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書城 book shop

目前位置: 首頁 >  財金書城

六六折套書優惠組(五)

EBTA:讓證據說話的技術分析(上)(下)、費雪‧布萊克回憶錄、市場互動技術分析

※購書免運門檻,大宗購物流程,詳見"常見問題-財金書城相關"。

加購商品:

字體大小 A+ A A-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六六折套書優惠組(五)內含四書(點擊書名查看更多介紹):EBTA:讓證據說話的技術分析(上)》、《EBTA:讓證據說話的技術分析(下)》、《費雪‧布萊克回憶錄》、《在家投資致富術

 

EBTA:讓證據說話的技術分析(上)(下)

 

■『透過清晰的說明,艾隆森解釋傳統技術分析方法的理論性瑕疵,以及效率市場假說的錯誤前提與結論,發展適當的新技術分析方法,並且檢定其效力。讀者可以由本書學習很多東西。』
——傑克.史瓦格,《金融怪傑》、《史瓦格期貨技術分析》作者


 
■ 技術分析如果要展現其宣稱的功能,就必須被提升到嚴格的科學領域。科學方法是唯一能夠從市場資料內淬取有用知識的理性方法,也是判斷某種技術分析是否具備預測能力的唯一理性方法。作者稱此為「證據為基礎的技術分析」(evidence-based technical analysis,EBTA)。透過客觀觀察與統計推論(即採用科學方法),EBTA可以把神奇思考與盲目相信演變為隨機漫步的冷酷懷疑。


 
■ 全書分為(上)(下)冊,兩大篇九章;第一篇探討EBTA的方法、哲學與統計學基礎;第二篇則引用25年的歷史資料測試6,400種多-空二元技術法則的績效。EBTA檢視我們能夠如何引用科學方法,以及最近發展的統計檢定程序,判斷技術交易訊號的真正有效程度。本書詳細說明這種運用技術分析的新方法—完全不同於傳統技術分析—只採用客觀界定的技術法則。

 

 

費雪‧布萊克回憶錄

 

「不論是個人交情或學術理論,我都自認為熟識費雪‧布萊克,但看了佩里‧梅林的著作,才知道自己錯失了他的一大段人生與研究。這本書讓我瞭解真正的費雪,他比我當初想像的更棒。」


 
「費雪•布萊克確實擔當得起這本書:關於一位最具魅力、最傑出科學家的一本最具魅力、最傑出作品。」—— Robert Lucas,諾貝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

 

■ 本書敘述費雪這位居於現代金融核心之傳奇人物的一生故事。這段故事也說明計量金融學與金融工程學的興起,敘述人類如何克服凱因斯所謂的「時間與無知的黑暗力量」。作者藉由這本書當作一扇窗,顯示金融觀念與機構的發展,說明投資銀行的行為與我們的諸多想法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費雪終其一生較其他相同世代的金融 經濟學家們,更致力於探索總體經濟學與貨幣理論的問題。

 

■ 在現代金融領域裡,費雪•布萊克顯然是最著名的非學術理論家。「布萊克-休斯(Black-Scholes)選擇權訂價公式」是費雪的成名之作,但他對於 金融學的貢獻不僅於此,其他還包括:投資組合保險、商品期貨訂價、債券交換交易訂價、利率期貨訂價,以及全球資產配置模型。作者發現若論述金融學本身的緣 起,費雪的生涯似乎是最完美的敘述架構,因為其一生跨足學術界與產業界。

 

本書歷經七年完成,作者共訪問了100多個人,他發現費雪有一種習慣,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智識策略——他會吸引那些想要汲取其知識的人。相關人士對費雪•布 萊克的詠嘆——他是來自火星的人,透過其火眼觀察金融學與經濟學。他是變色龍,永遠位居智識發展的核心,這個核心由商業界轉移到學術界,再轉移到華爾街。 他是高瞻遠矚的先知,可以看到那些即將引導金融重大變革的新觀念,這變革不只是發生在金融實務界,也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他是一位不尋常的人,活在這 些重大變革已經發生的世界裡。

 

 

市場互動技術分析

 

過去十年來,在金融市場發生的事件明確顯示,各個金融市場之間存在著互動關係,而非獨立自主各行其道。東京市場的震盪,會影響倫敦和紐約,芝加哥交易所的價格變化也會波及全球各國的交易所。因此,新的技術分析務必將市場間的互動關係列入考量。

 

本書作者JOHN J. MURPHY為全球頂尖的分析師之一,他從交易員及投資人的角度透視全球金融市場的互動,並揭露獲利的技巧,為擠身操作藝術境界的大作。


 
「本書所涵蓋的內容在未來十年將成為研究的標竿。了不起的作品。」
—John Sweeney
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s and
Commodities Magazine

