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書城 book shop

目前位置: 首頁 >  財金書城

後院的鑽石田:一位華人父親想留給子女的儒家致富智慧

The Chinese Way to Wealth and Prosperity 8 Timeless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Financial Success

  • 作者: 李景樂
  • 譯者: 劉復苓
  • 出版社: 麥格羅‧希爾
  • 出版日期: 2012-12-20
  • 定價: 280元
  • 優惠價: 88246
  • 會員價: 77216
  • 加贈點數: 0

※購書免運門檻,大宗購物流程,詳見"常見問題-財金書城相關"。

加購商品:

字體大小 A+ A A-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幾個世紀以來,華人打拼成功的事蹟不斷在世界各地上演。無論是十九世紀的移民、還是二十一世紀的「虎媽」蔡美兒,他們都展現了令人驚艷的活力與決心,就算身處最艱困的環境、也要成功達成目標。

 

華人在全球持續發光發熱,背後的祕訣究竟是什麼?那就是「華人致富之道」──八大祖先智慧和現代策略的無敵組合,人人皆適用:

 

1. 學習為賺錢之本。
2. 勇闖天涯。
3. 建立關係、有恩必報。
4. 降低債務、釋放資本。
5. 打好理財防衛戰。
6. 切莫高興的太早。
7. 熱愛斯土。
8. 賭風不可長。

 

透過此書,你將能領悟華人「早種、多種」的哲學。了解如何謹遵經得起時間試煉的上一代智慧、隨時檢視你的優先事項、側重最要緊的事,並讓成功滲透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書中整理出許多圖表,讓你明白華人如何利用他們擅長的財富累積原則致富。此外,還有許多能應用於今日經濟的古諺和故事。

 

本書提供過往由祖先遺留下來的古老智慧並開啟現代之鑰,繪出藍圖、讓你走上康莊大道、朝強大的金融未來邁進。

作者簡介 authors Introduction

李景樂 【Michael Justin Lee】

現任:

出生於香港,生長於紐約中國城,是經驗豐富的「特許金融分析師」,在美國勞工部擔任首席客座市場專家。曾先後在約翰.霍布金斯大學與喬治城大學執教,目前則任教於馬里蘭大學金融系,還曾經擔任該校理事。

 

李教授畢業於布朗大學東亞研究系,之後進入安杜華牛頓神學院與紐約大學研究所,自紐約大學取得財務企管碩士學位時,還獲得國際商學榮譽學會(Beta Gamma Sigma)表揚。他是經驗豐富的「特許金融分析師」,曾於西元二○○三年獲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薦舉為全美首位客座市場專家。

推薦序 Recommended preface

推薦序

 

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受到全球矚目,再加上它持有數量龐大的美國債券,你一定會以為有愈來愈多的美國人對於中國這個國家、其經濟和人民瞭若指掌。其實不然,大部分的美國人並不了解……但事實上,不只美國人,其他國家的人全都應該試著去了解。

 

無論你是想好好發展事業、大賺一筆財富、抑或妥善利用教育體系,閱讀這本精闢著作的道理和故事,都能讓你受益無窮。

 

我並無意請讀者認同書中提到的所有「中國」方式。可是,中國的經濟勢力日益茁壯,足以為師、堪以為範。

 

在《後院的鑽石田:一位華人父親想留給子女的儒家致富智慧》一書中,身為經濟學家的作者李錦樂教授提出八大原則,介紹華人持久的堅韌力量。李教授是撰寫本書的理想人選,因為他出生於香港、生長於紐約市中國城。

 

李教授在企業和教育界擁有令人驚艷的廣泛經歷,還曾在《財富》雜誌五百大企業擔任投資經理和財務長長達二十多年。

 

此外,他還曾任教於馬里蘭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大學和馬里蘭洛約拉大學金融系課程,也曾在喬治城大學外交事務學院教授國際企業。他同時也是全美首位勞工部客座金融市場專家。

 

李教授在書中除了將自己豐富的經驗傾囊相授之外,還引述許多專家意見,並提出不少特別又難忘的軼事趣聞。他真是個天生的老師,教學方式渾然天成。本書不但將改變一般人對華人的既定看法,你還會發現,對於自己在這個日益國際化的經濟中扮演什麼角色,該如何看待金融市場的種種機會,以及最佳的個人理財方式等議題,你都會有煥然一新的體悟。閱讀它、享受它、然後利用它大賺一筆!

