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書城 book shop

目前位置: 首頁 >  財金書城

非常潛力股(經典新譯版)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

  • 作者: Philip A. Fisher
  • 譯者: 陳民傑
  • 出版社: 寰宇出版
  • 出版日期: 2016-07-18
  • 定價: 420元
  • 優惠價: 88370
  • 會員價: 77323
  • 加贈點數: 0

※購書免運門檻,大宗購物流程,詳見"常見問題-財金書城相關"。

加購商品:

字體大小 A+ A A-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影響無數投資人的經典之作

第一部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投資著作


費雪提出尋找優良股的十五項要點,無論是針對國內外股票、成長型或價值型股票,投資目標從上市公司到私有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這套原則全都一體適用。


本書問世至今,歷經半世紀以上的時間考驗,深深影響無數投資人


書中所展現的投資哲學,屬於非常根本性的概念,無論在他所處的時代或現代,都相當具有普遍性,幾乎不受時間影響——這就是《非常潛力股》的偉大之處。


「我有15%像費雪(Philip A. Fisher),85%像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華倫.巴菲特

 

價值投資達人雷浩斯 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authors Introduction

Philip A. Fisher 【菲利普‧費雪】

現任:

美國投資家,1931年創立投資顧問公司Fisher & Co.,為現代投資理論的開路先鋒之一,廣受美國華爾街推崇和敬重,被譽為成長股價值投資策略之父。

其投資哲學著作於上世紀中出版,直至今日,不只金融專業人士仍詳加研讀並付諸實踐,更被許多人奉為投資理財方面的經典之作,影響深遠。
 

推薦序 Recommended preface

推薦序
普通股與不普通的獲利


《非常潛力股》的作者菲利普‧費雪是價值型成長股投資人。他主要的投資哲學是透過基本面的詳盡判斷做出投資決策。他的經典著作《非常潛力股》深深地影響了股神巴菲特;巴菲特自己就曾經說過:「我體內流有85%的葛拉漢和15%費雪的血液。」
成長股的想法在現代已經非常普遍,但費雪撰寫其概念的時間大約是在40~60年前,而且當時他已經徹底實現成長股投資哲學超過30年以上。


在當時的時空條件下,並沒有現代的量化分析工具,費雪以一人之力,進行大量高密度的調查;更令人佩服的是、他的分析不單單只有建立在財務分析上,更深入探討質化分析中的管理團隊、公司、產業、金融業評價等等……


在閱讀《非常潛力股》這本書的過程中,書中許多要點讓我不斷想起《從A到A+》這本書。如果一間公司能夠長期成長,那麼也就無可避免必然會成為一間A+公司。費雪的兒子肯恩‧費雪在他所寫的序文中,提到他在1976年利用費雪15項要點買進紐柯鋼鐵公司,費雪也同時買進。這家紐柯鋼鐵公司,正是在《從A到A+》這本書中提到的A+公司。最令人驚訝的是,A級公司在變成A+公司的重要時間點被稱為「轉折點」,紐柯鋼鐵的轉折點時間為1975年;也就是說,當它成為A+公司後一年,就被費雪父子發現並且投資。而從1975~1990這十五年間,紐柯鋼鐵的漲幅超過大盤5.16倍。


除此之外,費雪也大力買進摩托羅拉,成為其個人最大的持股,在之後的25年,未計股息的狀況下成長了30倍。也許有人會說:誰會這樣持有一檔股票25年?費雪就是這種人!在第六篇「何時賣出」的章節中,費雪於結尾表示:如果當初買進股票的時候做的很正確,那麼賣出時機—–幾乎永遠不會到來。


本書最重要的投資工具之一就是『費雪十五項要點』,這十五個尋找成長股的重點使我獲益良多。我以此要點作為檢查清單來檢視台股,深入研究了一間最符合此十五項要點的公司,而那間公司也沒讓我失望,使我的投資部位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獲利。我的決策次數降低,決策品質提升,並且擁有更佳的投資信心,此筆投資堅定了我運用費雪法則的開端,更證明了費雪投資法則的經典卓越之處。


寰宇此次更新版本的『非常潛力股』,增加了其子肯恩・費雪的引言,引言之中對菲利普‧費雪一生的投資工作側寫,除了讓我們能有機會一窺費雪家族的投資研究和作息規劃之外,也透露出小費雪對父親那種摻雜著景仰、矛盾、溫暖的情感,同時讓讀者感受到他們之間深刻的親子之情和老費雪的偉大之處。


費雪就像是一道雷射光,專注且亮眼,正是那份專注使他在投資上的成就領先時代、超越他人,並且在歷史上留下痕跡。


遺憾的是,費雪晚年深受老年失智症所苦,於2004年辭世,留下著作給眾多的追隨者,也留下典範給承志的後繼者。 


價值投資者  雷浩斯 
2016 /6/8

 

目錄 Table of Contents

獻詞
推薦序
序 我從父親著作中學到的事
引言


第一部 《非常潛力股》

1 歷史所提供的線索
2 「閒聊法」的妙用
3 該買什麼 十五項要點,助您找到優質股
4 該買什麼 一套原則,各取所需
5 何時買進
6 何時賣出 以及何時不該賣出
7 關於股息的紛紛擾擾
8 投資人五大禁忌
9 投資人另五大禁忌
10 如何尋找成長型股票
11 概要與總結