作者簡介 authors Introduction

David Aronson 【大衛.艾隆森】

現任:

艾隆森是紐約巴魯克學院席克林商學院(Baruch College’s Zicklin School of Business)的助理教授,負責研究院學生的技術分析課程,他也是金融工程方面的專業研究者,擔任Hood River Research Inc.的副總裁(該公司專門設計訊號濾網與預測模型)。

 

過去,他曾擔任Spear, Leeds and Kellogg的專業交易員與技術分析師,以及Raden Research Group Inc.的總經理(這是一家顧問公司,設計資料探勘軟體PRISM,以及各種交易系統與濾網)。

 

他曾經創辦AdvoCom Corporation,運用最佳化投資組合技巧,管理客戶的資金,提供顧問服務。他於1967年於拉法葉學院取得哲學學士學位,曾經參加薩爾瓦多的和平部隊。

Perry Mehrling 【Perry Mehrling 】

現任:

哈佛大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的經濟學教授,也是《The Money Interest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American Monetary Thought, 1920-1970》一書的作者。梅林的專長領域是經濟史與金融理論。

John J. Murphy 【約翰•墨菲】

現任:

畢業於福坦莫大學,擁有經濟學學士學位及企業管理碩士學位。過去曾擔任CNBC的技術分析師,有超過四十年的市場經驗。墨菲是StockCharts.com的代表人物,該網站專門提供技術分析方面的金融資訊。他經常受邀參加各大財經節目,包括彭博電視、福斯電視、CNN的Moneyline、「晚間商業報導」,以及Wall Street Week with Louis Rukeyser等等。

 

1992年,約翰 · 墨菲榮獲國際技術分析協會頒發的全球技術分析傑出貢獻獎,並在2002年獲頒市場技術分析師協會年度大獎。

 

出版作品集列表:

《市場互動技術分析》Intermarket Technical Analysis [1991]

《金融市場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 [1997]

《墨菲論市場互動分析》Intermarket Analysis [2004]

《約翰墨菲視覺分析》The Visual Investor [2009]

《跨市交易思維》 Trading with Intermarket Analysis [2012]

推薦序 Recommended preface

EBTA:讓證據說話的技術分析(上)(下)

 

■本書重要論述:技術分析如果要展現其宣稱的功能,就必須被提升到嚴格的科學領域。科學方法是唯一能夠從市場資料內淬取有用知識的理性方法,也是判斷某種技術分析是否具備預測能力的唯一理性方法。作者稱此為「證據為基礎的技術分析」(evidence-based technical analysis,EBTA)。透過客觀觀察與統計推論(即採用科學方法),EBTA可以把神奇思考與盲目相信演變為隨機漫步的冷酷懷疑。本書的第二個論述:技術分析所提供的一些通俗智慧,並不能被視為有效知識。
 


■全書分為(上)(下)冊,共兩大篇九章;第一篇探討EBTA的方法、哲學與統計學基礎;第二篇則引用25年的歷史資料測試6,400種多-空二元技術法則的績效。EBTA檢視我們能夠如何引用科學方法,以及最近發展的統計檢定程序,判斷技術交易訊號的真正有效程度。本書詳細說明這種運用技術分析的新方法——完全不同於傳統技術分析——只採用客觀界定的技術法則。


 
■ 作者對於本書有四項期待:第一,希望本書能夠刺激技術分析者之間的對話,最終讓這方面的學問能夠建構在更堅固的智識基礎上;第二,鼓勵有志者繼續朝這個方向拓展;第三,鼓勵技術分析使用者要求這方面的產品與服務提供更多的「牛肉」;第四,鼓勵技術分析者(不論專業與否)瞭解他們在機器-人性互動關係之間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樣可以加速EBTA知識的發展。

 

 

費雪‧布萊克回憶錄

 

追求客觀實在而不是神的啟示,是滿足宗教熱忱的另一種方式…其宗旨在於拯救精神,不是臣服,而是要解放人類心智。這種行為的核心信條—— 如同愛因斯坦所瞭解的—— 是知識統合。只要我們統合足夠的明確知識,就能知道我們是誰,我們為何在這裡。 ——Edward O. Wilson, 《Consilience 》(1998,第7頁)


 
1997年9月24日星期三,傑克.崔納(Jack Treynor)雙眼帶著紅絲地由加州飛到波士頓,他在加州經營一家小型的資產管理公司。天氣看起來雖然陽光明媚,但氣溫只有50度出頭,強勁的西北風讓 人覺得更冷。崔納這天早上準備參加國際金融工程師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inancial Engineers,IAFE)的年度大會,會場設在麗亭酒店(Park Plaza Hotel),與波士頓市民公園(Boston Common)相隔一條街的距離。他打算在當天午餐時間發表一段演講,談談他的老朋友費雪.布萊克,布萊克在兩年前過世(只不過57歲),就在他拿到 IAFE最高榮譽「年度金融工程師」之後不久。
 