 

──艾瑞克.泰森(Eric Tyson)
報社專欄作家、暢銷書《傻瓜理財術》作者
www.erictyson.com

 

 

前言

 

鑽石田

 

且讓中國沉睡,因為當她甦醒,她將撼動全球。──拿破崙

 

對拿破崙來說,中國天高皇帝遠,他居然會特別對中國發表高見,實在讓我不可置信。他一生從未踏上中國土地、不懼怕任何強敵,居然能說出如此鞭辟入裡、又透露深深恐懼的話語。拿破崙未曾進一步說明他為何如此看待中國,但近幾年來,許多商場和政治界人士已經開始感同身受。

 

拿破崙辭世兩個世紀後,全世界對於中國人的了解已經遠超過拿破崙。特別是自一九七○年代末期,中國展開極具野心的資本主義實驗後,中國就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包括經濟學家、政治科學家、社會學家、甚至美食家都趕上這一波中國熱潮。我猜,現在中國已經被全球用各種可能的學術角度瓜分、割開、剁碎並切成片來研究。

 

中國受到注目不是沒有道理的。即便全球陷入經濟危機,中國經濟依舊維持復甦力。我認為這份復甦能力正反映出幾百年來中國人民的特質。儘管美國企業已經意識到中國迅速成長造成的影響,但在政治層面上,緊張態勢卻日益加劇。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企業垂涎於拓展與中國的合作,但許多政客卻持觀望態度。

 

空氣中瀰漫著揮之不去的忌妒氣氛。政客們再怎麼極力阻止,也無法反轉歷史的浪潮。如今,這些浪潮已將中國推上世界舞臺。就像一九六四年的日本和一九八八年的南韓一樣,中國在二○○八年主辦奧運,這次的粉墨登場雖然不算正式、而且姍姍來遲,但卻驚豔了全世界。

 

中國的成功不僅僅反映華人的成功。美國社會早已習慣將華裔美籍學生冠上模範生的光環(這也包括其他亞洲族群)。隨便找個對高中、大學校園有點概念的人,問問他對這些學生的看法,我打賭你都會聽到類似的評價。我相信,這種一面倒的評價顯示,在家庭關係、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吃苦耐勞工作觀的綜合作用下,海外華人已經締造了亮麗的成功。

 

的確,這些都是重要因素,但個人以為尚不足以解釋華人在世界各國活靈活現的原因。因為,上述因素都不是華人獨有的特質。舉例來說,我還沒看過有哪一國人民不重視家庭也不辛勤工作的。我相信華人之所以成功,還有其他原因。

 

為求數字與公式運算之便,我刻意避開像基因特質這樣的理由,因為就算基因真有作用,對那些沒有這種 DNA 的人毫無幫助。所以,我選出那些任一國家人民都能效法的特質。無論在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之下,即使遭受歧視和壓迫(甚至是在中國本土),全球華人都持續名留青史,我希望本書提出的原則,能讓每一個人複製出華人的成就。

 

我明白我闖入的是一個已經有太多人研究的領域。幾百年來,導致人們是貧或富的原因一直讓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傷透腦筋。我認為這是近代最有發展性的議題之一。

 

最後,我居然從坦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創辦者,羅素.康威爾(Russell Conwell)說過的寓言當中獲得啟發。這故事是關於一位有錢的農人一心想擁有鑽石,於是他賣掉所有財產,追求他的渴望。但追尋了一輩子還是未能達成目標,最後抑鬱而終。在此同時,買下他房子的人,在房產下方發現大量的鑽石礦。農人當初若先從自家後院開挖,也會發現鑽石,但他卻離家遠尋。他原有大好機會能找到自己的《鑽石田》(Acres of Diamonds),但卻錯失了。這也就是康威爾這本書的書名由來。

 

故事的啟示是,遍尋成功千百度,原來機會就在自己身上。康威爾說得巧妙:「鑽石田不在深山遠洋;只要你有心挖掘,會發現它就在自家後院。」康威爾的寓言涵義再清楚不過,他所說的鑽石田就是指我們自身的才能和努力,人人都蘊藏著鑽石礦。

 