第二部 《保守型投資安枕無憂》
引言
1 第一個面向 傑出的生產、行銷、研究和財務能力
2 第二個面向 人的因素
3 第三個面向 某些企業的投資特性
4 第四個面向 保守型投資工具的價格
5 再論第四個面向
6 三論第四個面向


第三部 《投資哲學之養成》
獻給法蘭克.布洛格

1 哲學的起源
興趣萌生
經驗養成
第一堂經驗學習的課
建立基礎
大空頭市場
隨心所欲的施展機會
危機即轉機
奠定基礎


2 從經驗中學習
食品機械公司是投資良機
反其道而行
背離羊群,走對的路
耐心與績效
每個原則都有例外……但例外並不多
市場時機的實驗
錙銖必較,錯失良機


3 哲學成熟
合眾為一
歷史與機遇
豐收年給我上的幾堂課
照顧好身邊的羊群
市場衰退在即,該獲利了結嗎?
短線進出,小心血本無歸
虛無縹緲的股息


4 市場真的有效率?
效率市場的謬誤
瑞侃公司
期望破滅,股價崩潰
瑞侃與效率市場
結論
附錄 評估優良公司的關鍵因素
功能因素
人員因素
企業特質

 

關鍵字:寰宇出版/ Philip A. Fisher 【菲利普‧費雪】】/ 陳民傑

 

達人推薦 Recommendation

讀者評論 Reader Comments 我要評論

精彩試閱 Wonderful Preview
字體大小 A+ A A-


我從父親著作中學到的事


你會漸漸愛上這本書。我知道,因為我自己也越來越為之著迷。我花了將近十五年,才總算讀懂《非常潛力股》。第一次閱讀時,根本就沒什麼感覺。當時我八歲,暑假才剛開始,讀這樣的一本書實在太浪費美好時光。而且裡頭有太多艱澀難懂的字,我必須查字典才讀得下去。不過,這是我父親所寫的書,我深深引以為豪。我從學校及鄰居那裡聽聞,也在本地報章上讀到新聞,知道這本書正掀起一陣轟動。據我所知,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本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投資書,不過當時我不太瞭解那意味著什麼。我只是覺得,我有義務閱讀這本書。所以,我確實讀了。讀完的那一刻,我心裡想到的是:太好了,我終於可以好好過暑假了。


有誰會想到,後來我開了一家服務幾千個客戶的大型投資管理公司,也出版了自己的著作;而且,我還成了《富比士》(Forbes)雜誌八十多年來供稿歷時第六長的專欄作者,這表示我已寫過無數篇「年度最佳」投資書的書評,而且數十年來也推薦過許多書給讀者。所以,如果我說我八歲就閱讀第一本投資書,或許也就顯得很合理,儘管當時我其實並沒讀懂。


我再次想到這本書,是在二十歲即將大學畢業的時候。當時父親想讓我到他公司,跟他和哥哥一起工作。我雖然很渴望這樣的機會,但心中不免懷疑,不知道父親提供的這份工作是不是一個好機會。所以,我再次閱讀《非常潛力股》。(這一次,我只有幾個字看不懂。)
父親提及尋找股票時應該留意的十五項要點。我讀著他寫的內容,心裡想著,這些理論不知道能不能真實應用在某一支本地企業的股票上。如果可以的話,我就可以確定,跟著父親工作是有好處的。


結果,根本沒用。當時有一支在舊金山股票市場掛牌上市的木材類股,也就是太平洋木材公司(Pacific Lumber),那公司看起來是個不錯的獲利機會。我接觸了幾個人,不過像我這樣一副小偵探模樣的年輕人,一心只想要探查某家公司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優勢的細節,看起來又不像有能力對這類資訊做出什麼太有價值的解讀,所以根本不會有人想跟我多說什麼。我甚至不懂得如何提出有意義的問題。雖然我很想好好探查事實,但見了幾個人、吃了幾次閉門羹之後,我就放棄了。不過,我也因此認清自己還需要更多的磨練。


跟著父親做事是個顛簸的歷程,就像我第一次以公司業務身份買進的第一支股票;那是支「十倍股」——不過是顛倒的十倍,從十元下跌成一元。我寫出這些事是為了告訴你:即使像我這樣一個二十出頭,在學校裡沒任何好表現,沒上過名牌大學,從未曾有過什麼成就的年輕人,也可能在短短幾年内,學會有效運用這本書所闡述的那些原則。所以,你一定也做得到。


十五項要點


基本上,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剛踏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還沒買進任何一支股票,那麼,搞懂該買進哪些股票,顯然比學會賣出哪支股票來得重要。幸運的是,這本書正是如此主張:如果你弄清楚哪些股票該買,那麼賣出股票也就變得不太重要了;因為,你大可長時間持有那些你買進的股票。至於該買哪些股票,那就要從父親所提出的十五項要點講起了。


運用這十五項要點,其實就是不斷在真實世界中操作父親所謂的「閒聊法」(scuttlebutt),利用各處網羅而來的小道消息,做為研究各個企業的資訊來源。這套方法確實管用。我不會在這裡詳述這十五項要點,如何幫助我在事業發展初期取得成功。不過,發掘了好一些優良股票之後,確實讓我的事業大有進展,我可說是受益匪淺。從這十五項要點出發,我可以看出某家公司將落在市場上的哪個位置,並且預測這家公司將如何走上坡,或是走下坡。如果公司無法走向榮景,阻礙是什麼?這時候我才總算明白,為什麼我在大學時期試圖運用這十五項要點時,會得到失敗的結果。這套方法的技藝在於以「閒聊」套取小道消息;就像任何其他技藝一樣,「閒聊法」需要時間磨練。閒聊法不過就是匯集種種在現實世界中流轉於市街上的消息,從中得知某家公司的強項或弱點。大部分人並不使用這個方法,相反的,他們相信各種謠言,以及來自華爾街的喧囂,卻不知道製造這些噪音的目的,只是為了向你推銷產品而已。


