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書城 book shop

目前位置: 首頁 >  財金書城

我跟有錢人一樣富有

The Secret Language of Money :How to Make Smarter Financial Decisions and Live a Richer Life

※購書免運門檻,大宗購物流程,詳見"常見問題-財金書城相關"。

加購商品:

字體大小 A+ A A-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拼命工作賺取財富是成功的象徵嗎?
擁有現在薪水的2倍會讓你更快樂嗎?
如何擁有金錢,而不是讓金錢擁有你?
現在就動手寫下你想要的金錢故事吧!

 

對大多數人而言,金錢不只是用來換取生活所需的交易單位。金錢是一個替身,象徵著一切我們崇拜、想要擁有或是擔心缺乏的事物,我們用錢衡量成功、膨脹自尊,我們用錢購買幸福、買到別人的尊敬。

 

不知不覺中,我們放大了金錢的涵義——曾任精神科醫師、現任企業顧問的大衛.克魯格(David Krueger)如此稱呼我們的「金錢故事」。我們在編織金錢故事的過程中,往往犧牲了人生最重要的環節:我們的健康、自由、人際關係,以及快樂。

 

你的「金錢故事」是如何?
.你會盲從投資嗎?即使你知道羊群心理通常是錯的。
.你是否會衝動消費,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買下負擔不起的名車、名錶、名牌包包嗎?
.你和另一半會因為用錢方式而吵架嗎?
.你是否感到被債務所奴役或桎梏?
.你會覺得錢永遠也不夠?
.你是否覺得金錢(或是缺錢)的議題在腦海揮之不去?

 

《我像有錢人一樣富有》帶領讀者重新掌握金錢,制定財富目標與計畫,學習延遲滿足的能力、培養理性的判斷力、確定人生中的優先事項、區分「需要」和「想要」的差別、考慮絕對價值而非標價。你將重寫自己的金錢故事,並在人人想要追求的財富、健康,以及喜悅之間找出難尋的平衡點。

作者簡介 authors Introduction

David Krueger, M.D. 【大衛.克魯格醫師】

現任:

克魯格曾為執業精神科醫師,且教授精神病學和心理分析超過25年。他目前擔任MentorPath公司執行長,專為企業執行主管和精神治療專業人員提供諮詢服務;同時他也擔任「教練培訓聯盟」(Coach Training Alliance)顧問公司的良師顧問(Mentor Coach)及課程主任。克魯格目前住在德州休士頓。

John David Mann 【約翰.大衛.曼恩】

現任:

二十多年來,曼恩對於商業、領導力,以及成功法則的議題著述不斷。他是《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暢銷書《給予的力量》(The Go-Giver,中文版高寶出版)以及贏得2009年諾提勒斯書獎銀牌獎(Silver Nautilus Award)的《致命的誤解》(A Deadly Misunderstanding)的合著作者,著有《直銷的禪理》(The Zen of MLM)。曼恩目前住在麻省。

推薦序 Recommended preface

目錄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篇 你的金錢故事
第一章 金錢會說話 - 不過它說些什麼?
第二章 金錢的意義
第三章 金錢的成本
第四章 人生如戲
第五章 你的金錢故事

 

第二篇 情節轉折
第六章 你處理金錢的腦袋
第七章 泡沫與泡沫浴
第八章 花錢,寶貝,花錢吧!
第九章 直入雲霄:債務的祕密語言
第十章 超棒的生意和難以置信的機會--騙局的神祕語言

 

第三篇 重寫新的金錢故事
第十一章 多少才算夠?
第十二章 議題的核心
第十三章 重寫新的金錢故事
第十四章 活出新的金錢故事

 

關鍵字:麥格羅‧希爾/David Krueger, M.D.【大衛.克魯格醫師】/ John David Mann【約翰.大衛.曼恩】/胡瑋珊

達人推薦 Recommendation

讀者評論 Reader Comments 我要評論

精彩試閱 Wonderful Preview
字體大小 A+ A A-

第一章 金錢會說話


──不過,它在說些什麼?