沒錯,《鑽石田》這本書只是個寓言故事。但我相信其寓意極有道理。人類憑著努力和創造力,就足以發揮無限的可能。幾十年後,經濟學家朱利安.賽門(Julian Simon)將人類創造力和創新力這個強大的引擎冠上名號,稱之為「終極資源」 (the ultimate resource)。

 

諾貝爾獎得主蓋瑞.貝克(Gary Becker)甚至將這個議題發展成完整的經濟分科,稱為「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貝克博士將人力資本定義為:我們用來製造經濟價值的整套技術和知識。經過數十年苦心研究,他發現,經濟命運其實操之在我們看待人類行為的態度上面。

 

在經濟學上,我們都知道,凡是能提高能力、增進績效的事物,都叫做「資本」。金錢是最容易理解的資本形式,但資本其實有無限多種。例如,土地、工廠、甚至人類都符合其定義。不過,貝克博士卻將這份定義做了進一步延伸。

 

他研究發現,有形資本並非資本的唯一形式。沒錯,人類是資本的一種,但在人的因素當中,包括教育、規矩、勤奮和智力等都是資本形式。這不難理解。試想,勞工若能潛心自修、嚴守本分、勤奮工作,能在經濟層面上創造出多大的價值啊!

 

這項發現似乎理所當然、不會有人提出異議,但在貝克博士之前,卻鮮少被人注意。行為特徵能增進人們提升績效的能力,因此顯然符合資本的定義。貝克博士寫道,這類人力資本形式更吸引人,因為人們的知識、技巧、健康或價值和土地或金錢不同,不會像財物一樣被剝奪。

 

因此,依照貝克博士的說法,就算再窮困的人,也至少擁有一項資本:人力資本,也就是與生俱來的工作能力。而華人移民美國、遷居全世界時隨身攜帶的正是這種資本。也就是這種人力資本為百萬華人開墾了鑽石田。

 

整體而言,我認為本書提出的原則綜括了華人身上特別多的人力資本形式。每一原則各以專章探討。我相信讀者看完全書後,會發現有些原則顯而易見,那也沒有關係,只要讀者覺得受用即可。事實上,老實說,基於實用的目的,我並不想提出不合直覺的原則。因為如此一來,還需提出一大堆證明,這已超過本書的宗旨。所以我只列出讀者容易接受的原則,以便讓他們覺得能夠立即實行。

 

在此強調,我沒有說這些原則只有中國人獨有。我知道它們多半也能用來解釋其他人們成功的原因。然而,基於我的興趣範圍和我的個人背景,我的論點遍指全球華人,而不特別將中國本土的中國人和海外中國人做區隔。

 

另外,還得讓各位讀者知道,我本人並沒有特別努力實踐這些原則。我真希望當初自己能這麼做。一想到曾經與這些原則背道而馳、失足犯錯,我就忍不住打寒顫。不過,過去的經驗也讓我受益良多,我了解我做了什麼、沒做什麼、以及悔不當初少年時。

 

我寫這本書的主要動機,是想提醒我的孩子們,別忘了我們祖先的成就。我希望他們能將這些原則身體力行,勝過他們的老爸。

 

第二個動機,是鼓勵其他沒有機會探索自己文化的中國人。希望這本書能釐清中國文化的幾個層面,引導他們展開探索之路。

 

最後一個動機,是希望喚起非華人對於中國文化的注意。美國開始吹起中國風,我認為現在是開始了解中國的好時機。我真心相信任何人都能毫無障礙地實行這些原則。事實上,我非常希望讀者可以起而效尤。因為更多的成功事蹟能讓這些中國原則獲得更廣泛的驗證。

目錄 Table of Contents

推薦序
前言 鑽石田
第一章 從教育學「功夫」
第二章 勇闖天涯
第三章 了解關係的價值
第四章 債務降至最低
第五章 打好理財防衛戰
第六章 切莫高興的太早
第七章 熱愛斯土
第八章 賭風不可長
後記

 

關鍵字:麥格羅‧希爾/李景樂/劉復苓

達人推薦 Recommendation

讀者評論 Reader Comments 我要評論

精彩試閱 Wonderful Preview
字體大小 A+ A A-

第一章 從教育學「功夫」

 