舊世紀過去,新世紀來臨;閒聊法的妙用如今應該更為人所知,但事實卻非如此。如果你運用本書所闡述的十五項要點,以「市街」而非華爾街做為你的消息來源,你就不可能被那些流竄在2000年至2002年空頭市場中的消息所迷惑,而買進任何一支後來捲入醜聞的股票。你將輕易就能避開像安隆(Enron)、泰科(Tyco)、世界通訊(WorldCom)之類的股票。當時一頭栽進這些股票的人,往往依賴的都是市場上的流言與華爾街的意見,而不是到「市街」去證實這些公司的經營實力。十五項要點所涵蓋的都是非常根本的企業特徵,無法造假。運用閒聊法意味著避開種種漫無邊際的空話,轉而向公司的競爭對手、客戶與供應商探詢該公司的狀況;這些人跟這家公司都維持著某種利益關係,因此大概不會有人採用不切實際的角度來看待這家公司。閒聊法要你跟競爭對手的某位銷售代表聊天,通常他們會傾向於以負面角度來看待你正在調查的公司;但如果那家公司確實優秀,他們通常也不至於會那麼做。閒聊法還要你跟競爭對手的研究人員與管理人員接觸。如果這些人看到那家公司實際營運的實力,甚至有所敬畏——很好,那就表示這家公司不是安隆或阿得菲(Adelphia),而是值得你期待的公司。


閒聊法這樣一種形式的藝術,其關鍵在於辦識出十五項要點的特徵。這就是學習彈鋼琴(技藝)與作曲(藝術)之間的區別。藝術需要花時間學習。你可能需要先學會彈鋼琴這類的技藝,才能進入作曲的領域。在大部分的領域中,技藝往往可透過反覆操作而習得,藝術則不然。你或許能學會欣賞藝術,但卻不一定能得到創作藝術的能力。當然,你也有可能掌握技藝之後,進而成為藝術創作者。這本書打算教你的,就是如何去感受藝術;而且幸運的是,這門藝術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學習,因為其中許多元素都是常識。大部分人的問題在於,他們並不知道這些常識可以多加利用,甚至不去做任何的嘗試。《非常潛力股》就是要告訴你該怎麼做。


你可以先思考一下這十五項要點。我知道,你還沒讀到那裡。讓我先以簡易的方式來告訴你這十五項要點到底是什麼;你很快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是任何企業組織所普遍嚮往的特質。稍後,你就可以從我父親的文字中更詳細瞭解這十五項要點,並仔細思考其中的觀念。
父親提出的十五項要點,其實就是一道挑選股票的「處方」。這些要點描繪的是這樣的一家企業——擁有巨大的產品和市場潛力,而且管理層堅決在長遠的未來持續開發公司的潛能,讓公司前景超越當前產品所帶來的成長。這道處方還要求公司具備一支有能力在未來持續創造產品的高效研究團隊;而且,公司銷售團隊的規模與效率,足以排除任何障礙,將目前及未來的產品順利推入市場。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想法。這意味著公司有足夠的產品獲利能力,毛利率相當理想,能夠支付企業營運的管理成本。這也意味著公司擁有一套現實、具體的規劃,來維持甚至改善原有的獲利能力;而且公司擁有一群快樂的員工,無論身處哪一個階層,都能展現出對公司的忠誠以及工作上的生產力,在思維上則富有無止盡的前瞻性與開放性。另一方面,這些公司還必須嚴格控制成本,並且具備某些專屬於所在產業的優勢,讓這家公司能夠比同業表現得更好。最後,這一切特質的展現,有賴於一個既開放又緊密連結的管理階層;更重要的是,這還必須是一支絕對正直的管理團隊。


看看那些捲入醜聞的公司,以及那些估價過高的投資標的,當中沒有任何一家能夠通過閒聊法的檢驗。如果你跟他們的競爭對手聊過,就會知道同業通常不會把那些招搖卻空洞的公司放在眼裡。如果你跟這些公司的客戶或供應商交談,他們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太深刻的印象。客戶不會讚嘆他們,因為他們的產品並不見得比較好。供應商也不會對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別的供應對象經營得比他們出色,訂貨量也比他們大;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無法成為其供應商的主要客戶。而且,競爭對手並不會畏懼這些公司,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讓同業處於競爭劣勢。