 

有些事情確實蠻詭異的。當亞歷克斯.波波夫(Alex Popov)那天早上出發前往舊金山巨人隊主場太平洋貝爾球場(PacBell Park,現已更名為AT&T Park)時,壘球手套就直接戴在手上,這好像是個好計畫。只不過事情未能盡如人願。

 

就在前兩晚,在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史上最長的九局賽中,舊金山巨人隊(San Francisco Giants)午夜後的表現雖然不俗,但還是輸給洛杉磯道奇隊(L.A. Dodgers)。2001年10月7日星期日,是這一季的最後一場比賽,他們以二比一獲勝。但那不是當天的重頭戲。歷史時刻是在第一局締造的,貝瑞.邦茲(Barry Bonds)擊中了道奇投手丹尼斯.史普林(Dennis Spring)投出的彈指球,球高飛越圍欄打入長廊,創造了單季73隻全壘打新紀錄。

 

當邦茲把這隻全壘打擊進站立觀眾區時,球迷歡聲雷動,陷入瘋狂─這個情況可不是比喻。

 

許多球迷期待這次成功的一擊,而且知道邦茲習慣把球轟往右外野。因此,擠滿站席的觀眾區,尤其是積極的球迷,都希望有機會搶接這顆破紀錄的球。有兩位球迷實現了這個願望─波波夫(柏克萊一家健康食品餐廳主人)和派崔克.林(Patrick Hayashi,一位軟體工程師)。當球擊中波波夫的手套時,他立刻被撲倒在地,埋在一大群堅決搶接的球迷裡。在一陣混亂爭搶後,林站了起來,手上拿著這顆球。有目擊者聲稱(後來遭到反駁),林在搶球時咬了一位少年,甚至抓住波波夫的褲襠。有位攝影者拍下整場鬧局,但看不出孰是孰非。

 

波波夫和林最終告上法庭,激辯了好幾個月─這兩個人猶如爭取監護權般互不相讓─直到20個月後,2003年6月,一名法官判決拍賣這顆球,收入由這兩位球迷均分。這顆球最後由陶德.麥法蘭〔Todd MacFarlane,《閃靈悍將》(Spawn)系列漫畫書的創造者〕以45萬美元買下,波波夫和林則分別拿到22.5萬美元─但這筆錢連訴訟費都不夠。事實上,波波夫需要整整兩倍以上的金額才夠支付打官司的費用。更糟的是,兩個人還欠下整個拍賣所得45萬美元的所得稅。

 

打了將近兩年的官司後,波波夫和林兩人都負債累累,而麥法蘭卻以45萬美元的低廉價格買到這顆幾乎全新的棒球。

 

從這兒開始,後頭還有更奇怪的故事呢。

 

邦茲之前的單季全壘打紀錄是由馬克.麥奎爾(Mark McGwire)創下的,他在1998年擊出單季70隻全壘打,那顆球也是麥法蘭買下,價格是320萬美元─他告訴新聞記者,那次花了他「畢生大部分的積蓄」。(1在此之前,麥法蘭也曾以30萬美元買下麥奎爾在1998年球季第一、第六十七、第六十八,以及第六十九隻全壘打的棒球。

 

每顆棒球的製造成本約為5美元。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的確有些奇怪,違反了正常的邏輯。雖然波波夫、林,以及麥法蘭的故事或許有些極端,但我們身邊許多人的故事與此相較其實沒有多大不同。

 

芭芭拉(Barbara)是一位38歲的單親媽媽,處境困窘。她最近剛離婚,肩負兩個十幾歲孩子的監護權,年紀已近中年,收入僅夠糊口。她的固定薪水和微薄的兒童津貼幾乎不夠支應家中的基本所需。芭芭拉手頭很緊,財務前景也不樂觀。

 

芭芭拉面對這樣捉襟見肘的生活,自有她一套應對的方法─血拼;雖然不見得是最合乎邏輯的辦法,但卻有個晦暗不明的好處:「簡單」。

 

儘管財務不穩定,芭芭拉卻經常血拼。單單一天買下來,她會帶著單價250美元的絲綢襯衫、175美元的銀戒,以及一副825美元的銀耳環回家。她每天都如此浪擲千金,把自己和家庭的財務逐漸逼近崩潰的邊緣,而且愈是瀕臨崩潰,她血拼和花費的金額就愈多。

 

羅伯特(Robert)的故事和芭芭拉的大相逕庭:芭芭拉出身貧困,羅伯特卻來自富裕之家。

 