西元二○一○年底,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Amy Chua)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為什麼中國媽媽更勝一籌」(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蔡教授在文中描述自己是如何使用嚴厲手段來教育她的孩子,包括禁止結交課後玩伴、不看電視、不使用電腦,再加上每天數小時練習樂器。這還只是開始。廣大讀者看到如此駭然的教育方式後,抗議的信件如雪片一般飛來,紛紛抨擊蔡教授的殘酷。我自己也是中國移民的子女,對於「虎媽」蔡美兒書中提到的教育方式,我並不認同。但我認為她一針見血地道出了華人父母是如何重視教育過程。

 

巧的是,就在同一時間,有一份全球性調查報告出爐,雖然它未受到應有的矚目,但其重要性更勝於蔡女士的文章。

 

位於巴黎的重要非政府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 OECD)最近發布了影響卓著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研究。這份研究每三年進行一次,評估 OECD 三十四個會員國、就讀公立學校的十五歲學童在閱讀、科學和數學能力的表現。想不到調查結果不僅讓美國納稅人大失所望,美國教育部一定也感到灰心。

 

因為根據 OECD 的排名,美國這個全球經濟財富鼎盛的大國,學童的數學表現居然只排第三十一名。美國人的數學成績不佳,已經不算是新聞了,但讓我意外的是,他們在科學上的排名也不過第二十三。想想看,強大的美國擁有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加州科技大學(Cal Tech)這樣首屈一指的學校,在科學評量上卻排名後段班。

 

要完全體會美國的窘境,得先知道美國經濟在全世界的勢力範圍有多大。很少有人清楚,美國經濟占全球產出高達四分之一左右、把中國拋在其後,是實至名歸的經濟老大哥!可是,美國的教育成績單滿江紅,經濟龍頭的地位恐怕不保。

 

對於美國這樣的已開發經濟國家來說,科學技術是繼續發展的首要驅動力,這一點是永遠不變的真理。美國經濟早就不再以傑弗遜的理想農業社會為發展目標。最新統計顯示,美國的農業人口只占 5%。儘管農業是任何國家的基石(我偶爾還看到汽車保險桿貼紙寫著:「沒有農場,就沒有食物。阿們!」),但農業已經不算是高獲利產業。

 

那些煙囪林立的重工業也是一樣,不再為全美勞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自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的重工業就業規模便停止擴張,這是個淒涼的事實。

 

然而,雖然上述產業開始萎縮,從服務業發展出來的知識經濟中,卻有不少新產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包括 IBM 和惠普(Hewlett-Packard)等歷久彌新的電腦公司,以及微軟(Microsoft)、Google 和 Facebook 這些新興軟體巨人。這些後起之秀的共同之處,就是他們皆以科學知識為後盾。

 

科學技術的重要,不僅限於美國這樣高度發展的國家。對於那些長年因共產主義荼毒而停滯不前、現在才開始工業化、企圖急起直追的國家來說,科學和科技更是他們衝入第一世界的跳板。中國和俄國都是鮮明的例子。
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遠東國家顯然有一套。為了後代子孫著想,歐美國家必須設法拉近自己和這些國家的差距──這個問題非解決不可。

 

這些亞洲國家的表現為什麼會遠遠領先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呢?最簡單的答案是,這些亞洲國家非常重視教育,這一點不容置疑,但尚不足以解釋一切。這些文化為什麼會如此重視教育,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是關鍵所在。

 

這個問題得問中國的至聖先師──孔子。時代的巨輪不停轉動,這位偉大哲學家流傳給我們的古老價值觀影響卻絲毫不減。雖然現今很少有人費心研讀原始古文,但孔子學說對於遠東文化的影響絕對不容置疑。正因如此,忠、義、禮、行等價值在中國、日本和韓國基本上是相同的。這些奉行孔子學說的國家,用這些價值創造出在教育上的成就。從 OECD 的調查結果可明顯看出,重視儒家思想的國家,教育成果斐然。

 

中國價值根基


孔子的儒家思想究竟是什麼?它是否稱得上宗教,各方看法不同,但它無疑地結合了道教和佛教這兩種宗教,成為中國文化基礎。更重要的是,儒家絲毫沒有神祕色彩。與其說它是宗教,不如說它是道德哲學。因此,無論人們信奉何種宗教,都能夠接受儒家思想。

 

