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瓦格期貨基本分析(上)

Schwager on Futures : Fundamental Analysis

精彩試閱

第一章

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之間的爭議

 

非常奇怪地,那些窮困潦倒的技術分析家總是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方法。如果失敗能夠帶來任何教訓的話,那可能是更加的熱衷與執著。如果你不顧社交禮儀而問他為什麼破產,他可能會老實回答 ,一切都是因為誤信圖形的人性弱點。在一次餐宴中,我就如此問一位技術分析的朋友,他的回答我差點嗆死。從此以後,我有一個原則,絕對不與技術分析者共餐,因為這有礙消化。~Burton G. Malkiel

 

有一天晚上,我與一位基本分析者共餐,不小心把一把尖銳的餐刀弄掉了。他看著尖刀在空中翻滾,然後刺穿他的鞋子。「你為什麼不躲開?」我不可置信的問道。「我正等著它向上反彈,」他回答。~Ed Seykota(一位著名的技術分析者)

 

基本分析是採用涇濟資料(包括生產、消費、可支配所得…等)預測價格,技術分析幾乎僅研究價格本身的型態。那一種方法比較理想?這個問題就是引起爭議的主題。非常有趣的,不論是初學的生手或老練的專家,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似乎都相當堅持。在我的兩本訪談論集中,某些頂尖的交易者都顯現極端分岐的立場。

 

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1970年代,「量子基金」(Quantum Fund)在吉姆•羅傑斯與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的共同管理之下,成為當代最傑出的共同基金。由於不願意承擔基金管理上的重大責任,羅傑斯於1980年離開「量子基金」而專門從事自己的投資 ― 結果顯然非常成功。(在索羅斯的領導之下,「量子基金」隨後幾年的表現仍然極為亮麗。)這些年來,羅傑斯對於市場的預測相當精確。舉例來說,在1988年的一次專訪中,他正確預測日本股票市場的崩跌與黃金行情的長年下跌走勢。任何的市場玩家顯然都不應該忽略吉姆•羅傑斯的看法。

 

當時,我就圖形分析(傳統的技術分析方法之一)請教羅傑斯的看法,他回答:「我從來沒有遇到一位富有的技術分析者;當然,這不包括那些銷售技術分析服務而大賺錢的人們。」這種尖銳的嘲諷口吻足以凸顯羅傑斯對於技術分析的態度。

 

馬提•史瓦茲(Marty Schwartz)的看法則代表另一個極端的見解,他是股價指數期貨的個人交易者。當我訪問他的時候,史瓦茲正準備開始代客操作的業務,手頭上正好有一份送審的個人績效紀錄,他允許我瀏覽其中的內容。在此之前的10年期間內,他的平均報酬率是25% ― 每個月!另外,在整體120個月的期間內,僅有兩個月發生虧損,分別為2%與3%。顯然地,史瓦茲的看法也不容忽視。

 

訪問中,我問史瓦茲是否完全放棄基本分析而成為純粹的技術分析者(史瓦茲曾經擔任股票分析師的工作)。雖然我沒有提及羅傑斯的評論,但他的回答幾乎是針對著吉姆•羅傑斯而發。「毫無疑問。當人們說道,「我從來沒有遇到一位富有的技術分析者,」我就覺得非常可笑。這是一種傲慢而無知態度。我在基本分析的領域內打滾九年而僅能夠勉強討生活,但技術分析讓我致富。」

 

情況就是如此。兩位都是最頂尖的市場玩家,他們對於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的看法卻南轅北轍。你究竟應該相信誰呢?

 

就我個人的見解來說,羅傑斯與史瓦茲的觀點都代表部分的真理。不論是純粹的基本分析者或純粹的技術分析者,或是兩者的綜合都可能成功。這兩種方法顯然不會相互排斥。事實上,不少最頂尖的交易者是採用基本分析判斷行情的方向,然後利用技術分析評估進場與出場的時間。

 

我發現成功的交易者都具備一種共同的特徵,他們引用最適合自己個性的方法。某些交易者偏愛長期的時間架構,有些則偏愛當日沖銷;某些交易者非常能夠接受自動化電腦程式所提供的訊號,有些則認為機械性方法是一場夢魘;某些交易者喜愛融入交易所營業大廳的瘋狂氣氛中,有些則需要絕對安靜的思考場所;某些交易者覺得基本分析最有道理,有些則自然傾向於技術分析,還有一些是折衷而各取所長。

 

所以,「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孰優孰劣?」這個問題並沒有正確的答案。理由很簡單,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心態。

 

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被接受的程度顯得起伏不定。1970年代,當我剛進入市場分析的領域時,基本分析被視為是紮實的方法,技術分析多少有些旁門左道的意味。

 

可是,在1970年代的商品大多頭行情中,前述的狀況有了變化,明確的價格走勢顯然有利於技術分析者所採用的順勢交易方法。這段期間內,即使是最單純的順勢策略也有理想的表現,精密的基本分析卻經常產生錯誤的結論。處在這種環境背景下,技術分析的氣勢迅速成長,基本分析的陣營則趨於沒落。這種趨勢繼續延伸到1980年代;於是,技術分析成為主流的方法,基本分析則成為冷門的領域。1980年代末期,期貨業內的基金經理人(商品交易顧問[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幾乎都僅採用技術分析,或至少有一大部分的交易決策是源自於技術分析。所以,在1970年代初期,極少市場玩家會考慮技術分析;在1980年代末期,基本分析也陷入相同的處境。

 

目前,整體市場的行為變得不可捉摸,很少趨勢能夠持續延伸,假突破的情況愈來愈常見(換言之,價格一度突破先前的交易區間,但隨後又折返)。過去表現傑出的順勢交易方法都顯退步,至少會呈現週期性的嚴重虧損。就目前來說,績效最理想的交易者與基金經理人大多採用基本分析導向的方法,至少交易決策相當仰賴基本分析。因此,當本書撰寫的時候(1994年),鐘擺似乎又由技術分析盪回基本分析。

 

在這場激烈的爭議中,並沒有「正確」的一方;適當的方法取決於個人的認定。另外,在不同的期冒,同一個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甚至於截然相反的立場。某些交易者認為基本分析最適合自己的個性。或者,在基本分析的架構內套上技術分析的技巧,這可能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事實上,許多最頂尖的交易者都是採用這種方法。總之,每位分析人員或交易者都應該研究這兩種方法,尋找最適當或最自然的「中庸之道」。

 

第14章將詳細討論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的優、缺點,並處理這兩種方法結合上的實務考量。關於技術分析,請參考《史瓦格:期貨技術分析》。

書籍基本資料

加購商品

本月主打星

更多訊息

加入追蹤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