這十五項要點不僅能排除掉2000年至2002年空頭市場中那些捲入金融醜聞的公司,還能剔除所謂的「95%聯盟」,也就是在空頭市場中蒸發掉95%或以上市值的科技股——因為它們都是網路產業的幻影,無論如何都只是1999年那股熱潮之下的產物,根本不是實在的東西。想想那些網路股,其中有多少公司根本沒有真正的銷售力(因此不可能對同業造成威脅),甚至完全沒有利潤率,也沒有任何追求獲利能力的計畫,更不可能有任何經營計畫的改善,當然也沒有基本的研究能力。這些公司要生存,唯有靠股權融資。總之,這些公司的不足之處實在不勝枚舉,甚至無法符合十五項要點其中一半的條件。當然,這十五項要點還會排除掉許多其他類型的公司,不過我們的焦點,則是那些過去數十年來未被這十五項要點剔除掉的公司。篩檢後留存下來的股票,雖然有的昂貴有的便宜,但至少都是些穩當、實在的公司;你可以在其中依據自己的投資偏好做出選擇,無論最終持有的是成長股或價值股,是大公司或小公司,這些股票都能讓你安全渡過金融市場反覆無常的波動。


各種目標與閒聊法


父親和我的目標從來就不一樣。但這本書的方法對我們兩人的目標都有用——所以對你的目標應該也有用。父親是成長型股票的投資人,一直以來都是,這幾乎已成了他的身分象徵。基於種種原因,我在年輕時是偏好價值型股票的投資人。現在,我則不再侷限於價值型或成長型,也不受限於大型股或小型股。我可以在任何類別中找出我想要的股票,但那是另一個故事,這裡暫且按下不表。無論如何,做為一個年輕的價值型投資人,這十五項要點讓我受益無窮,我個人就因此找到了一些素質優良而股價便宜的公司——這些公司經營得都很不錯,但卻在1970年代中期的股票市場上被忽視了。父親一直在尋找能夠不斷成長的公司,並以合理的價格買進,然後就幾乎不再賣出。我想要的,則是那些在華爾街名聲不好的優秀公司,如此一來,股票就會非常便宜;這些公司基本上會不斷成長,股價也會倍增,而我往往會在五或十年之後,以數倍溢價或高利潤賣出。


我想要說的是:閒聊法和十五項要點不管是針對成長型股票或價值型股票,或者針對大小型股,全都一體適用。以第四點為例:一個優於平均水準的銷售團隊,對於被成長驅動力推著前進的成長型公司來說十分重要,而對於那些缺乏自然銷售動力的價值型公司來說,其重要性甚至有可能更大。小公司若想要對抗規模較大的同業,其銷售能力也絕對是很重要的。而對於大型公司來說,雖然要建立一個優於平均水準的銷售團隊並不容易,但仍有其必要性,因為為數眾多雄心壯志的小型公司,正帶著創投資金入侵原本被大型公司占據的市場,大型公司唯有提升銷售能力,才能擋開這些新加入者。第五點觸及高利潤率,情況也一樣。以商品型的企業為例,市占率、相對的生產成本,以及長期利潤率這幾項因素確實緊密相連。理想的公司管理層會極力擴大市占率,並且降低相對生產成本,這往往是透過引進改良過的生產技術(應用技術而非研發技術)來達成。劣質的管理層則會眼看著利潤率下滑,最後被市場淘汰。我在1976年時,發現了紐柯(Nucor)這家低成本小型鋼鐵銷售公司,其管理團隊相當優秀,公司擁有創新技術與低生產成本,在鋼鐵的小規模利基市場中占有相當高比率的市場份額,並且正在增加市占率與擴展利基市場。做為一個價值型投資人,我買進了紐柯的股票;後來父親也跟進,不過那是身為一個成長型投資人所做的決策。我們用的都是同樣的十五項要點。幾年後我賣出股票,獲利豐厚;父親持有幾十年後才賣出,那時候紐柯已是美國第二大鋼鐵生產公司,父親得到了更巨大的報酬。


這本書出版時,父親五十一歲,已是個傲視群倫的成功人士,而且就像是個兼容並蓄的天才,已經忘記了自己是如何歷經多年鑽研技藝,而後才漸漸升華到藝術的層次;因此他沒想到新手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這一切。他思考某些事物的方法,經常與他當初對該事物的解釋不同;這就是父親的古怪思維。寫下這篇文章的此時,我已五十二歲,跟父親寫作本書時的年齡差不多;我瞭解到的是,我必須循序漸進地學習這一切,而不是憑空創造出來。學習是需要時間的。


我的思考模式比父親更直接,在某些方面更傾向於內省;我極力建議你在投資生涯中多重複閱讀這本書幾次。尤其是閒聊法,請反覆地讀。閒聊法的章節篇幅只有四頁,但那是整本書最重要的篇章。現在看來,顯然父親遺漏了技藝的部分。他以為人人都懂,沒必要寫出來。


多年來,我採用這個方法來評估多種個股,從中取得許多深刻的洞見。關鍵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專注於客戶、競爭對手,以及供應商。我在我的第一本著作《超級強勢股》(Super Stocks,寰宇出版) 裡闡述了這一套技藝,並且以幾個實例來說明方法的運用。我的書很棒,是1984-1985年度股票投資類暢銷書,我深深引以為傲。但是我的書並沒有比父親的這本書好。跟我的書相比,《非常潛力股》一書中因過時而不適用的內容遠遠更少。這兩本書都引進了一些新概念,但父親所提出的,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屬於非常根本性的概念,因此更具普遍性,也更不受時間影響——這就是《非常潛力股》的偉大之處。我的書所寫的更像是技藝,而非藝術。如果談論的是技藝,你任何的提問都會得到答案。但論及藝術,你的提問會引發更多的問題,而且是對的問題——你從上一道問題所得到的解答,將激發出更多有素質的問題。我曾看過有些人會準備一連串標準的問題,然後依序提問,而不管上一題得到的答案是什麼。你問,他答——那絕不是藝術。藝術是,你得到了答案之後,這個答案會讓你問出下一個更好的問題,如此延綿不斷。如果在即時的對談中你能真正做到這一點,你就成了作曲家、藝術家,成了一位創造力與探究精神兼具的投資人。那就是我的父親在他全盛時期表現得最好的事。