 
來自波士頓對岸劍橋麻省理工學院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謬爾遜(Paul Samuelson)是大會安排在星期一開幕當天晚餐的主講人,他和崔納不相識。由於10月份即將公布該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謬爾遜提出他自己的 「理論金融名人堂」,推薦三位成就傑出而沒有得到適當認同的人選,包括費雪.布萊克、麥隆.休斯(Myron Scholes),尤其他自己的學生羅伯.莫頓(Rober Merton)。他最後總結道,「如果現代金融工程學是在某個剎那間成立的,那我認為這就是莫頓提出連續擴散巴楔里爾機率偏微分方程式邊界解的那個時候 1。」這是指莫頓在1973年發表的論文「理性選擇權訂價理論」(Theory of Rational Option Pricing),布萊克與休斯也在同一年發表論文「公司債務與選擇權訂價」(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這兩篇論文都包含選擇權訂價公式,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布萊克-休斯」訂價公式。
 


 
可是,薩謬爾遜的演講只進行到一半,場內就有人打斷他的話。當時,薩謬爾遜正在一張圖表上,列舉一系列的人名,首先是20世紀初默默無聞的法國數學家路易 士.巴楔里爾(Louis Bachelier),他當時就提出莫頓與其他人後來提出的論證。除了巴楔里爾之外,薩謬爾遜又提到在這方面有貢獻的其他人,當他談到1964年的「約 翰.林納與威廉.夏普:獨立發明者」(John Lintner and William Sharpe: independent innovators)。此處所謂的「發明」,是指資本資產訂價模型(CAPM)而言,夏普也因此在199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薩謬爾遜接下來提到的 名字,是布萊克、休斯和莫頓,但有位聽眾大叫,「崔納呢?你忘了崔納!」


 
10月14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1997年的經濟學獎得主:「羅伯.莫頓與麥隆.休斯,以及已經過世的費雪.布萊克,共同發展股票選擇權價值評估公式。這套方法奠定了往後幾年的經濟價值評估方式。另外,這套方法也開拓了新類型的金融交易工具,促進更有效的風險管理。」


 
諾貝爾獎委員會非常罕見地向費雪.布萊克致意,這意味著除了另一位學者休斯之外,莫頓還與一個大半輩子都活躍於非學術圈的人共享盛譽。當布萊克與薛里斯共 同提出訂價公式的時候,休斯任職於MIT,布萊克任職於一家顧問公司ADL(Arthur D. Little, Inc.)。後來,布萊克曾經任教於芝加哥大學,以及MIT。可是,他最終還是放棄了學術界的終身教職,加入投資銀行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 Co.),他最後10年都留在該處。學者或業內人士,白貓或黑貓?事實上,費雪.布萊克兩者都是,而且都深入其中。他畢生的成就,就是向理論與實務之清楚界線的最大挑戰。
 


走上講台,崔納穿著棕灰色西裝,戴著格狀領帶,相當傳統,但有點不合季節。他的身高與體型都一般,但稍微有點駝背。臉龐輪廓很深,長得頗俊俏,頭髮梳理的 很整齊,兩鬢已經開始斑白,看起來就像任何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的後裔。他講話聲音很輕,有點猶豫,雖然備有講稿,但似乎思索著講稿上的文字是否能夠充分表 達他當時想說的。坐在前面幾排的人,可以看到他的雙眼,更可以強烈感受他正在思考而不是表演的模樣,也可以感受到他想起費雪所展現的強烈情緒。


他表示,現代金融是探討風險與時間界定的問題,費雪.布萊克對於這個領域某些特定問題提出的解答,應該被視為更重大問題之解答的一部份。費雪的特質在於他 所創造的模型「非常簡潔而具有深切洞察力,改變了人們對於世界的看法。」就這部分來說,最著名者當屬布萊克-休斯公式,促使華爾街隨後展開一系列的衍生性 產品革命,但他還有一些其他的貢獻:


 
 
在這個充滿造詣深厚學習者的領域裡,費雪.布萊克是一位造詣深厚的思想家。


 
 
在這個充滿傑出數學家的領域裡,費雪是一位具有數學才華的物理學家。


 
 
在這個藉由混沌而某取龐大金錢利益的領域裡,費雪透過解析精確性闖出一番事業。


 
 
費雪從來沒有上過經濟學或金融學的課程,所以他從來沒有透過一般人認定的「正統」方式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可是,缺乏「正統」訓練,反而代表一種優勢。崔納 表示,由於這個領域的正統方法,比較適合培養學術人才,而不是新知識。費雪的智識訓練來自於物理學與數學,他在金融研究領域的成功,源自於運用天文物理學 的方法。正因為沒有辦法針對星球做控制實驗,天文物理學家只能仰賴謹慎觀察與想像,才能在混沌表象之下,找到單純的秩序。在費雪的運用之下,這套研究習慣 有效地在金融領域開花結果。