孔子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但他早年卻不得志,不過是個對腐敗王朝感到失望的平民。可是,即使孔子身處中國君主政體,他卻比西方多數政治理論家都還要早體悟到「主權在民」的觀念。統治者需聆聽民意、公正公平。當統治者恣行暴政,人民有權讓國家回到正軌、恢復和諧、和平的社會秩序。這種雙向制衡不限於君主與人民之間,父子、兄弟、夫婦和朋友之間也是一樣。

 

儒家思想當然不是世上唯一的信念系統。世上能與之匹敵的思想絕對不勝枚舉,可是儒家思想有個獨特之處,那就是它只著重向「善」。無論是飲食、祭典、祭拜儀式等都須遵行,而且只能奉行適當的禮制。這就是所謂的儒家道德自我修養。

 

道德自我修養,這個名詞本身也饒富教育意義。它將焦點全放在自己身上,強調個人意志。這表示它堅信我們自己有能力將人類精神層次提升於本性之上。那些受儒家影響的文化中,教育方針往往有這方面的意味。

 

儒家道德自我修養涵蓋非常廣泛。人類一切重要關係都有戒律,堪稱創造大同世界的最高指導哲學。依照儒家思想,每個人從修身做起、最後達到平天下的境界,過程當中,永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基本上,儒家哲學認為,要達成社會和諧,借用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專有名詞來說,得從個人自我實現(self-actualize)做起。儒家主張人初生皆為璞玉,擁有同樣的潛能,但潛能必須加以開發。唯有致力發展這份潛能,才能確保道德行為不致脫軌,否則將危及個人品行,也阻礙世界和諧。

 

未經教化的璞玉不但無力盡一己之責,更糟糕的是,世界大同的進程會被這些人所拖垮。讓我們好好思考一下這份責任有多重大。假如某人擁有造福社會的能力,卻不加以發揮,此人是否有道德過錯?如果我們只需透過自我教育就能促進世界和諧,但卻不去實行,那麼,我們是否罪大惡極?對此,《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的作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絕對深表贊同。

 

在儒家看來,道德修養不僅是可行之道、更是絕對必要。這也是中國人、韓國人和日本人求知若渴的動機。不過,雖然教育能提升一個人的賺錢能力,但它絕對不僅侷限於一般人所想的實用性價值。而且,也不是光為了教育本身。一個博學、但在儒家看來屬於缺德的人,其實和未受教育的人沒有兩樣。(馬克‧吐溫也說過類似的話:「不讀好書的人和文盲大同小異。」)

 

談到重點了。以中國為首的儒家社會之所以側重教育,是因為教育是成為完人的唯一手段。光為了教育而教育是不夠的。

 

當社會道德瀕臨淪喪時,東亞國家人民、以及包括我父母在內的新一代東亞移民將教育奉為至高圭臬,何奇之有?無論他們知不知道,全亞洲人民都得感謝孔夫子為我們定下的偉大準則。

 

偉大美國的故事(第一部)


這是個廣為流傳的古老故事,上了年紀的讀者也許會備感熟悉。這個故事講到了寬大慷慨的情操和美國的遍地黃金,也講到逆境中求勝的情況,並描述華人如何憑堅定意志創造成功。

 

故事發生在美國,並不侷限於華人身上。自由女神像下方刻著這麼一段話:「把你那勞瘁悲慘、渴望自由呼吸的靈魂交給我。」在如此盛情的邀請之下,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紛紛投向美國的懷抱。他們為什麼要冒險來到一個語言不通的新大陸呢?雖然多數中國移民是從美國西岸進入,但歐洲移民也是一樣的情況。

 

當然,我們都已經知道答案了: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即使我們一再聽聞相同理由,它依舊是一個偉大又神聖的目標。這些移民之前是如何水深火熱,我們只能憑空想像,但他們的遭遇都很類似:都受到國王、沙皇、皇帝等統治者的迫害。而且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

 

他們聽聞新世界有個很棒的地方。聽說那裡的街道都是用黃金鋪成,而且他們還可能真的相信了。聽說那裡宗教自由、對各種信仰和膚色一律寬容。聽說那裡有無窮的賺錢致富機會。當然也聽聞了那裡有讓子女受教育的希望。

 

於是他們展開冒險旅程,向此生可能無法再見的親友們道別。整個過程驚險萬分,船在大海中不停搖晃、令人噁心不適,擁擠惡臭的臥舖讓人無法入眠。食物難以下嚥,但他們別無選擇,只得硬是吞下。為求自保,年輕人結黨成群。不知為何,瑣碎的紛爭也可能演變為逞凶鬥狠。