1972年到1982年間,我跟著父親不知道走訪了多少家公司。我只在他的公司工作一年,但之後我們還是一起做了很多事。跟公司人員進行訪談之前,他總是會先準備好問題,打字在黃色的紙上,並且預留行距,方便他在其中做筆記。他每次都會讓自己做好充分準備,而且他想讓對方知道他有備而來,這樣才會重視他的到訪。父親以預先準備好的問題做為談話的主題大綱。當談話陷入冷場時,這些問題也就成了很好的支援,可以隨時以其中一道問題讓雙方回到話題上。這樣的情況常會發生。不過,最好的問題總像是神來之筆出現在他的腦海裡,無從預備,也無法事先寫下,因為那都是憑空捕捉而來的——不過,問出這絕佳問題的靈感,往往來自於上一道不怎麼理想的問題所得到的答案。那些富有創造性的問題,皆是藝術。在我看來,這就是父親提問時的精彩所在。


父親在金融方面的思維非常敏銳,這個能力一直維持到他非常年邁的時候。我想要說說父親曾經提過的一道絕佳問題;我並沒有親耳聽到,而是後來由詹姆士.麥克(James Walker Michaels)告訴我的。這一段不在書裡,但我認為這是很好的補充內容。


我這輩子有一件非常榮幸的事——詹姆士.麥克退休前的十五年,我在《富比士》雜誌的每一篇專欄都是由他親自編輯。詹姆士在1998年離開了他在《富比士》的編輯崗位,正式退休;毋庸置疑,他是美國商業財經新聞界的泰斗。他邀請我在《富比士》寫專欄,對我諸多關照,而且親自編輯我所寫的每一篇文章(會這麼做的期刊編輯非常罕見),直到他退休。他非常景仰父親。有一次,就那麼一次,基於某種原因,我和詹姆士打算在西岸共渡週末。他希望可以提前幾個小時到來,為的是跟父親見面;當時父親八十九歲,已不太接見訪客。
在我公司位於加州國王山上的總部會議室,詹姆士和父親聊了好幾個小時。之後,詹姆士和我往北部俄羅斯河谷(Russian River)的方向驅車幾個小時,抵達我們的目的地。在路途中,他一直問我關於「那個問題」的事。我完全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但我明明是全世界瞭解父親最深的人。我陷入窘迫,不知道他想要從我這裡得到什麼訊息。他嘗試著想要記起些什麼,然後大約一個小時之後終於放棄了。但我們的腦袋總是這樣,當你放棄嘗試時,你正在尋找的記憶就會蹦跳出來。他突然開口說:「你正在做著哪一些你的競爭對手還沒做的事?」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一個問題!重點在這個字:「還沒」。當你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大部分人並沒有真的正在做著哪一件他們覺得重要,但競爭對手還沒做的事;他們甚至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因此一旦你在他們面對提問,他們就會對你升起敬畏之心。


如果經常向自己提問這個問題,這家公司就永遠不會滿足於現狀。他們不可能會被別的公司拋在後頭,而且永遠不缺智識上的養分,讓公司跨向更好的未來。這樣的公司若配上一支正直坦誠的管理團隊,就能真實展現出十五項要點所觸及的企業特質。「你正在做著哪一些你的競爭對手還沒做的事?」——這問題意味著公司正在帶動產品市場,其他同業只能跟隨;這家公司運用市場優勢,為客戶、雇員及股東的利益增值,而這正是全然的理想狀態。詹姆士的問題總結了父親一輩子的抱負,也概括了十五項要點的主旨。一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他是從哪裡聽來這個問題,但這確實是個絕妙的問題。


詹姆士對文章題材有靈敏的嗅覺,總是可以寫出優秀的報導。回到紐約之後,他環繞著父親的這個問題,在《富比士》發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同時展現了詹姆士與我父親最優秀的一面,也提醒了我自己是個多麼單調乏味的人,在天賦異稟的父親身邊往往就像個機械飛輪般旋轉。我並非自我貶損。我這一生中也有不錯的成就,但比起父親,我的思維模式屬於直線型,較善於推理,工作上則屬於刻苦耐勞型,有更強的驅動力,並且更直接;父親則儼然就是個非線性思考的天才。


我的公司運用十五項要點的檢驗法,還有閒聊法,對各式各樣的公司進行研究,但大部分都是小型的舊公司;其中有零售商、各種形式的科技公司、服務公司、水泥、鋼鐵、專業化學、消費性產品、賭博,以及所有你能想到的行業。十五項要點的檢視非常實用,但通常還不是說服我或公司的最後依據。我還有許多其他自己的方法。如果要在每年多達數百種股票當中找到目標,我們就必須進行宏觀層面的評估;這麼多年來我的公司大量複製一套我們稱之為「電話訪談十二式」(Twelve-Call)的檢驗程序,也就是讓遠地工作的員工依照操作手冊上的步驟,向調查對象的客戶、競爭對手與供應商進行電話訪問。這種調查方法的成效,當然遠遠不如親自針對每支個股進行研究,但確實幫助我們觸及了更大的範圍。如今,我們則是以另一種評估資本與市場的技術,來取代電話訪問的研究方法,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不適合在這裡詳述。