 
 
事實上,費雪所從事的一切,動機幾乎都是追求新知識。崔納表示,「費雪服從智識好奇心的強烈程度,就像他服從良心一樣。服從良心就是永遠呈現事實的意思, 即使這會令人覺得不自在;事實上,尤其是令人覺得不自在的時候,這才特別值得珍惜。由於相信現代金融學顯示的真理,當費雪碰到阻力或反對意見時,從來沒有 退縮。「成為少數意見者,從來沒有讓他覺得不自在」,他拒絕因應聽眾而調整其觀點。「對於那些欽佩他之勇氣的金融學教師們,費雪成為他們的指引燈塔。」


 
費雪沒有因為堅持不妥協的態度而遭遇太大麻煩,主要是因為他非常真誠。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更沒有追求個人權力,他所在乎的只是觀念。這意味著「舊 不去,新不來」,不論是傳統金融學或經濟學的舊觀念,或他自己不久之前倡導的舊想法。由於他很真誠,所以一點也不介意指出他自己想法上的瑕疵。他從來不會說,「這是很麻煩的事,等我哪天有空再好好想想10。」相反地,他會告訴人們,「我不喜歡錯誤,我感激人們幫我找到錯誤11。」
   

目錄 Table of Contents

EBTA:讓證據說話的技術分析(上)

謝辭
導論
第 I 篇 方法論—心理學—哲學—統計學的基礎
第1章 客觀法則與其評估
第2章 主觀技術分析的效力錯覺
第3章 科學方法與技術分析
第4章 統計分析
第5章 假設檢定與信賴區間
附註

 

 

EBTA:讓證據說話的技術分析(下)

 

謝辭
導論
第6章 資料探勘偏頗:笨蛋追求的客觀技術分析
第7章 非隨機價格變動的理論
第 II 篇 案例研究:S&P 500指數的訊號法則
第8章 S&P 500資料探勘法則案例研究
第9章 案例研究結果與技術分析未來展望
附註

關鍵字:寰宇出版/ David Aronson 【大衛.艾隆森】/ 黃嘉斌(譯)

 

費雪‧布萊克回憶錄

 

目錄
謝辭

第 1 章 智識的耀眼光芒
第 2 章 粗略的概念
第 3 章 某種教育
第 4 章 追求典範
第 5 章 迂迴的經濟直覺
第 6 章 貨幣戰爭
第 7 章 全球化
第 8 章 停滯型通貨膨脹
第 9 章 轉換跑道
第 10章 交易者做些什麼
第 11章 探索一般均衡
後 記
附 註

關鍵字:寰宇出版/ Perry Mehrling/ 黃嘉斌(譯)

 

市場互動技術分析

 

前言
第一章 技術分析的新領域
第二章 由市場互動的角度回顧1987年的崩盤
第三章 商品價格與債券
第四章 債券與股票的比較
第五章 商品與美元
第六章 美元、利率與股票
第七章 商品指數
第八章 國際市場
第九章 類股分析
第十章 以道瓊公用事業指數為股市的領先指標
第十一章 商品的相對強度分析
第十二章 商品與資產配置
第十三章 市場互動分析與經濟循環
第十四章 電腦程式交易的迷思
第十五章 新方向
附錄
名詞解釋

關鍵字:寰宇出版/John J. Murphy 【約翰•墨菲】/ 寰宇證券投資顧問公司

達人推薦 Recommendation

讀者評論 Reader Comments 我要評論

精彩試閱 Wonderful Preview
字體大小 A+ A A-

EBTA:讓證據說話的技術分析(上)(下)

 

導論


 
技術分析是研究金融市場資料重複發生的型態,藉以預測未來的價格走勢1。技術分析包含很多方法、型態、訊號、指標與交易策略,各有其擁護者,他們都各自宣稱相關方法有效。


 
很多傳統或運用普遍的技術分析方法,其處境有些像醫學還沒有從民俗療法演變為科學之前的狀況。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方面的生動描述與經過細心挑選的軼事,但很少看到客觀的統計證據。


 
本書的主要論述是:技術分析如果要展現其宣稱的功能,就必須被提升到嚴格的科學領域。科學方法是唯一能夠從市場資料內淬取有用知識的理性方法,也是判斷某種技術分析是否具備預測能力的唯一理性方法。我稱此為「證據為基礎的技術分析」(evidence-based technical analysis,EBTA)。透過客觀觀察與統計推論(換言之,採用科學方法),EBTA可以把神奇思考與盲目相信演變為隨機漫步的冷酷懷疑。