僅僅12年前,羅伯特發現自己成了一個異常富有的人。父親過世時,羅伯特繼承了2000萬美元,足夠確保一輩子的財務安全。然而當我見到他時,羅伯特已經花得幾乎一毛不剩。

 

由於距離和情感的隔閡,父親畢生都是以金錢和昂貴的禮物來寵愛羅伯特。羅伯特認為,父親慷慨的金錢資助是為了彌補罪惡感,這種糟糕的代替品難以補償他在兒子生活之中缺席的缺憾。羅伯特現在對他父親的憤怒依舊,他曾如此描述:「我會藉由賭博、做壞投資,以揮霍我父親的金錢。」壞投資一個接著一個。羅伯特的撲克賭博損失變得更大且更頻繁;他一局就輸了好幾千美元。

 

羅伯特財務完全自主之後,便彷彿下定決心一般,揮霍到破產為止。

 

附近有些奇怪的東西,
有些詭異,而且看起來不太好。

 

錢、錢,到處都是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50年期間,發生了相當驚人的變化︰我們變得愈來愈富有,比以前富有許多。二十世紀下半葉,美國創造了舉世空前的財富。在新的千禧年來臨以前,美國就算窮人的生活水準也超過1950年代的中產階級。住宅變大,汽車比以前豪華,食物和水之類的民生必需品都很便宜、供應充足且取得便利。在那個時代,不管是用哪一種標準來衡量財富,都確切告訴我們這個愛聽的答案︰生活美好,而且會愈來愈好。

 

然而在閃亮的外表底下,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們長年以來的競爭對手─隔壁愛炫燿的瓊斯一家(the Joneses,編註:出自英文俚語「keep up with the Joneses」,意指和鄰居或熟識的人彼此暗中較勁),雖然金玉其外,但是數字卻透露了不同的玄機。儘管我們富裕的程度已明顯攀升,但是儲蓄率卻降到空前最低紀錄,債務也攀升到空前紀錄。到了2001年,美國人消費性貸款金額已超過1.7兆美元,幾乎是美元在外流通通貨價值的三倍─破產案件開始竄升。

 

到了2008年,這股富裕的洪流好像猛然逆轉。企業醜聞、壞帳、房屋市場崩潰、國際人口統計數字的變化啟動了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全球金融危機。這股浪潮,至少在此刻,已然結束。

 

而且,著實奇怪的是─這波富裕的浪潮猶如贏得經濟的頭彩,但在我們贏得頭彩之後,便以同樣的速度揮霍殆盡。更奇怪的是,在這過程之中,我們個人的幸福感也隨之消失︰我們的內心世界和財務狀況一樣飽受打擊。美國人自評為「很幸福」(very happy)的數字在1957年達到高峰之後,便逐步下降。如今醫師診斷為憂鬱症的人數,已達半世紀以前的十倍以上。我們身體的健康情形、與他人的關聯感,以及參與社區的時間─這些指標都可視為真正富裕人生的指標─也呈現急速下降的趨勢。

 

真是令人費解─我們的錢愈多,財務問題好像就愈多。我們的物質生活似乎變好了,可是生活卻好像變得更糟糕。金錢的重要性固然明顯,但隨著我們脫序的行為愈來愈多,問題似乎也伴隨著金錢而來。我們的花費超過經濟條件,為了錢而陷入極度痛苦、訴訟,以及離婚的困境。我們成為騙局與騙子的犧牲品,有時甚至一再重蹈覆轍。我們賭到自我毀滅的地步;在金錢的泥沼中愈陷愈深,讓我們的身體健康、家庭和生存都面臨威脅。

 

為什麼我們會做這些事情?我們缺乏的顯然不是金錢的數量。其實正好相反︰我們擁有的金錢愈多,情況就好像愈糟糕。但若這是事實的話,難道沒有解決的辦法嗎?同時追求財富和快樂難道注定會失敗嗎?

 

幸好,答案是否定的。有一條康莊大道可讓我們伴隨著快樂和滿足感,穿越金錢的地雷。我們其實有辦法兼顧財富的追求和成功,建立財務價值、消除負債,而且在舒緩財務壓力的同時,不致於犧牲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像是健康和快樂、家庭和朋友、社區和事業;換句話說,不致於犧牲我們的生活。

 

要找到這樣的康莊大道,我們得從這個簡單的問題著手︰金錢是什麼?