如今,我的公司有五百多位員工,管理著千百億的資金,以各式各樣的目標出發,在全球各地買進股票。你的情況或許跟我不一樣。所以你不應該做我正在做的,就像我也不應該做那些你應該要做的事一樣。如果你是個人投資者,十五項要點仍然完全行得通。你應該以此為策略,像我年輕時一樣運用這些方法;當時的我還未具備像今天這樣的一整部營運機器。你所運用的方法,尚且無法達到我今天所觸及的範圍,但你或許沒這個必要,也有可能你並不想要這樣。我想說的是,這十五項要點,無論是以我父親當初設想的方式運用,或者像我這樣以比較表層但涵蓋面較廣的方式運用,那都是一套珍貴的方法。無論是針對本地或外國的股票,無論是成長型或價值型股票,或者,如果你的目標從上市公司轉向私有企業,不管是想要買進多家私人公司股份,或只想買進一家並且親自經營,無論規模多小——這套原則全都一體適用。


你還可以得到更多


但是,別以為《非常潛力股》唯一有價值的就是閒聊法與十五項要點,那只是我認為在這本書裡的珍寶。除此之外,書裡還有其他的閃耀光芒,那全都是歷久彌新的智慧。舉一個發生在1990年的例子。我當時已從業十八年,頗有成就,開設在《富比士》的專欄也已有六年。接著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來了。戰爭的恐懼開始瀰漫,投資人開始變得膽怯,於是市場疲弱。我鑽研過歷史,並且寫過兩本金融史方面的書。過去的歷史告訴我:「買進。」但畢竟我也沒親身經歷過那些歷史。某個週末,我重讀了本書第一部份的第八章(投資人五大禁忌〉以及第九章(投資人另五大禁忌〉,因而對我的決定有了更堅固的信念。而且,我也更明白戰爭恐慌就是市場的買進良機。從這個信念出發,再加上我的一些經濟預測,我在1990年年底的專欄提出「買進」的建議;這篇文章的時機剛好,在一片看跌的聲浪中穩固了我在《富比士》的長久地位,我對此心存感激。最近,你或許也會在這本書裡發現相同的妙用——我們正在經歷的這一波2000年至2002年的空頭市場,或許你也可以把這段期間視之為「海珊2.0」。


我在2002年寫下這篇序文時,我們正在目睹的空頭市場,是自從我1974年踏入這個行業以來最嚴重的;或者,你可能認為這是自1937至1938年經濟不景氣以來最嚴重的狀況,端看你個人的標準而定。許多人過去所秉持的投資信念破滅了。更多人發展出新的信念,但他們必定很快就會發現,這些信念所依據的概念是如此膚淺、愚蠢,根本不是什麼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理。對於未來,父親會怎麼說?他會說,資本主義終將勝利,西方世界仍會繼續進步,因此市場走勢將會觸底反彈;至於完成觸底的時間點,他並不認為自己善於預測(即使他曾在職業生涯中做過幾次驚人的市場預測)。他會說,如果你持有的公司符合十五項要點,而且沒有被那些他所謂「一時的狂熱與幻想」帶著走,那麼你必然會安全地渡過這段時期。他會說,如果你還沒持有任何股票,那麼,就應該趁現在這個完美的時機,買進符合十五項要點的公司。2000年至2002年的空頭市場就是這樣的時機。市場在反彈之前還會繼續走低嗎?他會說,這樣的情況有可能發生。但他也會說,在未來幾年,這一點都不重要。他會不會在這個時候盤算著賣出股票,然後暫時退出市場?他不會有一絲一毫這樣的想法,這大概是他最不可能會做的事。確實,在他超級漫長的事業生涯中,曾有好幾次賣出股票,那是因為他知道市場有可能下跌;但是,如果市場已經走低,他就不會因為期待進一步下跌而賣出持股。


我的父親會懼怕薩達姆.海珊、奧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或任何恐怖分子嗎?不會。他害怕戰爭嗎?他會在書頁裡清楚地告訴你:他不怕。他會讚賞布希總統把我們帶向戰爭嗎?不。他很少讚賞美國總統,因為他視他們為政客,而他對政客沒興趣;他欣賞的少數幾個政治人物,則不可能登上高位。他說:「他們爬得越高,謊言越多。」他厭惡戰爭,認為那是不正當的。那麼,他會擔心當代媒體上那無數的負面報導嗎?所有關於企業誠信的報導、雙底衰退的預測、股市本益比過高、巴西債務危機等等,他都不太擔心。當所有人看向錯誤的方向時,他就會趁著這個時候檢視他所持有的企業,重新做基本面的評估,確定是否該繼續抱牢。他會找出投資組合中最弱的公司,然後深入調查,試著尋找另外一兩家更好的公司來取而代之。他的持股種類不多,一旦遇到市場波動或低靡時期,他就會視之為提升持股品質的良機。眾人越是看著市場發愁,他就越關注自己的持股。