不論是技術分析或其他類似領域,要由科學角度切入,顯然不容易。科學結論往往不同於直覺觀察。過去,人們認為太陽圍繞著地球運轉,但科學資料顯示這種表面現象是錯的。憑藉著事物表象所歸納的知識,很容易發生錯誤,尤其是碰到複雜或高度隨機的現象,而此兩者正是金融市場行為的典型特色。科學方法雖然不能保證從浩瀚的市場資料內,提煉出珍貴的黃金,但不科學的方法幾乎一定會產生虛假的結果。
 


本書的第二個論述是:技術分析所提供的一些通俗智慧,並不能被視為有效知識。


為了要說明一般技術分析提供的知識為何不足以信賴,首先要區分兩種型式的技術分析:主觀與客觀。這兩種處理方法都可能產生錯誤信念,但原因不同。


 
客觀的技術分析方法,具有非常明確而可重複進行的程序,訊號沒有模稜兩可之處。這種方法可以透過電腦運作,針對歷史資料進行測試。歷史測試結果可以接受嚴格的計量評估。
 


主觀的技術分析方法,則沒有明確的程序。由於內容相對含糊,有賴分析者本身的主觀解釋。因此,主觀技術分析不適合由電腦運作、也不適合做歷史測試,其績效當然也很難做客觀評估。基於這個緣故,我們很難拿出明確證據來駁斥主觀技術分析。


由EBTA的立場來看,主觀方法造成的問題很棘手。主觀技術分析大多提供沒有明確意義的主張,雖然沾染著認知內涵的假象。由於這類方法沒有明確說明如何運用,不同分析者根據相同一組資料所做的結論也可能大不相同。因此,這類方法提供的預測是否有用,原則上沒有辦法做判斷。傳統的圖形分析11、手工繪製的趨勢線、艾略特波浪理論12、甘氏型態……等都屬於這類範疇13。主觀技術分析是一種宗教,涉及信仰的問題。不論有多少經過挑選的驗證案例,都沒有辦法彌補這類方法的缺失。


 
雖然缺乏認知內涵,也不可能有明確的證據,但這類主觀方法還是不乏信徒。本書第2章解釋人類思維存在多方面瑕疵,即使沒有明確證據、甚至在明顯相反證據之下,還是可以產生堅強的信念。


 
客觀的技術分析也可能產生錯誤的信念,但架構是不同的。這些錯誤可以回溯到客觀證據的不當推論。請注意,一種客觀方法在歷史測試過程能夠提供利潤,並不足以證明該方法確實有效。歷史績效可能欺騙我們。某種預測方法的歷史測試成功,是該方法具備預測能力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所以,歷史測試成功,並不代表未來運用就能夠獲利。過去績效優異,可能是因為運氣,也可能是資料探勘造成的向上偏頗。歷史測試績效究竟是源自於運氣,或是好的方法,必須透過嚴格的統計推估來確定。這是本書第4章與第5章的討論主題。第6章將討論資料探勘偏頗的問題。關於資料探勘,如果處理正確的話,這是現代技術分析者取得知識的有效方法,但相關結果必須運用特殊的統計檢定。


 
EBTA為何不同?


證據為基礎的技術分析(EBTA)有何不同於一般技術分析呢?首先,EBTA只考慮有意義的主張—— 能夠根據歷史資料進行檢定的方法。其次,EBTA採用精密的統計推論技巧,藉以判斷某種方法是否確實具備獲利效力。所以,EBTA的根本目的,是尋找確實有用的客觀方法。

 

EBTA排除任何形式的主觀判斷。主觀的技術分析甚至不能稱為錯誤,也就是說甚至連錯誤的資格都沒有。任何錯誤(不真)的陳述,至少必須具備能夠接受檢定的認知內涵。主觀技術分析的陳述並沒有這種內涵。乍看之下,這些陳述雖然似乎蘊含著知識,可是更進一步分析之後,將發現它們只有空泛的主張。


 
很多新世代產品的推銷,往往充滿這種空泛主張。他們宣稱,你只要戴上這種特殊金屬手鍊,就會調節體內的磁場,全身活力奔騰。你打高爾夫球的成績也會顯著進步,甚至可以改善愛情生活。可是,這些主張都沒有明確的內容,其宣稱的功能都不能接受檢定。換言之,我們沒有辦法利用客觀證據來證明這些主張正確或不正確。主觀的技術分析也是如此,它們不接受客觀證據的考驗。所以,它們落入信仰的範疇。