 

海面下的冰山


表面上金錢十分單純:這是我們可以立刻衡量的有形物質。它是精心印製的紙張或閃亮的硬幣、電腦螢幕上的數字、印在薪資單上的數目。基本而言,金錢是一種「東西」;在資訊發達的今日,我們十分了解金錢這個「東西」。我們可以投資、計算利息、花錢消費,並確保找回正確的金額。我們有銀行和軟體開發商、投資公司和金融顧問、廣播電台、電視節目和許多理財大師等產業,致力於確保我們徹底理解金錢這檔事。

 

然而,我們雖然擁有這些知識,但還是為了錢在掙扎。好像怎麼做都不對─應該儲蓄時卻花費,該賣出時卻買進。在追逐金錢的過程中,我們犧牲了時間,有時甚至犧牲自身的健康和人際關係,卻希望當初為了錢犧牲掉的時間到頭來能用錢再買回來。

 

不管我們對金錢有多麼了解,有些運用金錢的方式依然令人十分費解。請想像以下情景︰

 

你身處拍賣會上,身旁約有六、七十位外表精明世故的人士。拍賣主持人手持一張100美元的紙鈔,仔細解釋拍賣的遊戲規則︰每次喊價以5美元起跳。最高的出價者將贏得這張紙鈔。出價第二高的人則必須支付出價金額,但是什麼也得不到。而且各位,這張紙鈔是真的。

 

出價在幾秒鐘的時間內就超過100美元,沒多久更飆到300美元。最後剩下兩位參與者競相出價。競標結果,勝利者得到可以465美元買一張100美元紙鈔的權利,第二高的出價者則付給拍賣會460美元的高價,卻什麼也沒拿到。

 

你彷彿覺得五雷轟頂。任何有理性、聰明的人士,怎會花超過實質價值四倍以上的價格買一件東西?

 

你可能斷定這些人一定是冤大頭,在現實世界裡幾乎沒有、甚或完全沒有任何處理金錢的經驗。但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可是大錯特錯。

 

以上所述可不是假想中的場景。這其實是哈佛大學約翰.甘迺迪政府學院(Harvard’s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的拍賣會。拍賣主持人是麥克斯.巴瑟曼(Max Bazerman)教授;參與者是一組投資專家和經濟學大師。這些都是當代金融界聰明絕頂的頂尖人士,以超過實際價值大約三至四倍的代價買下百元紙鈔。

 

這還不只一次。該實驗重複了600多次。巴瑟曼教授評論說︰「我做了600多次實驗,競標從未在100美元以下的金額停止過。」

 

如果金錢很簡單,為何還會有如此錯綜複雜的關係?因為當我們看待金錢時,只看見錢「這檔事」。但這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們看到的不是全局。我們注意到的部分(諸如現金或手頭的債務)不過是水面上再小不過的面積。冰山的其餘部分都在水面下,在各式各樣的表面和事件遮蔽之下難見天日。我們看不見,並不代表它不存在;也不表示就算撞上這座冰山,我們的生活也不會像鐵達尼號(Titanic)一樣因此沉入大海─只要問芭芭拉和羅伯特,便可知道個中道理。

 

金錢這個龐大、看不到的一面,與錢「這檔事」其實無關。反倒是和我們對自己灌輸的金錢概念有關,對許多人來說,它是一個彌天大謊。

 

有位成功的企業主曾對我如此描述金錢這個難解的謎題︰

 

「這是我撫慰自己的一種方式。我會走進書房、思考自己掌握了多大的權力,可以如何隨心所欲。我秉持高標準開創的成功事業已成為生活的全部;想到這點,我會這樣跟自己說以求內心的平靜:『我大可以脫身、一走了之。』可是現在,我只有渡假時才能暫時離開。就算在渡假時,我還是不能放鬆。追逐金錢的欲望已經控制我。我之所以努力賺錢,就是不要感到無助或受制於人。」

 

「我一旦把錢投入投資之途,就會徹底擺到一邊,不會多做干預。金錢等於權力。我想要擁有權力,但擁有權力之後,我就會迴避金錢,以免為錢所役。」

 

「我連自己到底有多少錢都不知道。」

 