在事業生涯晚期,當他被問起有關市場時機與特定產業的問題時,他總會這麼回答:「我的兒子已證明他比我更有能力看懂這些事,可以駕馭得比我好,他說……但是,我還是不會相信他。」他不會相信任何人為他做這類決策。他相信的是,投入資金持有那些符合十五項要點的公司股票,就是保護他的財富最好的方法。他到今天還是這麼相信。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時而會有某個人告訴我:我做錯了(事實往往確實如此),而且我的父親絕對不會做我現在正在做的某件事。我知道,相對於我來說,說這種話的人對父親絲毫不瞭解,而且必然不會像我這樣頻繁閱讀父親的著作。所以,這些人在我面對評論父親會怎麼做,或絕對不會怎麼做,我可一點都不在意。我要說的是,即使像我這樣做為一個在事業層面上最瞭解父親的人,我仍然比絕大部分人更頻繁地重複閱讀父親的著作。縱使你對這些著作已經有了全面理解,隨著投資生涯的發展,你仍然會一再地從這些書頁中受益;如果單純只依賴第一次閱讀所吸收的內容,那將是一大損失。一來,這些內容將隨著時間而逐漸從記憶中消失;二來,你重複閱讀越多次,就會從字裡行間得到越多。我並不是有意說得像個異端,但父親的這本書確實就像是投資領域的聖經——也就是說,這是一本必須反覆閱讀的書,而且它持續帶給讀者的利益將不會隨著書頁而止。


你會在書頁裡發現許多屬於你自己的珍寶,你得到的益處將不亞於我所得到的。但最後有一點必須要說的是:《非常潛力股》所觸及的,是全然根本的關鍵事物。這本書不僅傳達了真正的基本投資概念,更是許多優秀投資專家養成的核心部分。許多年來,這本書是史丹佛大學商學院投資課程課綱的一部分。各式各樣的學生來到史丹佛,讀了這本書,然後成為這個國家頂尖的投資專家。可是,這本書的廣度遠遠不僅於此。例如,長久以來華倫.巴菲特都很崇敬父親,而且讚揚《非常潛力股》,更表示這本書構成了他投資哲學的基礎。翻開父親在第九章闡述的第一個「禁忌」,即「別過度強調分散投資」,即可清楚看見巴菲特投資哲學的基礎之一。你將會在這本書讀到這個觀念,而巴菲特當年也是從這裡讀到這些內容的。


自從父親出版第一本書,到後來他又寫了第三本也是最後一本書《保守型投資安枕無憂》 ,若以市場基本面的角度來看,這段期間並沒有什麼重大改變。但投資這一座大橋之下,河水洶湧澎湃,這些年經歷了一次巨大的多頭市場,再來一次激烈的空頭市場;總之,1958年至1974年之間有太多短暫的狂熱與幻想。當時父親已經六十七歲。他的最後一本著作仍然寫得很好,但是已不如《非常潛力股》。他的第一本書實在太傑出了,以至於後來的兩本只能做為加值的補充。如果你只能閱讀父親的一本書,那就請選擇第一本。那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如果你想閱讀更多父親的書,那麼我會推薦最後一本書;那也是一本傳達基本概念的書,討論的雖然是當時深受矚目的課題,但這麼多年來仍然不過時。


我認為,《非常潛力股》第六章關於摩托羅拉公司的部分,是菲利普.費雪的經典。在這個篇章,他講解了為什麼眾人皆不看好的摩托羅拉是一家優秀的公司,而且是一家他萬分期待,願意長期持有的公司。讀過這一章之後,你很難不認同摩托羅拉真的是一家素質優良的公司。但我們要看的是後來發生的事。之後的二十五年,股票增值三十倍,而且這還未計入股息——這樣的獲利是來自於一家安全且管理良好的公司,既不需要支付每年的經紀費用,也不需要煩惱共同基金的營運費用,而且,對於信念堅定的人而言,這一切來得一點都不費力。有沒有人能持續準確預測幾十年後的光景?幾乎沒有。真的有人能持續二十五年抱牢同一支股票嗎?好,我現在就確切地告訴你,菲利普.費雪真的這麼做了,而且那是他持股量最大的公司,這麼多年來他不曾因為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起伏而動搖。這就是菲利普.費雪,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他發掘出那極少數他確定為真正優良的公司,然後持有非常、非常長的一段時間,看著這些股票以驚人的幅度增值。如果想要學會如何在不需要承擔太大風險的情況下買進持有成長型股票,《保守型投資安枕無憂》是我所知道在這方面最好的著作。當然,父親的第一本書和第三本書,都涵蓋了這方面的內容。這兩部著作相隔十六年,但彼此在智識上緊密相連。不過,如果你只想要閱讀一本,那就選擇《非常潛力股》;這本書就其年代而言更為激進,也寫得比較好、比較不會過時、涵蓋面更廣,而且傳遞了更多父親的智慧。如果你能夠兩本都讀,那當然也就更好了


我會在本書隨後的另一篇引言中,敘述一些我父親較不為人知的一面。這麼多年來,常有人問起我與父親的關係,或者,人們總是好奇父親與兒子同在一個行業裡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回事。因為父親很古怪,我也很古怪,而問這種問題的人通常也很怪異,所以我有時候會給他們一些怪異的答案。例如,我常被問及我與父親共處的經驗中,哪一段是我的最愛;我都會回答:「下一個經驗。」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這麼回答,但現在我已經不再這麼說了。他們總是一再追問:「你小時候難道沒有跟父親一起渡過美好的時光嗎?」我坦誠地說,確實是有的。我會說,他是全世界最好的床邊故事高手,而且他說的故事跟股市完全沒有關係,全都是一些他自己創作的虛構故事,小時候的我珍愛著每一個故事時刻——很多人不喜歡這種答案,比如,日益狀大的巴菲特粉絲團成員們就很討厭聽到這種話。他們想聽的,是那些跟我們研究某支股票有關的見解。但那些事情從來就不會包含太多情感在裡頭,那只是工作而已。所以,他們在挫敗之餘,最後往往會再問我:「好吧,如果可以,請用一句話來概括你父親的教誨。」我會說:「閱讀他的作品,然後付諸實踐。」你一定會在書頁中有所收獲。祝你閱讀愉快。