 
反之,有意義的主張可以接受檢定,因為其承諾是可衡量的。這些主張必須說明高爾夫球的成績會進步多少,活力會增進多少。我們可以透過實際資料來證明或反駁前述主張。


 
由EBTA的立場來看,主觀方法的倡導者面臨一些選擇:或是重新建構為客觀方法(如同某位艾略特波浪理論家建議的14),接受客觀資料的檢定;或者承認相關方法只能做為信仰的對象。甘氏線也許確實能夠提供有用的資訊;可是,就其目前的形式來說,我們拒絕承認這屬於知識範疇。


 
在客觀技術分析的領域裡,EBTA並不會輕易接受歷史檢定結果。相反地,任何歷史檢定都必須接受嚴格的統計評估,判斷其績效是否源自於運氣、是否存在偏頗?如同我們在第6章將討論的,很多情況下,優異的歷史測試績效只是資料探勘傻子的黃金。這可以解釋為何很多技術方法的歷史測試績效傑出,卻不適用於實際操作的原因。EBTA運用嚴謹的統計方法,儘可能資料探勘偏頗。
 


由傳統技術分析演變到證據為基礎的技術分析,其中也涉及專業道德意涵。對於分析師來說,不論其提供的服務形式如何,其所做的建議在道德上與法律上都應該要有合理的基礎,不該做沒有根據的主張15。可是,分析的合理基礎又是什麼呢?就是客觀的證據。主觀的技術分析方法不符合條件。在EBTA架構下提供的客觀技術分析,則合乎這種標準。
 


我所批判的是哪類的技術分析?


我從1960年開始研究技術分析,當時年齡是15歲。高中與大學時代,我利用圈叉圖追蹤不少股票的走勢。1973年,我開始從事股票經紀業務,從這個時候開始也由專業立場採用技術分析,隨後又進入一家軟體開發的小公司雷登研究集團(Raden Research Group Inc.,專門從事金融市場電腦人工智慧學習與資料探勘的研究),最後則進入史匹爾-里茲-開洛格(Spear, Leeds & Kellogg)擔任專業股票交易員31。1988年,我取得市場技術協會頒發的市場技術分析師(Chartered Market Technician)資格。我個人收集的技術分析相關書籍超過300本。在這個領域內,我曾經發表10幾篇專業論文,也經常到處演講。目前,我在紐約市立大學巴魯克學院(Baruch Colledge)奇克林商學研究所(Zicklin School of Business)講授技術分析課程。我坦然承認自己過去所發表的論述與研究,大體上都不符合EBTA的標準,尤其是在統計顯著性與資料探勘偏頗方面。


 
服務於史匹爾-里茲-開洛格的5年期間內,實際操作績效讓我對於技術分析長期累積的信心開始產生懷疑。我所深信的東西,竟然會失靈到這種程度!到底是我個人的緣故,或是技術分析本身有問題?我在學術領域所受到的哲學訓練,促使我進一步思索。一直到我閱讀下列兩本書之後,終於相信自己的疑惑是有根據的:湯瑪斯.基洛維奇(Thomas Gilovich)的《我們如何瞭解事物並非如此》(How We Know What Isn’t So),以及麥可.薛莫(Michael Shermer)的《人們為何會相信荒誕不稽的玩意兒?》(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我的結論:包括我在內的技術分析者,知道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東西,相信一些荒誕不稽的玩意兒。
 


技術分析:藝術?科學?迷信?


技術分析圈子裡始終存在一種爭議:技術分析屬於科學或藝術?事實上,這個問題問得不好。比較適當的說法應該是:技術分析是建立在迷信或科學之上?在這個架構上,爭議就不存在了。
 


有些人認為,技術分析涉及太多細節與解釋,所以其知識不適合表達為可供科學檢定的格式。對於這種說法,我的回答是:不能檢定的技術分析,看起來好像是知識,實際上不然。這是屬於占星術、卜卦……等迷信的領域。


 
我對於本書有四項期待。第一,我希望本書能夠刺激技術分析者之間的對話,最終讓這方面的學問能夠建構在更堅固的智識基礎上;第二,鼓勵有志者繼續朝這個方向拓展;第三,鼓勵技術分析使用者要求這方面的產品與服務提供更多的「牛肉」;第四,鼓勵技術分析者(不論專業與否)瞭解他們在機器-人性互動關係之間扮演的重要角色,這可以加速EBTA知識的發展。
 


無疑地,某些技術分析同業可能不會贊同本書的觀念。這是很好的現象。牡蠣經過沙子的刺激,才會孕育珍珠。我懇請這個領域的工作者,把精力發揮在真正的知識上,不要去防禦那些不可防禦的東西。

 

 

費雪‧布萊克回憶錄

 