這位女士徹底撇開錢「這檔事」,甚至到了難以計數的地步。她的全職工作是用金錢創造意義,建立一種情感上的狀態。

 

我們說:「金錢會說話。」但它說些什麼?這個事實頗為驚人:金錢所傳達的訊息都是我們自己灌輸的。金錢的神奇之處在於,它能代表任何事情。它是一個替身,象徵著所有我們崇拜、想要擁有卻又害怕或缺乏,垂涎、渴望、輕蔑、追逐或跟隨的事物。我們用金錢來表達關心或不在乎的程度。我們用它來衡量成功,以及購買幸福(或試圖這樣做)。我們用錢膨脹自尊,用錢來溝通。

 

挑戰之處在於,金錢這些已知的意義大多是隱而不見的。我們可能有一套完全合乎邏輯的理由(或自以為好像如此),可以解釋自己為什麼想要(甚或需要)那輛新車;但是在這樣的表面之下,卻有段看不見、聽不見,充滿細微差異的對話,為買(或不買)這輛車對我們的意義編織出一大張的織錦。

 

金錢確實會說話。它常在耳邊細語,剛好就在我們的意識表面之下;彷彿知心女友、誘惑者、對手、保護者或毒品一般。金錢就像是有形的容器,內含希望、野心、愛和失望等主觀物質。金錢低語述說關心、成功、權力或快樂。金錢可能成為關心的貨幣、成功的表徵、衡量權力的指標、快樂的承諾,或在洩氣時可以鼓舞精神的材料。

 

重點是,金錢的祕密語言是隱密、難以理解的。而且,我們因為不說這種祕密語言(這是為我們編織外在生活的語言,屬於精神、心理和感情層面的),而對金錢做出非常奇怪的事情─我們做錯誤的金錢決策、身陷債務、絕望和憂鬱之中;我們超支、儲蓄不足,而且還自我欺騙;我們垂涎那些並非真心想要的事物,反而對自己真正所需棄之如敝屣。

 

我們為什麼會犯這些造成悲慘的錯誤?我們之所以做出錯誤的金錢決策,是因為想要用錢達成「非財務」的目標。我們企圖用錢達到「事物」(thing)辦不到的目的─調整心情、提升自尊和控制其他人。我們試圖用錢減輕痛苦,收買別人和我們對自己的尊敬。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把金錢「這檔事」變成了別的東西。我們賦予金錢「意義」,給它注入生命,賦予情感上的價值,用它建立關係,把錢膨脹到本身的價值之外。

 

然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金錢是簡單、有形的事物,硬幣、鈔票和薪資支票都是我們可以充分掌握的,可是當我們開始賦予金錢額外的意義時,金錢便超出了我們的理解之外。100美分等於1美元這樣明確的算式,開始延伸出難以界定的新變數。諷刺的是,當我們賦予金錢意義時,反而開始無法掌握其真正的意涵。

 

2008年次級房貸事業崩潰、導致金融危機延燒全世界的問題便是肇因於此。我們已經搞不清楚金錢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金融產業自以為有點石成金的本事,就算是煙霧和幻影也有黃金般的價值;在這個產業的推波助瀾之下,上百萬的人就算沒有還款的能力,照樣不惜抵押貸款買下自己沒有能力負擔的房子。

 

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前主席艾倫.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於國會發表演說時表示,他的點子居然會導致目前的經濟危機著實令他感到「震驚」;並表示「至今我還是不了解這場危機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嗯,讓我看看能不能給他個解釋︰

 

有些抵押貸款人連擔任陪審團的資格都沒有,但卻能從銀行借到錢;銀行把這些貸款集合起來,以「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s)的名義出售。「信用違約交換」基本上是賣方提供給買方的保險,以免所購實體的價值減損。不過,不同於一般的保險,這些交換合約沒有法令規範,所以根本稱不上是負責任的生意。而且一旦崩盤的話,可是會兵敗如山倒,因為當人們有獲利時,他們不會問「怎麼做」,而是一昧說「好啊!」

 

不過還是要說一句,你才是專家。

 

─塞斯.梅爾斯(Seth Myers),《週六夜現場》
(Saturday Night Live),2008年10月25日

 

金融危機給我們最重要的教訓在於:涉及金錢時,我們自認為的行為模式,和實際上的作為說不定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金錢的語言如此隱密,即使專家往往也像我們一樣,吃過大虧後才會理解個中的訊息。