 

在海上漂流好幾個禮拜,神聖的一刻終於降臨,他們看到遠方有個模糊的人形。一傳十、十傳百,沒多久,上百名乘客都站上甲板,看著這座愈來愈大的形像。他們還看不清楚它的容貌,但大家都已心知肚明。這不僅是法國對美國的偉大餽贈,更代表了他們一輩子渴望的夢想,它就是自由女神像。

 

下船後,這些能吃苦耐勞的人們立刻就地安頓,在紐約市最接近他們下船的艾利斯島附近落腳。這裡是紐約市下東城,充斥著骯髒、殘暴、又往往短命的人生。這裡的居住環境比污臭的輪船好不到哪裡去,只不過它不再是暫時的棲身之地。我對這裡的居住環境再清楚不過,我就是在這裡長大。


少數人認為在這裡受苦不值得,同樣是水深火熱,他們寧願選擇故鄉的水深火熱。不過,多數人忍耐著待了下來,從不質疑當初的決定是否明智,只一再地鍛鍊著自己的意志力。

 

一年又一年,老一輩移民也許不會說英文,但他們的子女不僅學會了英文,更學會了許多事情。他們浸淫在新世界的藝術與科學薰陶中。他們努力學習,自小學便嶄露頭角,然後一直到國中、高中。大學畢業典禮上,他們站在畢業生隊伍中,享受著這榮耀的時刻。他們的父母掩不住滿心的喜悅,幾十年前促使他們來到美國的夢想終於成真。他們成功了。他們實現了美國夢。

 

多數中國移民從西岸進入,並沒有看到自由女神像。不過,這條移民之路不但描述了中國移民的坎坷經歷,在他們之前,猶太人、俄國人、愛爾蘭人和義大利人等無數移民也走過相同的道路。他們追尋的都是教育價值的機會,中國移民更是典型代表。

 

偉大美國的故事(第二部)


美國故事有新版本,一樣鼓舞人心。這是資訊時代的美國夢故事。在這個版本當中,人們不再孤注一擲,但野心不減。他們不再勞瘁悲慘、也不是因為渴望自由呼吸。他們的確心有渴望,但渴望的是那些在自己國家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些夢想比以往更為崇高。他們不僅僅想謀生、還想海撈一筆。他們比上一代移民更確定美國是機會樂土,因為他們已經聽聞不少成功的經驗,每個人都想分一杯羹,因此他們也來到了美國。

 

這些人並不貧窮;他們放棄了家鄉的大好機會。以他們的能力來說,他們放棄的機會已經夠讓人羨慕,但他們卻寧願捨棄,為的是讓他們最棒的資產得以充分發揮,那就是他們的知識和野心,他們真正的人力資本。


他們並非搭乘擁擠不堪的移民船,而是坐上最新型的飛機,搞不好還是頭等艙。他們不在艾利斯島登陸,美國大陸他們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下了飛機,稍做了解之後,他們便直奔大學校園。

 

他們不是大學新鮮人,多數人之前都上過大學。有些人甚至已經取得一、兩個學位。可是,求學的腳步不曾停歇。他們渴望吸收更多知識,因此申請了碩士班、博士班、法律學分班或商業學分班。他們在家鄉都已經有這方面的學位,但他們知道在這裡求得的知識更有價值。

 

於是,他們繼續進修專業。他們比以前更嚴厲地鞭策自己,因為他們同時還得學好英文。不過他們如願跑到學業終點。

 

接著,賺錢的時候到了。他們一樣不敢鬆懈,繼續努力。無論他們來自哪一個國家,他們都學會如何搶收美國自由市場的果實。他們在美國金融機構的交易大廳、在矽谷實驗室、在全國各大企業的主管辦公室裡搶收豐碩果實。無論在哪一個領域,他們都將透過教育建立的人力資本發揮到極致。對於新世代而言,這就是──「華人致富之道」。

書籍基本資料

  • 分類:基金外匯總經投資
  • 作者: 李景樂
  • 譯者: 劉復苓
  • 出版社: 麥格羅‧希爾
  • 出版日期:2012-12-20
  • ISBN:9789861576695
  • 商城書號:M043
  • 規格:216頁

加購商品