肯尼斯.費雪
2003年7月
加州國王山


 
作者序


要在投資領域出版一本新著作 ,作者或許有必要說明一下其中的緣由。因此,這篇序言必須從我的個人經驗出發,才足以解釋為何我會開啟這樣一段歷程,最終為投資大眾帶來這一本投資主題的新書。
我在史丹佛大學當時嶄新的商學研究所待了一年,然後在1928年5月踏入了商業世界。我進入今日舊金山柯洛克盎格魯國民銀行(Crocker-Anglo National Bank)其中一個主要事業單位的統計部門工作,二十個月後晉升該部門主管。以今日的說法,我當時是一個證券分析師。


我在這裡取得了一個舞台邊的座位,清楚目睹著台上所有金融圈裡的肆意放縱,而這一切在1929年秋天驟然告終,然後緊隨的是一段災難時期。當時對某些股票經紀商有一個古老卻帶有貶意的形容,說他們「瞭解一切事物的價格,對價值則一無所知」;我的觀察帶給了我信心,若此時在美國西岸設立一家完全反其道而行的專業投資顧問公司,必將大有作為。


1931年3月1日,我創立了費雪公司(Fisher & Co.),當時是一家以一般大眾為服務對象的投資顧問公司,但只把投資活動鎖定在少數的成長型企業。公司業務昌盛,但不久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接下來的三年半,我在美國陸軍航空兵團做著各種文書工作,但只要閒下來,我幾乎都在回想過去那十年的事業歷程——我重溫所有的成功投資決策,但更重要的是,我也檢視所有自己做過,或目睹他人做過的失敗決策。我開始從這樣的回顧當中整理出一套投資原則,而且不同於金融圈奉為圭臬的那一套。


戰後復員之後,我決定要在一個盡可能不被任何旁支問題所干擾的單純商業環境裡實踐這些原則。費雪公司不再以普羅大眾為服務對象,之後的這十一年來,公司同時服務的客戶不曾超過十二戶,而且這段時期幾乎維持著同一個客戶群。大幅資本增值不再只是費雪公司的主要興趣之一,而是一切業務所專注的目標。我發現,過去十一年來的股市走勢普遍上漲,任何在這個時期投入市場的人,總會得到相當不錯的收益。然而,如果論及資金增值在多大程度上超越眾所公認的大盤指數,則前述的那些投資原則便發揮了影響力;戰前十年我即開始實踐這些原則,但並不完全應用,因此戰後時期這套投資原則才更徹底展現其作用。更重要的是,當大盤走勢靜止或下滑時,這套原則所能發揮的效用,並不低於市場急劇上漲的時期。


回頭檢視我與他人的投資記錄,我發現其中有兩大特點,後來構成了推動這本書出版的重要因素。第一,一如我在他處一再提及的,投資人必須付出耐心才能得到豐厚的投資回報。換言之,要知道某支股票的未來價格走向其實並不難,但要預測價格變化的時間點,則困難許多。第二點則是股票市場本質裡的欺詐陷阱。如果每個人都做著同一件事,就會對你產生無可抗拒的驅力;你一旦跟著做了,往往就會發現那是錯的。


基於這些原因,面對那些委託我管理資金的客戶時,我常需要詳盡解釋我的投資決策背後的原則。唯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瞭解為何我會買進一些他們完全陌生的股票;明白了這些原則,他們也就不再急於賣出,願意耐心等待,直至該股票的價格表現證明我當初的決策是正確的。


我逐漸萌生這樣的念頭——把這些投資原則編撰成書,如此我再次向人講解時就用得上了。於是我開始思索著這本書的內容架構。我想起了許許多多人,他們持有的資金遠遠小於我所服務的客戶,但這麼多年來他們持續不斷問我一個問題:做為小戶投資者,該如何踏上投資的正途?


我想起了一大群小戶投資者的困境——他們不經意地被灌輸了各式各樣的想法與投資觀念,而這麼多年來卻為此付出高昂代價。或許這些投資大眾還未曾擁有機會學習一套更根本的投資概念。最後,我還想起曾經與另一個群體所進行的交流,雖然出發點不同,但他們對這些課題也極感興趣。這個群體包括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財務長以及會計主管,他們當中大部分人都亟於掌握我在這本書中所討論的事物。
結論是:這樣一本書的出版有其必要。我決定以一種非正式的手法來表達我要說的話;我會在書中採用第一人稱,跟您,我的讀者,對話。我在這裡的書寫語言,基本上跟我向客戶表達這些概念時所使用的一樣;文中所舉的大部分例子,以及比喻,也都一樣。我希望我的坦誠,以及有時候的過於直率,不至於構成冒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您會認同書中這些理念的價值,以此來彌補我做為一個寫作者的不足之處。


菲利普.費雪
1957年9月
加州聖馬刁市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詳見本書)

 

書籍基本資料

加購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