 

有關金錢的測驗
以下有兩個問題,請分別以單一數字回答,以便從中獲得最大的價值─在閱讀後續說明之前,請先回答下列問題。

1.我目前的全年收入是 元。

2.為了確保幸福和財務上的滿意,不再有金錢問題和擔心,我的全年收入必須是 元。

 

多年來我已經給數百人做此測驗,90%以上表示全年收入需要大約目前的兩倍,才能感到幸福和免於金錢上的煩惱。

 

這表示目前年收入為5萬美元的人士認為,他們大約需要每年10萬美元的收入才會對財務狀況感到滿意;年收入50萬美元的人(前1個人希望的五倍),則認為大約需要100萬美元的年收入才會快樂。

 

另外,我對人們做了這個小小的意見調查之後,會與他們討論。我從這些討論中發現,收入經過歲月荏苒確實已經倍增的人士,往往也把他們對於「快樂和滿意」的條件調高一倍。換句話說,他們的年收入由5萬美元一旦達到希望的10萬美元後,他們會提高門檻,聲稱每年將需大約20萬美元才會感到幸福。

 

這表示實際的數目(即金錢本身)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即使數目改變,故事仍然相同。在這個例子裡,故事是:「我需要兩倍那麼多,才能幸福。」加倍或者增加到三倍數目,故事仍然成立。在最常見的故事思路中,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另外還有幾十個同樣不理性故事,像催眠般引人入勝。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在一篇有關金錢失序的文章裡如此寫道:「坊間雖有許多教人如何致富的自助書籍,但在有關金錢和情感的聯繫方面,心理學和財務規畫領域的研究速度還是太慢,跟不上。在這個國家裡,金錢仍是一個很大的文化禁忌,鮮少被公開討論,專家說……華爾街爆發的金融風暴很可能會迫使許多人確實檢視他們在投資組合和銀行帳戶以外與金錢的關係,一些心理學家如是說。即使在這個月的可怕消息之前,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在六月(2008年)進行的線上意見調查發現,在超過2,500位成年人的受訪者中,有75%的人認為,金錢是他們生活壓力的首要來源。」(2

 

金錢會說話,沒錯,有時大聲呼喊,有時則輕聲細語。它會哄騙、許諾、鼓舞、激勵、威脅與說服。然而,除非我們訓練自己理解金錢的這種祕密語言,否則只能聽到和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此一來,我們會用自己的錢做出最古怪的事情,並對後果感到驚慌失措。聰明才智之士花用自己沒有的錢;精明世故的人被設局欺騙;有理性的人犧牲休閒的時間追逐金錢─冀望最後可以買回當初他們放棄的部分時間。我們試圖用錢買愛、快樂、權力、威望、贊同或自尊,但結果卻往往發現適得其反。

 

我們的行動有時好像受到一些其他的力量引導。明知道不應該恐慌出售持股,或買下無力負擔的手錶,但還是照做不誤。我們會大聲說:「我買不起新的電視。」可是同一天內,卻發現自己就坐在它的前面。當我們看到帳單時,好像電視是其他人買的,不禁盯著帳單沉思,「你知道,或許我應該找魔鬼剋星!」

 

但這畢竟與魔鬼無關。金錢述說的神祕是誰決定的?是你。只是因為你自認為自己說的個中涵義,往往跟你實際上已決定的大不相同。如果你們覺得聽起來錯綜複雜,確實沒錯─因為我們傾向把金錢複雜化。金錢的語言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神祕難解的原因在於,我們自己把它當成了祕密。

 

並非每個人都像羅伯特那樣富有的繼承人,芭芭拉那樣困苦的單親,或者像波波夫、林,以及麥法蘭那樣狂熱的棒球迷。但是我們每個人仍有個共通之處︰每個人對於理解金錢的意義和金錢訴說的故事都已發展出獨特的模式。

 

幸好,我們能夠經由學習解開金錢故事的祕密,而在此同時,我們可以從中創造更豐富的財富,並從所擁有的財富中體驗到更大的幸福和滿足感。在這本書裡,我們將要找出你們的金錢故事,如果那不是你想要過的生活,那麼我們將會探索如何才能夠撰寫新的篇章。

加購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