對於費雪來說,實際用途是任何發明的最終測試。他在金融領域的最大成功,莫過於B-S公式(Black-Scholes formula),幾乎是直接從學術期刊移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實務運用。其他發明耗費的時間稍久,影響層面比較有限。他所建議的投資組合保險 (portfolio insurance),時間早了20年,他對於退休基金投資程序的建議,以及對於會計處理程序的看法,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很有爭議。可是,即使沒有B-S 公式,費雪還是有一些著名的研究成果,包括:商品期貨訂價,債券交換交易與利率期貨的研究(著名的Black-Derman-Toy模型),還有著名的 Black-Litterman模型(全球資產配置),這都是目前金融產業的基準。

 

費雪在金融領域內的貢獻,就足以傲視一方,足以在名人堂裡佔有一席之地,但在他短暫的研究生涯裡,這些成就只是一部份而已,費雪甚至認為是比較不重要的部 份。費雪從頭到尾始終認為,總體經濟學—— 而不是金融學—— 才是具有實質意義的智識研究領域。什麼力量導致我們的經濟系統經常受到失業、通貨膨脹與景氣循環現象的肆虐呢?政府應該—— 如果能夠的話—— 做些什麼呢?費雪於1971年之所以決定踏入學術界,最主要的理由之一,是受到當時凱因斯學派與貨幣學派之間的爭論吸引。他提出另一套替代的經濟循環理 論。可是,他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全然不同於金融領域,似乎沒有吸引經濟學界的重視。

 

就經濟學方面來說,他的最主要論文甚至沒有辦法刊登於主要學術期刊,所以等到他離開學術界之後,他才以書本的格式出版《景氣循環與均衡》 (Business Cycles and Equilibrium,1987)。進入高盛之後,他又再度嘗試,出版他視之為畢生傑作的第二本書《一般均衡探索》(Exploring General Equilibrium,1995),當時距離他過世只有幾個月的時間。這是費雪花了將近30年時間,由嶄新角度思考經濟領域最深沈問題的總結。毫不令人 意外地,這本書出版在經濟學界幾乎沒有激起任何漣漪。對於這位試圖侵入其領域的外人,多數經濟學者早就有了定論。
 


費雪總是讓人感覺他帶著明顯矛盾的特徵—— 表面上看起來很保守,內在卻是一位自由思想者—— 實際上並沒有矛盾。同樣地,他的心智生活總是探索知識領域的最前緣,但實際生活卻是由理性抉擇主導,兩者之間也沒有矛盾。思考理論很有趣,實際嘗試也很有 趣。對於費雪來說,依據CAPM生活是一種紀律,但也是一種替代生活風格的試驗,所以很有趣。這不只讓他能夠由其他人的不同立場來看待世界,還能夠實際生 活,而且和他們不同。
生活有變動,才會有趣味,也讓進步變成可能,因為這讓自然法則能夠有所選擇。費雪故意成為CAPM的最初倡導者之一,讓自己成為異類。其他人對於現代生活 風險追求理性處理方法的人,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要模仿他。看看最後的結果如何演變,這是很有趣的。歸根究底,我們都是在玩相同的遊戲,唯有當螢幕閃爍著「遊 戲結束」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哪種策略最好。


 
費雪認為金融發展屬於人文生態學的一種現象,模型與行為會同時隨著外在環境而演化。對於他來說,金融學在本質上不同於物理學,後者存在永恆的自然法則,金 融學比較類似人文科學,譬如:人類學或心理學。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的演化,只是在某種更大型共同演化的社會程序內,一些比較容易看到的現象。金融領域的演 化速度之所以很快,一方面是因為自由市場內追求利潤的動機,其運作速度遠快於自然界的物競天擇程序。另一個原因,是人類的創意,永遠會預期未來的可能發 展,因此而提出新點子。所以,相較於自然界,人文世界的篩選程序有著更寬廣的變化可能。


 
 
在金融領域裡,費雪之模型對於世界所造成的變化,是改變了人們對於外在世界的看法,但他堅決相信這是觀念—— 而不是他—— 造成變化。他認為自己並不是世界舞台上的演員,只不過是系統內已經處於運作狀態之力量的導管。CAPM引發人們對於風險與時間觀念產生不同的看法,而隨後 所發生的一切,只不過是前述思想發生根本變動的結果罷了。根本變動絕對會造成非常廣泛的迴響。費雪的事業生涯,就是建立在他能夠趁著這些金融迴響而乘風破 浪的能力,但他非常清楚這些波浪只是某個更大型故事的一部份。

 

較金融機構演化更重要者,是人們對於風險與時間觀念的變化,讓人們得以過著不同的生活,不再受到那些有待科學貫穿之迷信的引導。甚至更重要者,是人們對於 風險與時間觀念的變化,使得人們可以過著不同的集體生活,更瞭解他們身為一部份的更大型社會,以及他們在其中的位置。對於此兩者,費雪都決定成為先行者, 按照現代金融理論建議的方式,組織其個人生活與對於社會的概念。他就像是從CAPM之未來回到過去一樣,播下未來的種籽。


