex Scam)利用人的貪性,欺騙想賺錢卻又不懂的投資者。因此,本書有一定的篇幅介紹所謂真正的外匯保證金市場是長的什麼樣子。本書所要討論跟介紹的都是從「實務」來切入,盡量避開學院派說教方式的理論說明。何謂「實務」? 就是投資者在真正拿錢出來進場之前,就需要事先知道真正市場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外匯交易金融商品,例如「外匯保證金」,目前在台灣屬於境外投資,國內並未完全開放這塊市場,這在筆者眼中真是荒謬。在歐美日等國家,外匯交易從1973年Bretton Woods Agreement開始,貨幣自由交易就已經在各國通行,而東亞國家中到目前還沒開放外匯保證金交易的國家,恐怕僅剩北韓、中國、台灣或東南亞比較落後的地區(如緬甸、寮國等)。其中的亞洲四小龍中,如新加坡、香港、南韓等國,都可以讓人民自由交易外匯金融商品,其中以新加坡最為積極。新加坡甚至將外匯金融拉高到「國家產業策略」層級,因為新加坡正積極籌備成為亞洲的貨幣清算中心。反觀台灣在這方面是非常落後的,我們真心誠意建議,台灣官方早日開放外匯交易這個金融商品。事實上外匯交易自由化是一定要走的路,。為如果這種在外國行之有年的金融商品在台灣不開放,那麼台灣怎麼可能成為東亞的金融中心呢? 況且,不開放的後果就是,台灣投資者的錢會匯到國外的外匯經紀商去交易,反而都給國外的銀行跟外匯經紀商給賺走了,而本國想從事此業務的銀行或金融業卻只能乾瞪眼。

 

 

《外匯交易精論》


自序

 

這本書能夠面市,是許多熱情的讀者所催生的。

 

拙著《賺遍全球──貨幣投資全攻略》出版甫屆滿一年,承蒙讀者諸君厚愛,已經印行了三刷。在台灣外?投資尚處於小眾參與的環境下,有這樣的銷售數量,的確不容易。在這期間,讀者的回應非常多(可能跟這本書在部落格上連載有關),有鼓勵的,有建議的,也有批評的。不管什麼樣的回應,我都非常珍惜,並虛心接受。

 

關於鼓勵或致謝(看了書賺到錢)的部分,諸多歌功頌德的言詞,只有作者自己「獨爽」就好,故從略。

 

其中讀者建議的信件最多,許多來函表示《賺遍全球》筆調輕鬆易讀,很容易立刻進入各章節討論的重點。但是未能涵蓋考外匯交易證照的全部內容。因此建議作者於再版時,增訂考照的內容。

 

起初我不太清楚,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讀者建議相同的問題。經打聽才知道:銀行從業人員要取得外?交易證照必須閱讀這方面的參考書籍。此外,保險從業人員若經手的業務涉及境外保單或投資型保單之類的金融商品,他們取得的證照也要加考外?交易這一門課程。

 

另一類來函的讀者,我稱他們為「用功型」的投資人。他們表示,學完了實務性的投資入門技巧之後,總覺得多學一些外匯交易的相關知識比較踏實些。他們建議於再版時多加一些即期外?交易以外的相關資料。

 

對於上述的讀者建議,我覺得都很有道理,並且全盤接納。只是在著手撰寫《賺遍全球》之初,本來就將它設定為一本輕薄短小,不致讓讀者望之?步的貨幣投資入門書籍。

 

 

《跨市交易思維:墨菲市場互動分析新論》

 

導論

 

關於跨市分析(Intermarket,亦稱為市場互動分析)這個主題,我第一本著作是一九九一年出版的《市場互動技術分析》(Intermarket Technical Analysis: Trading Strategies for the Global Stock, Bond, Commodity, and Currency Markets, Wiley & Sons,寰宇出版F060)。當時我之所以寫那本書,主旨在於彰顯各個金融市場彼此之間的緊密關聯,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那本書強調,技術分析的處理領域需要進一步擴展,應該把不同市場之間的關係考慮在內。就拿股票市場為例,如果不考慮美元、公債與商品市場的既有趨勢,單獨研究股票市場本身,這種分析顯然是不夠完整的。我在那本書裡建議,相關金融市場所呈現的趨勢,經常可以當作領先指標,或起碼可以用來確認(或是反確認)其他相關市場的走勢。

 

由於我早先那本書認為,技術分析不該只針對單一市場做研究,因此當時有一些專業分析師質疑我所主張的這種跨市分析方法,懷疑它在技術分析領域裡是否應該佔有一席之地。很多人懷疑,跨市關係是否真的存在?即使存在,其明確性與一致性是否具有分析或預測的價值?我曾經提交一份這方面的研究報告給「市場技術分析師協會」(Market Technicians Association, MTA,mta.org),但該論文並沒有被接受,因為他們認為這項主張缺乏證據。當然,這種看似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概念──全球金融市場彼此相關,某特定市場的分析可以借重其他市場的技術訊息──在當時也遭受到質疑。可是,從這二十多年來實際的發展來觀察,情況是否已經有了改變呢?

書籍基本資料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