 
終其一生,費雪都仰賴周遭少數具備特殊溝通能力的人,幫助他與外在世界做例行性的溝通。可是,由於他的精神與心智都太過於獨立,所以如果碰上他精心創造的 產品,通常都不允許別人代言。他找到的解決辦法,就是透過文筆做遠距離的溝通。關於這部分,他也不打算浪費太多珍貴的精力來克服先天的缺失,費雪找到一種 補償方式。最初仰賴魯道夫・費爾希(Rudolf Fischer)編寫的手冊,他自行摸索如何運用簡潔的表達風格,這剛好完全適合他所試圖描述之內容的根本特質。如同天才鋼琴家顧爾德(Glenn Gould)一樣,他找到某種直接了當而顯然缺乏藝術修飾的文筆風格。不講究華麗的詞藻,幾乎完全不使用形容詞,但總是能夠直指讀者的心坎,似乎不需透過 外在的工具就能直接表達內在的思緒。費雪寫的東西,就像萬國文字一樣,任何人都看得懂。「讓我們想像某個不存在金錢的世界,」在所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中,費 雪招呼我們,而我們也很自然地就解除武裝,不知不覺進入他的思想世界16。

 

關於外在世界的資訊來源,費雪最偏愛的新聞雜誌是英國的《經濟學人》(Economist),最主要原因是其文筆風格。所以,1990年聖誕節,當該期雜 誌宣布一項改寫競賽,要把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5章改寫為「經濟風格」,費雪參加這項競賽。這項競賽主要是要把原文「剔除沒有必要的比喻、形容詞,以及一些 無助於論述的言詞,使得文章主旨變得清晰、簡潔。」費雪雖然沒有贏得這項比賽,但他改寫的版本確實比優勝者更簡短。」不幸地,他做得有些太過份了,不是把 文章改寫為「經濟風格」,而是「費雪風格」。
 


登山訓眾
1991年1月2日

於是,耶穌與門徒爬到山岡上,向他們講道:


弱者與需要者受到祝福;還有追求和平者與行為正義者,尤其是他們因為信仰而遭受迫害。世俗留給膽怯者,天堂留給受壓迫者。

 

讓你們的信仰照亮世界。讓每個人都看到善行的神旨。
神禁止謀殺。我說,莫名的憤怒是不好的,嘲諷別人也是如此,甚至殺人。
神禁止通姦。我說,如果你與不當離婚的女人結婚,那就是通姦,甚至你心中帶著邪念而看著女人。如果你有了惡念或惡行,趕快承認,接受懲罰。現在受罰,遠勝過墜入地獄。
不要與人衝突。如果某人打你的臉頰,把另一邊臉頰也讓他打。如果他向你請求$1,000,那就給他$2,000。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不,屈從於你的敵人,不要對他們心存惡意。事實上,你應該愛你的敵人。
透過這種方式,你可以在世俗營建天堂17。
我們很少有機會看到費雪特有的寫作風格與其特有的寫作內涵清楚分開,他的一般寫作都是兩者整合為一體。

 

 

市場互動技術分析

 

第一章
技術分析的新領域


 
1980年代所學到的最大教訓之一,是所有的市場都相互關聯--金融與非金融的市場,國內與國際的市場。美國股票市場不是在真空狀態交易,而是深受債券市場影響。債券市場又深受商品市場所左右,商品價格取決美元的走勢。海外市場不僅會受到美國市場的衝擊,且會回過頭來影響美國市場。所謂「市場間的技術分析」(intermarket technical analysis),是將技術分析運用在市場之間的關聯上。
 


市場之間的互動關係非常明顯,我們以往何以沒有注意到這種現象,頗令人不解。現在,我們打開報紙,翻到股票版,經常可以發現債券價格與美元走勢的報導。債券版也經常討論黃金與石油價格,甚至還有愛荷華州的降雨量對黃豆價格的影響;報導中也常提及日本與英國的市場情況。金融市場實際上沒有變化,變化的是我們的觀念。


 
回想1987年,當時美國市場崩盤,全球股市也隨之暴挫。稍後在日本股市的領軍與美國股市的推動下,世界股市又同時走出1987年的陰霾,並在1989年創高價(參考圖1.1)。


 
圖1.1
世界三大股市的比較:美國、日本與英國。全球市場在1987年同時崩盤。世界股票市場隨後所展開的復甦走勢持續到1989年底,其中以日本市場的表現最佳。
 


每天早晨,你打開金融廣播頻道,便可以知道前一天晚上的市場行情,包括:美元、石油、債券與海外股市。我們安然入睡時,世界市場繼續進行交易,在許多情況下,這些交易的結果已經決定美國市場隔天的開盤......(更多精彩內容,敬請詳見本書)

加購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